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孩子該看什麼兒童劇,選戲有何標準?你知道嗎
2018-08-08 07:44:06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演出進入暑期檔,心理學家呼吁兒童劇演出年齡分級,新京報調查家長反饋及創作運營幕後

  幾歲的孩子該看什麼兒童劇,你知道嗎?

  意大利兒童劇《魔毯夢花園》,該劇面向3-6歲孩子。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立裏空間

  暑期檔正酣,除了大銀幕,舞臺演出也有熱門的“暑期檔”。每年7-9月間有多部兒童劇上演,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每年7-8月主辦的中國兒童戲劇節,歷時43天61臺劇目的演出目前已跑過半程。

  當劇場成為家長為孩子選擇的新主力消費場所,“看演出”在一線城市親子消費中的比例已漸漸趨于大眾消費時,我們開始試圖探討,孩子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劇?在新京報記者走訪33位家長和孩子,採訪兒童心理咨詢師、兒童劇導演及引進兒童劇的演出商後,“將兒童劇演出做年齡分級”的話題屢屢被提出,從業者們一致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觀看適合他們的兒童劇才能得到有效的成長引導。據悉,曾經是“國際慣例”但在中國兒童劇創作中一度是認知盲區的“兒童劇分齡理念”,近幾年開始在中國普及,不僅越來越多的兒童劇演出在宣傳中標注了“推薦年齡”;家長們在給孩子買票時,也越來越傾向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作品,那到今年,兒童劇分齡實際反饋如何?為何創作者越來越重視“兒童劇分齡”?家長對兒童劇的真正訴求又是什麼?

  1 調查

  82%的家長選戲“有標準”

  2016年5月,抱著女兒走進劇場的張雪有些緊張——小朋友剛一歲半,這將是她生命中第一次進入劇場,感受一部戲帶來的色彩、聲音、氣味的刺激。在演出開始前的短暫時間裏,張雪依然在擔憂:女兒能接受現場演出嗎?能堅持看完全場嗎?會不會有出人意料的情況發生?“我當時已經做好了隨時離場的準備,就怕孩子鬧場。沒想到,看戲過程非常順暢。”滿意的看戲體驗讓張雪信心倍增,隨之開啟了女兒的看戲之旅。從2016年5月至今,小朋友保持了每年2-3部戲的看戲頻率,至今已經看過來自世界各國的7部兒童劇,稱得上資深“小觀眾”。

  但在看戲過程中,張雪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于戲的反應都不相同。“越是低齡的孩子,越適合簡單的表演。演出中可能需要有形體、音樂、互動。在一歲多到兩歲這個階段不太在意劇情,更在意劇目的表現形式。”根據經驗,張雪覺得一歲多的孩子能接受的演出時長在30-40分鐘;等到孩子年齡大一些之後,無論是專注力還是對劇情的理解力都是明顯提升,選擇的余地也更多,因此兒童劇分齡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更為必要。“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我帶她看過兩個面向0-3歲小朋友的兒童劇——《圈圈圓圓圈圈》和《翻滾吧,寶貝》。觀眾圍坐在演員周圍,舞臺上一會兒出現一個圓圈,一會兒出現一個方塊,顏色鮮亮,給孩子很直接的視覺刺激,她就非常喜歡。現在孩子三歲多了,她就覺得這些沒意思了,開始想要看情節和情感,而且會在看戲之後提出很多問題。”

  除了張雪,新京報記者也對33位家長做了個小調查,調查中發現有超82%的人在為孩子挑選兒童劇時最看重年齡匹配度。

  2 現狀

  遵循“國際慣例”,心理學家呼吁分齡創作

  一直做兒童劇引進的立裏空間創始人立竹表示,她最初對分齡理念有所觸動是因為2014年前,她在與外國藝術家交流時發現,一些被視為“國際慣例”的理念,在國內卻依然屬于盲區:比如國外兒童劇對孩子的年齡有明確的要求;兒童劇演出對每場的觀眾人數和劇場技術也有嚴格的要求。“國外兒童劇創作者們大多會在初期深入到幼兒園、早教機構或者學校,定期觀察特定年齡孩子的言行,和孩子一起玩耍,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一些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者還會和老師合作,通過老師將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融入與孩子的日常交流,觀察、匯總孩子們的反饋。這種初期創作積累,短則一年,長則持續三年,以大量實地觀察研究為基礎,有明確的作品分齡意識,更容易讓孩子産生共鳴。他們的創作不是為了迎合孩子,而是嘗試讓自己做回孩子。”立竹分享説。

