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印象丨記者深情回眸11省市“漂流”記
2018-08-17 16:07:41 來源: 新華日報出版部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長江,既孕育了燦爛而多元的中華文明,又滋養著綿延千年的華夏血脈。今天的長江,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精神引領之下,呈現出怎樣的全新面貌? 7月20日——8月17日,中宣部組織全國百余媒體記者參與了“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本報記者跟隨採訪團一路“沿江而下、全程解碼”,用近一個月的時間“走遍”長江經濟帶版圖上的11省市,以全面立體的視角觀察長江上、中、下遊發展現狀,以40余篇紙媒報道和豐富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呈現出一幅幅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和民生長江的生動圖景。 回首此行,各省因地制宜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舉措歷歷在目。每個省市給他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今天,本報兩位特派記者以關鍵詞形式深情回眸,快來圍觀吧——

  雲南——把好上游生態關

  在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石鼓鎮,崇山峻嶺間,白雲皚皚,水聲滔滔。長江金沙江段湍急的水流裹挾泥沙奔涌而下,沿途每逢轉彎便會擊打堤岸,騰起浪花。

  在這裏工作生活了半輩子的麗江市玉龍縣石鼓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和朝明告訴我,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砍樹、取地、種田,仍是沿岸人民生産生活的基本模式,只可惜每逢夏季汛期,沿江農田就會被洶涌上漲的水勢衝毀……人們正是在這些經驗教訓上開始反思,並逐漸把好上游生態關的。

  為防止江岸松垮、水土流失加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退田還林的工作從未停歇。村民們沒有抱怨讓出耕地,反而自願申請加入植樹造林的隊伍。據不完全統計,如今金沙江段石鼓鎮一帶沿江種植用于固土固沙的柳樹已超過350萬株,沿線1500多畝良田不再受江水危及。不僅如此,成排林立的“功能林”還形成了一道夾江綺麗的景觀,成為拉動當地旅遊增收、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四川——整合上游港口群

  行至四川,初現大江大河波瀾壯闊的景象。一幅打造長江上游地區水運交通樞紐的圖卷正在這裏鋪開。

  在被描述為萬里長江“零公里起點”的宜賓港,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軌道交通、新材料和現代港航物流等新興産業正在加緊布局;緊鄰其側,在坐擁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被劃入“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范疇的瀘州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交通效用和自貿區集散功能的要求也分外強烈。相隔一百多公里的兩大港口若想實現錯位配套、避免資源內耗,並進而形成協同共生的局面,緩解上游發展對生態造成的壓力,肩上的擔子並不輕。

  對此,瀘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羅了威曾直言——破題的關鍵,仍在強化頂層設計、提高戰略引領……

  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上游港口正一面加速追趕現代化建設,一面馬不停蹄地謀劃省級統籌。“路雖遠,行則將至”,相信一個集約高效節能環保的上游港口群終將屹立于長江母親河上。

  貴州——“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

  大山之中,山貨如何做得更別致?銷路如何更順暢?老百姓的生態保護意識如何在致富的同時“不被落下”?

  這些,都是近年來貴州思考的問題。循著這些問題,我在遵義市湄潭縣湄江街道金花村請教了原先單一種茶,現在同時經營一間奶茶吧的當地村民徐學書。“從2015年起,湄江街道成為國家深化農村改革實驗區,我們村民組作為試點,主抓環境改善。環境好了,村裏遊客也就逐漸多了。”與遊客數量上漲成正比的,還有當地村民在基層幹部帶動下打造的新興農旅業態,以及伴隨每人平均收入增加,對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的重視。

  在金花村,豎著一塊“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的標誌牌。綠油油的茶園中、青幽幽的大山前,小小一塊標誌牌,卻倣佛傾訴著當地百姓對美麗家園建設的信心與希冀。

  抓住生態資源這一帶動富民增收的“綠色GDP”,將保護起來的青山綠水“兌現”成金山銀山,這樣的理念正在貴州越來越多的鄉村生根、發芽。

  重慶——給長江“美容”

  在重慶,盛夏時節仍堅守戶外,參與長江治理,給江面和沿江堤岸做“美容”的“美容師”不少,今年29歲的清漂工人劉波便是其中之一。“夏季每天要在船上待8個多小時,氣溫40攝氏度時,甲板上的溫度甚至能升到70攝氏度。雨天漂浮物大幅增加,清撈江面漂浮物的強度和水上作業的危險性也會隨之增加。”劉波如是講述著自己的工作。

