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8年08月26日 16:12:49 來源: 人民日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脫貧攻堅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拓展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黨的十九大明確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更加有效開展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措施、加強統籌協調。在未來兩年多時間裏,如何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讓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越走越寬廣?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不斷拓展(人民觀察)

黃承偉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共同富裕的價值理想,發揮我國特有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根據國情實際深化扶貧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扶貧開發不僅有效緩解了農村貧困狀況、有力促進了貧困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培養鍛煉幹部隊伍、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準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越走越寬廣,使我們黨和人民的“四個自信”不斷增強。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經驗做法

  在改革開放後扶貧開發的探索與實踐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表一係列重要論述,闡明瞭新時代我國扶貧開發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內涵。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經驗做法,可以歸納為如下五個方面。

  堅持改革創新。我國扶貧開發的突出成就在于,在長期扶貧開發實踐中,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在不同貧困標準下,都能有效實現既定扶貧開發目標。這主要得益于我們黨和政府不斷推進扶貧開發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改革開放之初以制度改革推動減貧,到1986年實施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開發戰略,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一直在改革創新中拓展。在這一過程中,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貧困人口分布及特徵的變化及時調整扶貧戰略和政策,避免了一些國家簡單進行抽象的賦權、幹預措施卻脫離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條件,因而減貧成效不彰的困境。我國建立起符合本國實際的貧困標準及其調整體係,根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創新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出臺有利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社會政策。

  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納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並在黨的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中作為戰略性任務進行部署,分階段、有計劃、集中力量組織開展大規模的專項扶貧行動,並針對特定人群組織實施婦女兒童、殘疾人、少數民族發展規劃。同時,注重發揮黨和政府頂層設計、整體規劃、統籌協調的作用,不斷提升扶貧脫貧國家動員能力,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堅持可持續投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投入體制機制,採取多種方式加大扶貧投入力度。進入脫貧攻堅階段,國家用于扶貧開發的資金和各類資源迅速增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高水準的扶貧投入背後是我國經濟長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的經濟基礎不斷鞏固。與此同時,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注重將公平與效率統一起來,保障社會資源投入與社會財富增長相適應,從而為扶貧開發提供了可持續的經濟支撐。

  堅持開發式扶貧。開發式扶貧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視貧困群眾為扶貧開發的重要主體。貧困治理不僅要減少貧困人口數量,還要提高貧困人口發展能力,促進貧困人口融入社會;不僅要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狀態,還要降低人們陷入貧困的風險。開發式扶貧通過建構有利于農村産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引導貧困人口參與其中,不僅在經濟意義上使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而且在社會層面使貧困人口遠離貧困。它還注重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其自身發展能力,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人民立場和為民情懷。

  堅持協同推進。貧困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其成因包含微觀與宏觀、個體與社會、經濟與政治諸要素,單一的貧困治理手段往往收效有限。我國充分發揮中國共産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強化政府責任,引導市場、社會協同發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

  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指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之舉。我們要清醒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繁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但截至2017年底,我國貧困人口總量仍有3046萬。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平均每年需要減貧1000多萬人,而且越到最後脫貧難度越大。從剩余貧困人口的構成上看,很多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特殊貧困群體以及教育文化水準低、缺乏技能、內生動力不足的貧困群眾,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

  攻克深度貧困堡壘難度更大。目前,全國300多個深度貧困縣的貧困人口超過千萬,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3萬個深度貧困村中,貧困發生率超過20%的比重佔到53%。深度貧困地區特別是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大多生存條件比較惡劣,自然災害多發,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後,脫貧基礎更為薄弱。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存在特殊性、文化傳統和生活觀念存在特殊性,與既有成熟扶貧模式匹配難度較大,大大增加了做到“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以及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四個問題”的難度,也對體制機制創新、政策設計與執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還不同程度存在。全面從嚴治黨、加強作風建設促進了脫貧攻堅良好氛圍的形成,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還很嚴重,直接影響脫貧攻堅有效推進。有的地方存在扶貧産業選擇上閉門造車、扶貧項目設計上好大喜功、工作開展上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勢必影響脫貧攻堅目標的如期實現,甚至會損害黨和政府形象。

  脫貧內生動力有待增強。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脫貧內生動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而對于如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探索與研究仍顯不足。有的地方對于缺乏內生動力的貧困群眾,簡單貼上“等靠要”、觀念落後保守的標簽。這不但不能激發出他們脫貧的動力,反而可能強化其既有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如何打破束縛貧困群眾發展的觀念枷鎖、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亟須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需要更加廣泛深入的宣傳和引導。

  努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面對脫貧攻堅決勝期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以更有力的行動、更扎實的工作,確保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斷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進一步強化政治責任。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是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項極其重大、極為嚴肅的政治任務。這就需要各級黨委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徹到脫貧攻堅全過程,真正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強化使命擔當,不斷夯實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基礎。要通過完善脫貧攻堅考核監督評估機制、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強化扶貧資金監管、將作風建設貫穿于脫貧攻堅全過程等措施,把強化政治責任落到實處。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絕對貧困;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強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幫扶舉措,做好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扶貧、教育脫貧、健康扶貧和農村危房改造、綜合保障性扶貧等重點工作,開展貧困殘疾人脫貧行動。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力度,深入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扎實做好軍隊幫扶工作,廣泛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社會扶貧。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集中力量支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著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條件,精準化解特殊貧困群體難題。

  持續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扶貧開發重在持續激發、培育和形成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要樹立脫貧光榮導向,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營造良好氛圍。幫扶幹部應深入貧困群眾,引導其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努力找準發力點,精準施策,有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總結宣傳推廣成功經驗和做法,如有的地方從個體、家庭以及社區的角度營造奮發有為的環境,有的地方運用經濟、社會和文化手段打破“甘于貧困”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模式等,取得良好效果。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這也是持續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有力保障。注重提升各類貧困人口的風險防范能力,強化社會保障的防貧減貧功能。增強農村社區的扶貧濟困功能,強化鄰里互幫互助、患難相恤的傳統,發揮社會資本在減貧中的作用,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作者為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

   1 2 3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333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