  兒童心理咨詢師路靜也表示,呼吁兒童劇分齡創作是因為同一件事,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整體來説女孩的發展階段會比同齡男孩提前一點,而且年齡越小,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會表現得越明顯。

  路靜結合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知識,為我們總結出了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對舞臺認知不同的具體表現,以此建議家長分齡選戲。

  3歲以下易被舞臺表演的色彩、聲音、形體所吸引,借此認識他們所處的環境。

  3-6歲開始逐漸形成自我,可以理解簡單的劇情和情感。

  6-12歲開始接受學校教育,逐漸具備了邏輯思維能力,一些孩子已經可以理解成人話劇以及其他藝術形式。

  3 運營

  分齡對演出運營影響不大

  一部來自意大利的兒童劇,每場演出只能容納120個觀眾——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家長帶一個孩子,最多只能容納60個家庭。而經過成本核算,每場演出平均票價定在200-300元/人,每個來看戲的家庭因此就要支付500-800元看戲成本——即便對北京的中産家庭來説,這樣的演出消費也不算便宜。

  然而這部面向3-6歲孩子的意大利作品《魔毯夢花園》,在3周29場的北京巡演中票務售罄。“這是我們的第一個項目,運氣真的很好”,引進《魔毯夢花園》的立竹將這種成功歸因于對目標群體的精準定位,劇目宣傳中除了常規的內容簡介和劇照,還著重標注了適合“年齡3-6歲”的孩子觀看。《魔毯夢花園》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讓不少人覺得兒童劇引進是“好的生意”。但是對于堅持分齡和演出人數限制的立裏空間來説,運營壓力也自始至終存在。

  藝術家的國際演出差旅費很貴、好作品的演出費也不會便宜、還有國內租場地的成本,綜合運營成本核算下來,絕對不是一個能讓人輕松的數字,立竹直言是“風險非常大的成本收入比”。“盡管我們有很多重復購票的觀眾,但和成人演出不同,兒童劇單場的看戲成本很高——1-2個大人陪伴1個孩子,至少需要買2-3張票,而分齡作品中針對低齡小朋友的戲,時長可能只有30-60分鐘,我們又建議按照年齡段觀看,所以要撬動家長買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好在好的兒童劇有不同的層次,不是説分齡作品就只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才有感受,家長也會因為自己的閱歷看到更深刻的東西。”

  而同樣從事國際兒童劇演出引進的美利通創始人周曉黎也表示,如今兒童劇分齡已經成為很多家長挑選劇目時必會參考的條件,然而在十多年前自己開始接觸國際兒童劇時,兒童劇分齡對于中國還是一個十分陌生的概念。當時國內甚至沒有那麼多小劇場和藝術空間,有時候曉黎和同事只能通過鎖票的方式,來保證觀眾的看劇體驗。可以説,做兒童劇演出其實並非如想像中能“一拖二/三”形式賣票那般有高利潤,做一個優質的兒童劇,考慮到觀戲體驗和年齡細分後的諸多限制因素,其實演出成本相當高,而一口氣要買好幾張演出票的形式也會擋住家長,從而選擇其他娛樂活動。

  4 問題

  孩子到劇場是體會,並非去學習

  即便是將國外嚴格貫徹兒童劇分齡創作的作品引進到國內,一些適齡孩子在觀看中也會有“意料之外”的反應。周曉黎記得在一場針對6歲以下孩子的作品中,舞臺上方傾瀉的大米象徵了雨水,藝術家們在雨中舞蹈。有的孩子沉浸在“雨”的氛圍中,另一些孩子卻直白表示,“這不是雨,這是大米。”在周曉黎看來,這種分齡之外的偏差可能源于中國傳統的“小大人”教育方式。孩子的內心是純粹的,但在模倣成人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他們因為早期藝術教育的不足,表現得過于理性。“我其實希望更多專業的兒童心理學從業者能夠與藝術家們進行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分齡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困擾。”

