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追劇開啟“倍速”模式 五成受訪者表示是因為劇情注水
2018-10-11 08:24:15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年輕人追劇開啟“倍速”模式

  52.9%受訪者“倍速”追劇是因為劇情注水

  當下,網友追劇已開啟“倍速”模式。很多視頻網站都添加了自動快進功能,可以調節至1.5倍速、2倍速。有人認為這樣看劇更有效率,也有人認為這樣走馬觀花沒意思,還有人指出這是因為電視劇注水太多。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8.7%受訪者體驗過“倍速”追劇,52.9%的受訪者認為“倍速”追劇是因為劇情注水,節奏拖沓,52.8%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故事情節乏味,不吸引人。73.7%的受訪者期待看到更多敘事緊湊的國産劇。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1.1%,90後佔28.2%,80後佔55.3%,70後佔11.3%,60後佔3.4%。

  88.7%受訪者體驗過“倍速”追劇

  在深圳某私企做商務拓展工作的葛蓉(化名)平時工作比較忙,追劇是她休閒放松的主要方式。葛蓉喜歡追的類型非常多,對于喜歡的偶像出演的劇,她會特別關注偶像出演的鏡頭。“現在視頻播放平臺有了‘倍速’播放的功能,我感覺2倍有點快,一般是在1.25倍、1.5倍和1倍速之間切換,看到精彩的地方就正常速度播放,不想看的就快進,有時還會專門選擇看喜歡演員的片段。”葛蓉説。

  湖南某高校學生余梓雯(化名)在“十一”假期用中倍速追完了兩部劇。“有的劇我會‘倍速’播放,快速看完劇情也不耽誤,但有的劇,比如一些警匪劇,人物關係比較復雜,劇情跌宕起伏,別説‘倍速’了,有時我還會退回去重新看一些鏡頭,要不錯過了一丁點兒細節,後面有可能就看不懂了”。

  調查顯示,89.2%的受訪者喜歡追劇。劇情發展(59.0%)、演員演技(58.8%)和人物關係(56.1%)是受訪者追劇時主要關注的內容,其他還有:場景布景(34.0%)、服裝道具(26.4%)、相關背景故事(22.8%)和特效技術(18.1%)等。

  88.7%的受訪者體驗過“倍速”追劇,其中40.7%的受訪者經常這樣做,僅11.3%的受訪者沒體驗過。受訪者採用“倍速”模式追的電視劇中,古裝劇(41.3%)和懸疑劇(40.8%)是最多的兩種類型,其他還有:年代劇(38.8%)、行業劇(31.8%)、偶像劇(30.4%)、戰爭劇(27.6%)、家庭生活劇(19.9%)和現實題材劇(13.3%)等。

  劇情注水、故事乏味成受訪者“倍速”追劇主要原因

  余梓雯回憶説,她小時候看過的電視劇,情節大都很連貫,有時還要多看幾遍才覺得夠。“現在雖然國産劇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品質差太多,看到開頭就能猜中結尾,中間的劇情都能腦補出來,不‘倍速’看實在沒意思”。

  在河南鄭州工作的90後程旭(化名)覺得倍速追劇成為一種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産劇劇情拖沓、注水的問題。“一些言情劇男女主的表白過程很慢,或者插入了過多的回憶鏡頭,還有一些劇慢鏡頭很多,和主線無關的細節讓劇情特別拖沓”。

  葛蓉則覺得追劇原本是件很享受的事情,但現在人們生活節奏比較快,常常要趕著在有限的休息時間內看完電視劇,很難靜下心來慢慢看。

  為什麼會出現“倍速”追劇的現象?調查中,52.9%的受訪者認為是劇情注水,節奏拖沓,52.8%的受訪者認為是故事情節乏味,不吸引人,50.1%的受訪者覺得人們生活節奏快,看劇時間有限,其他原因還有:緊追熱點話題,攢談資(33.1%),習慣碎片化資訊獲取方式(22.4%)以及提高看劇效率,盡可能追更多的劇(17.8%)等。

  “兩倍速看劇雖然有點奇怪,但看著看著就會上癮,有時用正常速度看反而會不習慣,但如果劇情真的很精彩,我是不會’倍速’追劇的。”程旭覺得,“倍速”追劇是觀眾的一種無奈選擇。

  調查中,53.8%受訪者認為觀眾是否“倍速”追劇,可以作為評判一部劇好壞的依據之一。73.7%的受訪者表示期待看到更多敘事緊湊的國産劇。

  余梓雯表示,對于好的電視劇,她一幀都不想錯過,“即使節奏慢一些,但是人物對話、場景都在為整個故事情節服務,環環相扣,一些精彩的對手戲,我會反覆看好幾遍”。

  程旭期待看到更多不注水的電視劇,“我覺得高品質的劇值得細細品味,觀眾是舍不得‘倍速’追完的”。(見習記者 孫山)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福建福鼎:制茶能手比拼技藝
福建福鼎:制茶能手比拼技藝
“北大荒”大農機搶收忙
“北大荒”大農機搶收忙
紐約股市三大股指10日大幅下跌
紐約股市三大股指10日大幅下跌
記者“失蹤”引爭執 土沙博弈或升級
記者“失蹤”引爭執 土沙博弈或升級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354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