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撬動”地球的小鎮
2018-10-19 07:31:2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莫幹山下的地理資訊小鎮,眼下正忙著“撬動”地球。

  小鎮核心區不大,面積僅相當于北京回龍觀社區一角,但目前已吸引近200位“地球觀察員”入駐。

  “地球觀察員”實為規模不等的地理資訊企業,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觀測和“思考”藍色星球。

  有的已發射全國首顆以縣域命名的遙感衛星“德清一號”,從535公里的高處能看清路上一輛小轎車的型號;有的搬來亞洲最大的微波測量實驗室,以方便給地球做“B超”;有的派出機器人潛入地下管網,將德清及周邊地下20米內的地下空間“翻”了個底朝天……

  距省會杭州半個小時車程,到上海大約200公里,如果從“德清一號”俯瞰,這裏恰巧是長三角的中心。但是,區位優勢僅僅是眾多高新技術企業“扎堆”小鎮的原因之一。

▲聯合國世界地理資訊大會會址——德清國際會議中心。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小鎮迎接聯合國“地球會議”

  城鄉均衡發展的德清,最新縣域經濟排名全國第36位,但戶籍人口僅43萬,屬于典型的浙北小縣。小縣辦大會,不光靠追求性價比

  “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資訊大會倒計時××天。”走進小鎮,隨處可見這樣的電子計時屏以及“同繪空間藍圖,共建美好世界”字樣的會議主題墻繪。

  今年11月19日至21日,小鎮將迎來全球上百個國家的政要、學者和商人,舉行數十場重要會議和論壇。

  這個由聯合國主辦、國家有關部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大會,被認為是繼G20峰會、烏鎮互聯網大會之後,在浙江召開的又一個大型國際會議。

  盡管還有一些雜音——例如某個西方大國以致函的方式要求聯合國解釋選擇中國召開會議的理由,但大會會址永久落戶這個小鎮已是大概率事件。

  人類幾乎所有的生活場景都離不開空間的描述,地球上80%的資訊都和地理位置相關。如今,互聯網技術和以遙感、全球定位、數字地球為典型代表的地理信息技術日益融合發展,對地理資訊的應用大有可為。

  巧合的是,在與德清直線距離僅有50公里的烏鎮,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也在緊張籌備。兩者會期僅相隔12天。

  小鎮內的企業和小鎮外的德清人,早就開始憧憬,世界地理資訊大會將和烏鎮互聯網大會一樣,具備國際影響力。

  經過數年建設,小鎮52幢産業大樓已建成投入使用,2000套人才公寓已結頂。國際會議中心、德清大劇院、鳳棲湖等大會會址,進入最後掃尾階段。

  高峰時期,每天約有1800名工人奮戰在核心區僅1.31平方公里的小鎮上。

  在午飯後短暫的休息時間裏,來自雲南的油漆工周春,倚靠著一根鋼筋立柱,用褲腿搓了搓手指上的油污,然後掏出手機開始玩“吃雞”遊戲。

  20歲的油漆工知道小鎮的名字,至于具體要辦什麼會,他靦腆地笑著回答“説不上來”。事實上,他的手機裏一批應用程式的位置服務,就是源自這個小鎮。

  會址主體建築的外形,容易讓人聯想到遠在北京的國家大劇院——類似的蛋形設計,同樣被一圈水係包圍,在藍天白雲下,皆散發著高級的金屬質感。

  姚歡亮兩年前從小鎮所在的德清高新區借調到聯合國世界地理資訊大會籌備組。目前他所在的部門,一共只有兩個人。

  “北京(國家大劇院)用的是鈦金屬板,相比之下我們採用了上萬片性價比更高的鋁制面板。”他介紹説。

  城鄉均衡發展的德清,最新縣域經濟排名全國第36位,但戶籍人口僅43萬,屬于典型的浙北小縣。小縣辦大會,不光靠追求性價比。

  “德清縣將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辦好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資訊大會,實現‘開好一個大會,提升一座城市,打造一個産業’的目標。”在多次動員會上,德清縣委書記王琴英如是表示。