  曾經擺在劉波面前的,並不只有這份工作。但看著家門口的江水越來越幹凈,聽著遠道而來的遊客留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讚美,這個年輕人坦言他收獲了巨大的成就感。

  小人物也能裝下大故事。在重慶,忙于給長江“美容”的還有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原所長任憑。十多年前,任憑便開始關注三峽庫區消落帶的問題,十多年來,他帶領團隊一直在反覆論證中山杉在江堤消落帶中可以生存,並適宜大規模種植……十多年一晃而過,今天,消落帶內生態脆弱的難題有了“解藥”,而這劑藥恰恰是活躍在重慶城中的“長江美容師”們。

  湖北——“鋼城”復綠得民心

  半個世紀前,來自全國各地支援武鋼生産建設的人們不談條件、不畏艱苦,在人多房少的特殊環境裏,依江靠廠建起工棚……這便是武漢市青山區原工人村街棚戶區的由來。

  一張反映棚改前的老照片,記錄了這裏原先的模樣——坑洼的水泥路緊挨著一座座低矮的磚房,房頂由鐵皮與瓦片層層疊蓋,相互遮蒙……“那時候居住環境比較惡劣,住時間長了容易生病。”今年69歲的礦棉廠退休工人賀鏡平説。回溯往事時,老人眉頭不禁緊鎖,直到説起棚改後的新居,臉上才又浮現笑容。環境整治造福民生,不僅體現在棚改,也同樣被寫進青山區戴家湖的前後變遷——由湖變山,又由山變“坑”,最後變成生態公園的“坎坷歷程”,正是近年來武漢下本金抓修復的成果。如今,去戴家湖度周末的武漢市民又多起來。去年底,戴家湖公園也憑借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而這一獎項授予的同時,也在提醒人們:環境就是民生。

  湖南——“不在塵土飛揚中賺錢”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范仲淹登岳陽樓,發出如此感慨。一千年過去,今天的湖南,在續寫千古佳話的同時,治理沿江碼頭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當記者隨採訪團到達江邊靠近城陵磯港的天欣碼頭時,正參與組織工程人員拆卸、吊運、搬離混凝土生産線的熊輝已滿頭是汗。“拆除工期卡得很緊,兩天左右的期限,生産線要全部搬離。”説話時,這位天欣集團副總經理兼天欣碼頭總經理身後的巨型水泥渠罐正被吊機吊起,移往駁船。視線中,碼頭的生産設施越清越少,打理出來準備復綠的空地逐漸增多,很難想像僅在數月之前,這裏仍然每天進出近300臺貨車,往來碼頭的船舶24小時川流不息。

  是什麼促成了企業老板環保理念的轉變?“不只因為一張整改通知書,我們也意識到不能再在塵土飛揚中賺錢。”熊輝説。這位企業老板感慨的背後,是湖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在抓“長江大保護”。

  江西——告別“小散亂”築起綠屏障

  站在江西九江下轄的瑞昌市長江岸邊梁公堤上遠眺,江面開闊、百舸爭流,岸邊一排排白楊、竹葉柳等樹林,成為江畔的一道最美綠色屏障。不遠處,碼頭工業城同樣被蔥蘢的綠色所包裹,一座充滿活力的生態園區映入眼簾。

  瑞昌碼頭建設曾存在“小、散、亂”現象,及非法搶建碼頭行為。為此,當地成立了沿江非法碼頭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並從多家執法主體部門抽調專人組建長江綜合保護機構,建立24小時日常巡查機制,開展非法碼頭專項整治行動。對手續不全的碼頭採取斷航、斷電、斷路以及清除貨物存量的“三斷一清”措施予以關停。經過一年多的整治,切斷了非法碼頭經營行為,為後續整治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過努力,瑞昌港口管理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無序到有序轉變,從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轉變,從粗放經營到集約利用轉變。”瑞昌市長江綜合保護局局長吳永堅説。

  安徽——碼頭書屋書香濃

  安徽銅陵有一處建在濱江生態公園的碼頭書屋,81歲的當地人五海華每天都來看半天書。“以前這裏一片荒涼,除了臟亂差的小碼頭什麼都沒有。”老人説,自從3年前這裏建起了書屋,“環境太好了。”

  面對浩蕩長江,選一本書,品一杯茶,在竹風鈴的清脆聲響中靜靜地閱讀,這種享受足以讓人忘記外面的喧囂。作為八百裏皖江岸線首個由廢棄碼頭改造而成的全民閱讀點,濱江碼頭書屋的落成給城市平添縷縷書香。

