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和軍隊的不解之緣】我的國與你的家
2018-08-01 17:18:25 來源: 中青線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2015年6月28日,張引乾給黃清海夾菜。胡寶林/攝

  2018年6月29日清晨,一場簡樸而隆重的葬禮在一個關中小山村舉行。97歲的抗日戰爭老兵黃清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被安葬在陜西省寶雞市高新區釣渭鎮譚莊村金臺二組的黃土地裏。頭勒手巾,身著孝服,執孝子禮為他送葬的,是他70歲的鄰居張引乾。

  黃清海是一位參加過中條山戰役的抗戰老兵,曾獲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在生命最後的31年,他一直住在鄰居張引乾——一位普通的關中農民家裏。

  有關黃清海的一切,都深深地烙在了這片黃土地上。他生于1921年,1941年初在漢中南鄭縣參加了國民革命軍。抗日軍情緊急,他訓練兩月就匆匆上了戰場,先在河南靈寶縣與日軍作戰,接著又參加了中條山戰役。中條山戰鬥慘烈,黃清海和戰友操作馬克沁重機槍,在槍林彈雨中與日軍鏖戰了4個月,他的腿上留下了傷。抗戰勝利後,他離開了部隊,輾轉來到秦嶺下的雍峪溝,靠給人打零工生活,在這裏落了戶。

  日子一天天過去,到了1987年,當年那個在抗日戰場上浴血殺敵、矯健如虎的毛頭小夥已經成了66歲老人,妻子去世,女兒出嫁,他孤身一人居住在一口破窯洞裏。因為居住在高崖之下,窯洞成為危窯,左鄰右舍都要搬遷,而老人卻無力搬遷。

  老人是“打過日本鬼子”的人,老了一個人咋生活呀?張引乾和妻子藺旦旦心中暗暗焦急。老人在村裏和鄉親們一起生活慣了,去鄉上的養老院不一定適應,他們也舍不得。最後,張家人一商量,幹脆把老人接到自家新蓋的磚瓦房裏一起生活。張引乾説:“老人上戰場打鬼子,保家衛國為大家,現在老了,咱要把老人經管好。”

  從此,他們把這位老兵當親人贍養。

  黃清海是個勤快人,耕田種地,雷厲風行,像個小夥兒。他愛給村裏人幫忙,誰家過紅白喜事,他幫挑水;誰家蓋房子,他幫和泥;誰家地裏有急活兒,他就去搭手。但是,村裏人也知道,老人性子直、脾氣大。剛搬到新屋,睡的是新炕,他將自己窯裏用的長炕耙帶來捅炕眼,覺得不趁手,就到街上當著眾人面發了一通火。張引乾沒往心裏去,對家人説,牙和舌頭那麼好都有碰著的時候,一個鍋裏攪勺把,難免磕磕碰碰,老人就是這脾氣,過幾天就好了。

  他們不計較老人的脾氣,精心照顧老人。老人愛吃幹飯,藺旦旦就少做稀飯,讓老人吃得舒心。隨著年齡增長,老人的牙慢慢掉落,給老人做飯時,又怕老人難消化,就把面煮軟,菜炒爛。有幾年,原本身體就瘦弱的藺旦旦添了比較嚴重的胃病,但她硬撐著做飯,不誤老人的一日三餐。冬天,給老人把炕燒得暖暖和和。老人一直有用熱水洗臉的習慣,無論冬夏,她都早早給老人把水燒好。老人的衣裳,她也給洗得幹幹凈凈,為了讓老人清清爽爽。

  有一天早上,知道老人愛吃北瓜,家裏就專門用親戚送的北瓜給老人做了頓“改樣飯”,老人吃得很高興。中午老人又吃了個蜂蜜粽子,下午就出了狀況,拉肚子,連褲子都濕了。藺旦旦和女兒發現後,趕緊讓老人換了幹凈褲子,去渠裏將臟褲子洗了,沒有人嫌臟怕累。

  除此之外,在這個家庭裏很難找到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了。這裏擁有的,無非是一戶農家的平常生活。