  方正也是借調到大會籌備組的上百位年輕幹部之一。他剛去了青島——今年上合組織峰會舉辦地“取經”,一下飛機就拉著主管領導説個不停。

  在青島,他感受到什麼叫有求必應,“青島海岸線很長,但為配合直播,他們能連夜布置幾十個機位,光傳輸信號的光纜就有幾十公里長。為了不讓熬夜工作的記者餓肚子,他們還特意安排廚師和記者一起‘值班’……”

  學習回來後,方正和同事立刻對大會新聞中心進行重新布置,增加了郵政服務、可兌換外幣的網點以及記者茶歇區的小食品種。

  包圍蛋形建築的水係名叫“鳳棲湖”,從空中俯瞰,就是一只鳳凰的形狀。怎樣讓這只佔地200畝的“大鳥”喝上清水,這個縣一度非常苦惱。此前設計的“治水”方案,要麼耗資巨大工程期長,要麼涉及上級部門多,協調難度大。

  德清縣政協委員、水利局總工程師蔡興敏,沒拆下腰部手術植入的鋼釘,就帶著同事反覆實勘縣內河道,最後拿出了一套簡單可行的方案:從德清和杭州之間的東苕溪引水,經過南津橋等泵站提水後注入鳳棲湖,鳳棲湖水再分流部分至周邊河渠,從而一舉盤活小鎮及周邊水係水質。

  9月12日,南津橋泵站閘口緩緩打開,一泓清水奔向鳳棲湖,橋兩側頓時掌聲雷動。

  隨著會期一天天臨近,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籌備工作中。

  組織部長和宣傳部長一起負責産業招商,政協副主席接管會務接待,縣文聯幾個心思縝密的年輕人被派去支援餐飲服務;每天清晨,當地志願者團隊“德清嫂”就按時出現在城區主要路口進行道路指引、文明勸導;為解決縣城外語人才數量不足的問題,他們從浙江各大高校招募了700多名志願者,目前正在緊張培訓中……

 ▲聯合國世界地理資訊大會會址正式啟用。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無中生有打造“撬動”地球的支點

  不斷創新“德清模式”,形成了以“産”為主導、“學、研”為基礎,突出“用”字當頭、“介”來服務、“金”為動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産學研金介用”緊密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體係

  2012年,由中測新圖測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專題地圖出版,成為當時的熱點事件。

  “我們的無人機從溫州起飛,掠海飛行3個小時到達釣魚島,繞島飛行2個多小時完成測繪,再用3個小時返航。”作為親歷者,廖明頗為自豪地回憶,“那架值飛的無人機,滿載9升95號汽油,就可以連續飛行30個小時。”

  2012年,受北京總部委派,廖明和其他3位同事來到德清,負責創辦浙江中測新圖地理信息技術公司。短短數年時間,員工數量從4人增加至160人,營業額達到5000萬元,是小鎮裏的明星企業。

  2018年1月19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著“德清一號”衛星的火箭衝天而起。至此,德清成為全國第一個擁有“專屬”衛星的縣。在535公里的軌道高度,“德清一號”能分辨德清街道上一輛小轎車和一輛SUV的區別。

  “德清一號”由民營航太新勢力之一的長光公司研制。前不久,從媒體得知疑似MH370殘骸出現在柬埔寨密林深處後,這家公司第一時間調用了10顆衛星參與搜尋。雖然直到最後一顆衛星“返航”仍未發現飛機蹤跡,但他們通過社交媒體發布的那句“等你,不管用什麼方式!”依然讓人倍感暖心。

  兩年前,看中德清地理資訊産業的發展前景,長光公司也選擇加入並成為小鎮一員。

  “發射衛星並非單純為聯合國世界地理資訊大會造勢,而是實實在在地服務産業發展。”莫幹山高新區地理資訊産業局局長章偉忠説,從“德清一號”獲取的數據,先期會免費提供給小鎮企業使用。