  為此兒童心理學家路靜也建議家長們,在帶孩子進劇場前先給孩子構建一個環境,描述一下“我們要去哪裏,要去做什麼”,給孩子進行充分的心理鋪墊。對于膽怯的孩子,還可以提前告訴他/她可能會出現什麼(比如暗場、或者一些特殊的舞臺效果)。“不要抱著讓孩子學習的心態去看戲,劇場可以教會孩子愛與自由。演出中的情節、互動等等,都是一種關係的連接,並不需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以免産生挫敗感。”

  而家長張雪覺得劇場從業者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入戲”。她曾帶女兒看過一部電光劇《科學怪龍進化論》,演出全部是暗場,靠演員操縱電子冷光線打造奇妙形象。在把這部戲推薦給朋友的時候,除了劇目的分齡標注,張雪還特別提醒朋友要判斷一下孩子能否適應暗場的環境。“我是在中間劇場看的這個戲,形式特別美。記得在開場前劇場的工作人員會做演出導賞,告訴家長和孩子們這部戲會有暗場,小朋友們不要害怕——我覺得這個環節就特別好,家長如果知道一部戲在演出中會出現哪些情況,帶孩子看戲就會從容很多。”

  隨著兒童劇演出競爭的日漸激烈,中國的演出商們正在全世界“掐尖兒”挑選著最好的劇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北京和上海的小朋友所看到的作品品質已遠超世界平均水準。當然任何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論,就劇目分齡而言,還是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劇,畢竟沒有人能夠比家長更了解孩子,年齡劃分只是大概率的推薦,家長在日常與孩子的接觸中用心觀察,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理解選擇劇目,才是最適合的。

  ■ 創作者談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毛爾南也對此理念抱有深深的認同感。“我採風時到一個小學發現,每一個年級的同學,眼神、體貌、言談舉止甚至他們所喜歡玩的遊戲都有明顯不同。”2015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首次嘗試演出分齡,選擇的作品就是毛爾南創作的《木又寸》。在那之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開始全面推廣演出分齡制,每個劇目在宣傳中都會加上“年齡推薦”。

  毛爾南認為,孩子年齡越小各方面的差異越大,也就要求創作者更加敏銳、細膩地完成作品。比如在創作《三個和尚》的時候,毛爾南全場只做了一次舞臺全暗的切光,因為考慮到低齡小朋友可能會在暗場時發生情緒變化,而到為5-6歲的孩子創作時,他會在兒童劇中融入一些情感的鋪墊,會使用更豐富的戲劇手法去表達更復雜的主題,因為此時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對社會的認知。而在創作流程上,毛爾南介紹説,“劇院和主創會根據劇本制定初步的創作方案,進入到排練階段之後會組織小觀眾探班活動——邀請不同年齡的孩子來看排練,觀察他們的反應,在論證之前的年齡分段是否準確。在演出合成、彩排期間,還會再邀請一些親朋好友帶著孩子來看,收集大家的反饋,最終確定一個相對準確的作品年齡劃分。”

  但毛爾南也特別提醒説,由于孩子對舞臺的想像會受到很多因素比如地域等的影響,所以相比國外將作品劃分清晰的年齡限定區間,國內目前兒童劇創作者並不會把作品局限在某個年齡段,比如中國兒藝更多是採用“××歲+”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分齡推薦。

  撰文:查拉

  制圖/新京報許驍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奧運回響——北京奧運十年間
奧運回響——北京奧運十年間
雄渾北盤江 景色美如畫
雄渾北盤江 景色美如畫
江西峽江:烈日下的巡渠工
江西峽江:烈日下的巡渠工
到“宇宙”裏過個太空暑假
到“宇宙”裏過個太空暑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12323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