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營養餐咋成了“問題餐”?
2018-10-25 07:40:35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導讀:食材發霉腐爛、雞丁炒西葫蘆變“素面”……實施已7年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目前已覆蓋全國29個省份(京、津、魯單獨開展了學生供餐項目)1631個縣,受益學生人數達3700萬。但個別學校營養餐餐品品質不合格等問題,仍在威脅著孩子們的健康安全。

  營養餐營養幾何,隱患幾多

  開學伊始,有網民爆料,河南省商水縣譚莊鎮大曹小學食堂內公示的學生營養功能表顯示的菜品為雞丁炒西葫蘆、蒜薹等,但實際僅有半碗沒有任何配菜的素麵條。

  半月談記者在貴州、廣西、甘肅等多省份調研了解到,各地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食品安全方面仍存在監管難、風險多發等隱患。

  “一次企業送來了蔬菜——葫蘆,當時肉眼看是沒有問題的,但炒出來後廚師試吃時發現都是苦的,就全部倒掉,讓企業立馬更換食材。”一名小學校長説,“一旦出事,那就是群體性事件,學校風險壓力太大了。”

  “缺乏監管手段和專業人員,食品安全就如‘定時炸彈’一樣隱患長存。”多名基層小學校長表示,作為承擔接收營養餐食材、烹飪以及最後分發給學生的重要一環,學校承擔著食品安全風險、經濟成本和工作量增大等多方壓力,監管“責任重大”,但“缺少手段”。

  由于部分貧困地區尚不具備建設食堂條件,一些地區採取“牛奶+雞蛋”“麵包+火腿腸”等單一供餐模式,但一些地區所提供餐品多為保質期長達一年的含有防腐劑、添加劑的零食食品,個別地區還將酸酸乳等乳制飲品“充當”牛奶給孩子們當餐點,引起家長不滿。

  營養餐運作仍存“缺錢少人”隱患

  除食品安全隱患外,部分地區農村學生營養餐計劃同時存在資金風險、人員短缺等問題。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不少地方營養改善計劃的資金來源都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補貼+學校自籌”的模式,在一些經濟落後地區,資金不足使一些學校出現營養餐運作費用擠佔學校公用經費、設備老舊無法及時更換、食堂工作人員收入低流動性大等困境。

  “最怕廚房的蒸箱出故障,學校每天要用它蒸米飯、饅頭,一旦機器壞了,不但影響孩子們就餐,每次維修和更換零件的費用就要幾百元。”一名中學校長説。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現在廚房裏使用的蒸箱、消毒櫃等大型設備都是五六年前一次性配置的,高頻使用讓這些設備經常出故障,而設備維修費再加上每年運作食堂産生的數萬元水電費和燃料費,都要靠學校想辦法“找錢”。

  此外,各地在營養改善計劃資金管理方面均採取大賬管理、專賬核算、定期公示等手段確保專款專用,但一些地方仍存在小宗食材未統一結算、教師陪餐和寄宿生就餐佔用營養餐空間等問題。

  在不少農村教學點,由于沒有專職工勤人員,教師不得不在教學任務之外承擔起學校食堂的管理、灶頭、賬務等工作,僅靠“一兩個人+一口鍋”支撐起營養改善計劃,既佔用了課堂教學時間,又分散了教師工作精力。

  各地出招給學生加營養

  針對營養餐運作出現的種種問題,各試點地區立足當地實際,探索特色營養改善模式。甘肅、貴州、廣西等多地都對學生營養餐食材實行了政府“統一招標、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的管理制度。部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的地區實行生鮮食品定點採購。多地教育部門幹部認為,政府“包辦”食材能最大限度為學生營養餐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來源。

  在確保食品安全基礎上,多地紛紛出招試圖破解“營養餐不營養”的難題,保證學生能均衡攝入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如貴州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學生營養午餐食譜,力爭一周一換,每餐實行“三菜一湯”,葷素搭配。半月談記者隨機到貴州省正安縣和溪鎮和溪中心小學採訪當天,營養餐為:木耳炒肉、清炒生菜、小白菜雞蛋湯、紅燒肉燉馬鈴薯。

  營養餐食材中的米、面、油等大宗食品幾乎全由政府包辦,但在部分地區,蔬菜、肉類等生鮮食品卻很難實行統一採購,容易衍生營養餐食材供應不穩定的新問題。而江西省部分地區採取的“訂單生産”模式,一定程度破解了該問題。

  江西省興國縣把實施“菜籃子工程”與保障學生營養餐食材供應結合起來,由企業根據實際需求,提前向基地、貧困戶下種植訂單,並按訂單合同收購。“實行訂單生産,這讓農産品銷路穩定,有效節約了營養餐成本,讓營養餐有了嚴格生産標準。”當地供餐企業經理李文説。

  記者:鄔慧穎 楊一苗 劉能靜 王瑩 夏軍 駱飛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多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柿子深加工促增收
柿子深加工促增收
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霜降秋深景宜人
霜降秋深景宜人
曬秋圖
曬秋圖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12360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