新華網 正文
港珠澳大橋進入“下半場” “超級工程”力爭實現“世界級運營”
2018-10-26 18:09:1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廣州10月26日電 題:港珠澳大橋進入“下半場” “超級工程”力爭實現“世界級運營”

  新華社記者周強 王攀

  24日港珠澳大橋全線通車運營後,這個“超級工程”“由建轉營”進入“下半場”。用好管好大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一流橋梁”將如何實現“一流運營”服務?

  科技創新為動力 實現運維智能化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粵港澳三地,集橋、島、隧為一體的大型跨海通道。由三地共同組建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以港珠澳大橋的體量,用傳統人海戰術進行維養,將難以滿足提供優質服務的目標要求。”管理局局長朱永靈表示,管理局將從軟硬體兩方面著手,實現運維管理由“傳統型”向“智慧型”的轉變。一方面大力推進各業務板塊機械化作業;另一方面,建立智能化管理平臺,運用信息化及大數據處理技術,研發實施多維度的移動應用和資訊共用。

  港珠澳大橋可謂生逢其時。2017年,科技部和交通部聯合推動將港珠澳大橋納入“中國人工智慧專項”技術應用示范領域。以橋梁結構監測為例,為有效掌握大橋結構狀態及發展演化趨勢,大橋“全身上下”已安裝上萬個元器件,通過健康監測係統與電子化人工巡查係統,可實時自動採集並分析監測數據,確保大橋結構安全。

  由中國鐵塔公司負責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資訊大橋”方案與港珠澳大橋實現了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即使在港珠澳大橋深達近50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內,手機上的4G網絡信號依然滿格。

  “為把最先進的高鐵係統整合技術與高速公路機電係統有機銜接,項目部研發構建了專屬港珠澳大橋的全壽命周期整合BIM(建築資訊模型)係統。它們讓大橋擦亮了‘眼睛’,裝上了‘耳朵’,變得暢通而智能。”中鐵建港珠澳大橋項目經理蔡俊福説。

  實現“建轉營”平穩過渡 “自營模式”提升服務水準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現有工作人員228人,自2017年起,已先後招聘到位141名營運業務人員。

  大橋管理局運營管理部部長江曉霞表示,結合大橋運維工作特性,為實現大橋從建設期向運營期平穩過渡,並解決原有建設人才分流安置問題,港珠澳大橋採用了“自行營運模式”,在保持建設期管理架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將營運籌備工作動態疊加到各業務部門,並專門成立營運管理部。

  由于大橋安全管控涉及水域通航安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消防應急保障、防恐及社會公共安全突發事件處置等,為保證高效率應急救援,提供優質通行服務,港珠澳大橋採取自營模式。

  高效率應急救援、高水準維修保養是營運工作服務化轉型的題中之義。為實現“大監控、大安全”的管理理念落地,大橋管理局自行成立路政大隊,組建拯救大隊,與監控、養護等人員一起構成應急狀態下的安全保障力量。

  朱永靈説:“進入營運期後,所有建設管理人員都要有歸零再出發的意識。沒有經驗,也就沒有條條框框,可大膽探索。”

  激發品牌效應 實現經營市場化

  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世界級跨海通道,品牌價值可開發空間和潛力巨大,賦予了大橋更多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

  “經營市場化有其內在現實原因和獨特資源優勢。”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表示,一方面項目投資巨大,有必要利用品牌資源、通道資源和其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以彌補通行費收入不足,減輕三地政府財政負擔;另一方面,港珠澳大橋已積累了一大批具有核心技術、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和管理成果。

  “我們可把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轉化為行業標準和規范,為行業輸出‘港珠澳大橋標準’。一些研發成果可通過與市場企業緊密合作,實現科技成果推廣轉化。”余烈説。

  靠近香港海域的東人工島二至四層為預留商業開發及橋梁展廳。江曉霞説,後期爭取三地政府充分授權,大橋管理局將利用“一橋兩岸三地”獨特優勢資源,開展廣告、旅遊、會議會展、通道資源等經營業務,實施綜合開發策略。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淩空金魚藝術展亮相“空中上海”
淩空金魚藝術展亮相“空中上海”
整齊如刀割 南極發現方形冰山
整齊如刀割 南極發現方形冰山
女留學生返鄉創業養土雞
女留學生返鄉創業養土雞
濕地霞光穿雲來
濕地霞光穿雲來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361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