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研先鋒孫良丹把實驗室當成家
2018-09-13 09:51:07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經過診斷,您這是慢性蕁麻疹的症狀,記得按照醫囑治療和用藥,不要私自調換用藥順序,避免接觸刺激性食物,並且一定要保持好心情!”9月11日上午,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病門診科,該院教授孫良丹正悉心給病人説出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

  今年41歲的孫良丹是皮膚病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第一附屬醫院科研處處長。他的臉上總是挂著笑容,對待病人的任何問題,他都耐心回答。專程前來找孫良丹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

  1977年,孫良丹出生在遼寧丹東的一個農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他的兩個姐姐相繼輟學。孫良丹從小學習刻苦,初中畢業時,周圍很多人勸他去考個中專,盡快畢業找工作,他毅然告訴父親,自己的志向是上大學,“如果考不上就不繼續讀書了!”

  高中時,孫良丹成績拔尖,但是高考前突然生病,考試的前一天還在輸液。“身體素質不好讓我勵志學醫。”最終,孫良丹考上了華北理工大學(原華北煤炭醫學院),成為家鄉小鎮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2001年,孫良丹來到安徽醫科大學讀研,在導師張學軍教授的指導下,孫良丹鑽研學術,順利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孫良丹開始與科研學術為伴。“工作之初,恰逢團隊開展疾病基因組變異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在導師的帶領下,我開始從事疾病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研究。”孫良丹説。

  2012年,由于表現突出,孫良丹被破格晉升為教授,“不走捷徑,才是最大的捷徑。做科研就要專注,耐得住寂寞”。孫良丹説,那些年自己的心裏只裝著科研,時常鼓勵自己不僅要做有才的人,也要做有用之人,真正為疾病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將理論轉換為實踐。

  十幾年如一日,孫良丹幾乎將自己的閒暇時間都獻給了實驗室,還曾因致力于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等學術課題在實驗室裏連續住了4年。“那段時間,困了就睡在實驗室長椅上,累了就站在實驗室窗口吹吹風,很苦但是很值得!”孫良丹説。

  孫良丹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的精神也為他贏得很多榮譽。他曾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安徽青年五四獎章等;也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青年科學獎、樹蘭醫學青年獎等學術獎勵,並主持10多項皮膚病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國家和省部級課題。

  “每個人都有夢想,要想實現夢想就必須經歷吃苦和挫折。”“人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科研工作者的進步和成功必然離不開團隊的支援。”這是孫良丹常挂在嘴邊的兩句話。在他看來,所有的科研成果從資料整理到成果發表,都離不開母校的培養和師生團隊的付出。

  “恩師張學軍教授孜孜不倦地言傳身教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我影響很大。”孫良丹表示,自己也一直在傳承老師“求真、求精、求新”的科研理念,讓導師的科研精神能夠“傳幫帶”,影響更多年輕學子,希望自己能培養更多青年人才。

  如今,孫良丹已經培養了多屆博士、碩士研究生。在學生剛入學時,孫良丹會逐個找他們詳談,讓學生係統地了解本科、碩士和博士學習階段的區別和著力點,教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啟發並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臨床思維。他還特別強調做科研前一定要先學會做人,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尊重學術規范,堅決不能觸碰底線。“我要對得起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把握好讀研、讀博的時間,在不斷提高學術科研能力的同時注重自己的臨床實踐能力。”孫良丹説。

  近年來,孫良丹潛心疾病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發現銀屑病等40多種疾病的260多個易感和致病基因,構建中國人群特異性萬人HLA全區域基因組精準變異圖譜,為疾病診斷與預測、藥物靶點、療效和預後分析等精準醫學研究提供基礎。其相關研究取得多項有科學意義和轉化醫學價值的原創成果,在皮膚病遺傳研究領域産生了重要影響。

  “雖然自己取得了一點成績,但在科研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盡管每天同時要承擔看診、教學、管理和科研等多項任務,孫良丹還是會利用每天晚上和周末的時間閱讀大量文獻並鑽進實驗室,投入自己的科研“小天地”。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無悔風雨兼程”,是孫良丹科研路上不變的座右銘。(見習記者 王海涵 記者 王磊)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朝華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蓑羽鶴飛舞巴裏坤草原
蓑羽鶴飛舞巴裏坤草原
收獲海鹽
收獲海鹽
懸崖絕壁攀岩熱
懸崖絕壁攀岩熱
戰鷹呼嘯 博弈長空
戰鷹呼嘯 博弈長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330129952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