  目前,已有近200家高科技企業入駐小鎮,除了中測新圖和長光衛星,還包括從事高空遙感航拍的浙江國遙、研發無人船的南方測繪、國內四大北鬥晶片廠商之一的中科微電子等。德清地理資訊産業已形成從晶片研發、裝備制造到數據生産資訊服務的完整産業鏈。

  作為德清撬動“地球”的支點,地理資訊産業卻是“無中生有”。

  2010年,國家布局地理資訊産業“一主十副”園區,浙江爭取到了一個名額。當時,陳建國是浙江省測繪與地理資訊局局長,如今他把辦公室搬進了小鎮,身份也變成了聯合國世界地理資訊大會秘書處副秘書長。

  據他回憶,當時除了德清,還有很多地方在爭這個機會。經過一番考察,他發現各有長短,“比如杭州城西,位置和公共配套都很適合,但地價是德清的2.5倍,對發展初期的地理資訊企業來説,成本比較高。”

  章偉忠至今仍自信地認為,省局最終選擇德清,印證了那句“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早在2009年,德清就已經開始規劃面積近5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按照“做産業、做城市、做科技”的要求,邀請國際知名的羅蘭·貝格公司進行戰略咨詢,並由新加坡CPG集團負責詳規設計。

  既有現成的園區規劃,又有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2011年5月24日,德清縣和浙江省測繪與地理資訊局簽訂協議,合作共建浙江省地理資訊産業園。

  2015年,産業園發展迎來新的契機。這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要在全省培育一批特色産業小鎮,德清地理資訊小鎮成功入圍省首批37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為德清地理資訊産業發展裝上了新的引擎。

  2017年,小鎮實現稅收4.63億元,財政收入連續4年增長。

  章偉忠還坦言,其實一開始做科技新城規劃時,只有大方向,具體産業並不清晰。這時恰巧對接上了地理資訊産業,雙方最終走到了一起。

  “這可不是盲目上項目,而是德清一直就有産學研結合尋求高端産業轉移的傳統。”他笑著指著地理資訊小鎮的規劃圖説,“要不我們這個人工湖怎麼取名叫‘鳳棲湖’呢?”

  40年前,德清一家陷入發展困境的鄉鎮磚瓦廠,悄悄選派員工到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學習,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也派出“周末廠長”赴磚瓦廠指導。

  到了年底,磚瓦廠新建的單晶爐“長”出了第一根鈮酸鋰晶體。1983年,雙方再次突破體制障礙,組建浙江德清縣電子器材廠這個“科研生産聯合體”,開創了産學研合作的“德清模式”。當時,這件事被公認為我國科技體制的重大改革。

  嘗到了甜頭的德清,發揚改革精神,不斷創新“德清模式”,形成了以“産”為主導、“學、研”為基礎,突出“用”字當頭、“介”來服務、“金”為動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産學研金介用”緊密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體係,為浙江省科技成果轉化為産業成果提供了成功經驗。

  截至目前,這個縣擁有的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家,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高達2.73%。

  “德漂”讓德清潛力無限

  最初可以依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但當政策蜜月結束後,産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這個問題,德清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

  2014年9月22日,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向聯合國捐贈了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此前,聯合國使用的全世界最精準的數據由美國提供,精度為100米分辨率。

  “中國獻給聯合國的數據大禮包,既代表中國的水準,也代表了中國的大國責任。”1975年進入測繪行業的陳建國,感嘆中國近年來地理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

  技術進步推動了地理資訊産業的快速發展。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地理資訊産業總産值約為5180億元,測繪資質單位數量突破1.8萬家。陳建國表示,雖然京津冀、江浙滬、廣東都有地理資訊産業集聚,但德清地理資訊小鎮是“産業最密集的地方”。

  各地發展産業園,大都存在一個問題:最初可以依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但當政策蜜月結束後,産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這個問題,德清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

  2011年德清地理資訊産業園成立時,當地政府原計劃用較低的工業地價來體現投資價值。“當時德清給出的地價是40萬一畝,已經比較優惠,但我建議為企業長遠發展,改成商業和科技用地出讓更好。”陳建國回憶説。