  在銅陵,像這樣的公益性閱讀點已建成40余個,分布在商場、公園、社區等人流密集處。書屋為讀者免費提供熱水、空調、無線WIFI等服務,還不定期開展讀書沙龍、音樂會等文化活動,在豐富書屋文化生活的同時,吸引了更多市民愛上閱讀。

  江蘇——揚子江畔澎湃新動能

  在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入口處,有一個巨大的地球儀,上面標注出了印度、格魯吉亞、馬來西亞等國家。“我們的列車賣到哪裏,我們就把哪裏標注出來。”公司總工程師施青松介紹,企業形成了城軌車輛、城際動車組、高檔鐵路客車、重大核心部件、數字工業等産業板塊,海外市場分布于“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

  位于長江北岸的南京市浦口區,創新活力迸發。除了中車公司,還有一處發展勢頭迅猛的産業技術研創園,她位于江北新區核心區,已聚集英國ARM、展訊通信、新思科技、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省大數據管理中心等一大批重點龍頭項目。

  長江南側,位于南京南站與祿口機場“金軸”之上的江寧開發區同樣澎湃著發展的新動能,這裏集聚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個項目,其中上市企業55家、世界500強企業61家,形成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浙江——開啟江海聯運直達新時代

  今年4月,全國首艘江海直達船“江海直達1”號輪滿載著2萬噸鐵礦砂,從鼠浪湖礦石轉机碼頭出發,成功跨越南京長江大橋,首靠安徽馬鞍山,改變了我國江船不能出海、大型海船無法抵達南京以上港口的狀況。

  在浙江欣海船舶設計研究院,記者見到了江海直達船項目經理呂冰,這個“85後”帶領著平均年齡33歲左右的設計團隊,打造出國內第一艘針對特定海域、特定航線、特定船型的江海聯運直達船,開啟了我國航運業江海聯運的新時代。“江海直達1”號採用輕量化設計、智能能效管理係統、高效舵設計等,較同類海進江(海船)船舶造價降低約10%,載重量增加約13%,能效提高約12%,真正實現了“宜江、適海、先進、經濟”。

  擁江攜海,貨暢其流,浙江,正迸發出無限活力。

  上海——更優服務疊加更美自然

  走進負責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技術開發的億通公司本部大樓一樓演示廳,一面巨大的電子顯示屏格外引人注目,這裏實時更新著上海口岸的線上用戶數以及貨物和船舶申報數量,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貨物貿易來自于長江經濟帶。

  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按照“一個平臺、一次提交、結果反饋、數據共用”的理念,在口岸監管環節和國際貿易管理各主要環節,實現貿易和運輸企業通過單一窗口向監管部門一次性提交申報,監管部門通過單一窗口向企業反饋辦理結果和共用監管結果資訊。

  鷺鳥翩躚,在颱風登陸前的黑白天地間宛如一幅靈動的水墨畫,這是記者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處可見的畫面。這裏是過境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以及越冬候鳥的重要棲息地,290種鳥曾在此出沒。

  更優的服務品質、更和諧的自然環境,現代與生態,在上海交相輝映。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相關新聞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合力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在28天的時間裏,採訪組車行雲貴川,然後從重慶乘船沿江而下抵達上海,一路迎酷暑戰高溫,期間還多次經歷暴雨、颱風等極端天氣,行程涉及11省市8000余公里,採訪點220多個。這既是大家記者職業生涯一段難忘的經歷,也是一次充滿使命感、責任與擔當的莊嚴之旅。
    2018-08-17 11:54:48
  • 長江經濟帶 浙江如何“畫龍點睛”?
    我們説共抓大保護,其實發展需要一個“ 共” 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要樹立“ 一盤棋” 的思想,一張藍圖繪到底,合作發展。讓長三角的一體化成為長江經濟帶的一個龍頭、一個火車頭。
    2018-08-16 19:56:47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鳥飛魚躍 清新崇明
    世界最大的河口衝積島崇明,在長江入海處,擔當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生態屏障。隨著崇明區獲得2021年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承辦資格,這座瀕江臨海的綠色生態島,將變身萬紫千紅的“海上花島”,呈現生態和諧之美、綠色發展之魅,給上海增光添彩。
    2018-08-16 16:07:06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船兒歸來魚滿艙
船兒歸來魚滿艙
曬秋
曬秋
超震撼實彈發射瞬間
超震撼實彈發射瞬間
青少年“扎堆”世界機器人大會
青少年“扎堆”世界機器人大會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328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