  如今,小鎮龍頭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獨棟辦公樓或者獨立辦公區,未來從這裏走向資本市場的科技企業,可以從土地收益中獲得更多發展籌碼。

  2017年,德清推出“培大育強”行動計劃。按照營業額和稅收貢獻,將企業劃分為“金信”“銀信”“億千”和“雙五”四個級別。只要達到最低級別的“雙五”,即營業額超5000萬元或稅收500萬元,可以繼續享受政策扶持。

  已落戶小鎮4年多的浙江中測新圖公司,2017年銷售額實現了1500余萬元,享受了各類企業所得稅減免數十萬元。

  “各類稅收優惠政策,為我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扶持。”企業財務負責人金紅光對減稅紅利助力企業創新深有感觸,“享受的稅收減免資金,既可以用來提高員工福利,也可以用來增加研發投入”。

  章偉忠樂觀地表示,企業同質化競爭不可避免,但是通過“培大育強”計劃,今年“億千”級別的企業,業務量可以實現20%增長。

  超過3000名的專業技術人才,因為産業集聚,從五湖四海來到德清,有人還自稱是“德漂”。

  德清和杭州一橋之隔,但行政區劃屬于湖州。落戶德清還是落戶杭州,對人才的吸引力相差甚遠。

  讓人才引得進也留得住,德清想了很多“招兒”。例如,鼓勵創新創業團隊入駐,最高可獲資助2000萬元。近5年以來,直接用于人才資助獎勵的資金達1.5億元;為解決人才後顧之憂,新建幼兒園和實驗學校,讓人才的子女可以就近入學,讓家屬可以就近上班。

  來自浙江正元的工程師李娜已不屬于“德漂”。這幾年,她陸續在德清購置了房産,落了戶口,兒子也在當地公立小學就讀。

  和李娜一樣,浙江帝測公司總經理廖玉霞的兒子也到了上學年齡,但由于積分不夠,未能進入心儀的學校。小鎮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對接縣組織部、人社局,協助廖玉霞申報了高層次人才計劃。最後,她的兒子順利入學。

  為培養本土的地理資訊人才,自2013年起,浙江國遙、中測新圖、浙江中海達等幾家小鎮企業設立“地信學子獎學金”,德清本地戶籍學生只要考上地信及相關專業,每人可獲得4000元至5000元的獎學金。5年來,“地信學子獎學金”已累計發放50余萬元。

  去年,首批獎學金獲得者之一的吳敏,從外省一所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小鎮就業。他説,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德清人投身地理資訊行業。

  黨的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遙感所女科學家邵蕓,有感于地理資訊小鎮德清誠摯的態度及辦事效率,將亞洲唯一、國際領先、功能高度整合的微波特性測量與倣真成像科學實驗平臺落戶小鎮。這個可以給地球做“B超”的項目,有效填補了我國在微波遙感領域缺少大型綜合性實驗裝置的空白。

  讓這位女科學家印象深刻的辦事效率,來自小鎮推出的“地信紅盟”。

  “一開始,我們帶著企業跑部門,到現在只要通過電話預約,18個部門和中介機構就可以到府服務。”章偉忠説,“地信紅盟”已成為小鎮樹立的標準化服務的一道風景。

  其實,陳建國自己也是德清人,這位測繪“老人”由衷地認為,德清大力發展地理資訊産業,又舉全縣之力承辦聯合國地理資訊大會,雖然,短期內沒有明顯的回報,但從長遠來看,這個朝陽産業的生根發芽,尤其大量優秀人才的引入,終將讓這個浙北小縣受益無窮。(記者 方立新、黃海波 參與採寫:實習生田時賢)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金秋大地“調色板”
金秋大地“調色板”
九寨溝景區加緊災後恢復重建
九寨溝景區加緊災後恢復重建
邊城降雪
邊城降雪
上海之巔“瞰”上海
上海之巔“瞰”上海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12358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