  黃清海初搬來時,張家的孩子還小。慢慢地,他們長大了,兩個女兒出嫁,兒子也成了家。一大家子人要生活,光種地不行。村裏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但張引乾操心照顧老人,沒有出去,在家裏養起了奶牛。

  2004年,同村有人出售奶牛犢,因為是熟人,本來價值4000元的牛犢,3800元賣給了他。牛犢進了家,一家人把它當寶貝一樣伺候。小牛犢很頑皮,愛撒歡,喜歡跑出跑進。一天,牛犢撥拉了一陣小筐子,不久就煩躁不安,不對勁了。原來,隔壁是所小學,小學的學生們將寫過的作業本倒在了河邊。黃清海老人是個細詳人,他不用家裏備的手紙,把那些廢作業本從垃圾堆裏撿回來放在那個筐裏,平時當手紙用。那天,牛犢尋著那個筐,將紙連同帶著的訂書釘都嚼著吃了。牛犢病情加重,張引乾雇車將牛犢拉去尋獸醫看,不行,又往農科城楊淩拉去看,結果在半路,牛犢就死了,最後只賣了800元,全付了車費。

  這件事,張引乾沒有給老人説,怕給老人心裏添負擔。

  2011年4月,老人頭暈住進了衛生院。當時,兒子張建軍和媳婦不在家,家裏就剩下張引乾夫婦張羅。一大早,張引乾趕幾十裏路到醫院照護老人挂針治療,完後,又回家裏給奶牛備料、擠奶,忙地裏活兒。其中一天,等他趕回家裏,那頭大奶牛因為沒有及時擠奶,臥時奶頭撞地,發了炎。這對奶牛産奶産生了極大影響。沒辦法,他只得將值7000元的奶牛以5200元賤賣了。

  這事,張引乾仍然沒給老人提過。有人問起,他只説,我想把奶牛倒換一下。

  有了父母的榜樣,自小愛聽抗日故事的張家子女也把老人當親爺爺愛。一次,黃清海起身時突然暈倒在街上,張建軍和媳婦聽到鄉親們的呼喊,趕緊跑出去,背老人回屋平躺救護。小兩口平時在外打工,每次回家不忘給爺爺買可口的食品。天氣好時,張建軍燒開水,給老人洗澡擦背。大女兒張小琴從新疆回來探親,把爺爺的被褥很細心地給拆洗了一回,讓爺爺睡著舒心。

  就這樣,一家人31年如一日精心照護,黃清海雖然九旬高齡,但生前身體硬朗,耳聰聲亮。

  “把我照顧得好呀!” 2015年9月5日,筆者到家裏採訪,談起幾十年這一家人對自己的關愛,黃清海激動地説。他沒想到有活到今天的福氣,他成了村裏最年長的壽星。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前,黃清海老人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他很高興,把金燦燦的獎章佩戴在胸前。

  “叫老鄉,趕快挎武裝,上前線,打敵人,保國衛家鄉……” 70多年後,他依然記得當年抗戰時唱的歌曲。他一字一句唱出來,聲調激昂、雄壯,像閱兵的步伐一樣鏗鏘。

  張引乾家裏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但一家人將贍養抗戰老兵的重擔挑了幾十年。有人説,孤寡老人應該國家管,何況是抗戰老兵,你把這擔子挑到啥時候?張引乾説:“國家政策好,也有敬老院、養老院,但咱跟老人處了這麼多年,成一家人了。有感情了,老人不在,人心上就像缺了一豁子。老人是打過鬼子的人,是保家衛國流過血的,我要給老人養老送終。”

  他們也贏得了村裏人的尊敬。在對門居住的張寶明評價:“引乾爸和老人沒有血緣關係,但把老人無怨無悔照顧了這麼多年,飯時叫吃飯,有病給看病,照顧得周周到到,比照顧親人還照顧得好,不容易!”

  因為照顧抗戰老兵,張引乾還曾被評為2015年“感動陜西人物”。在盛大的頒獎會上,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辭是:“樹德守義——你們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家,而你卻把抗戰老兵待如親人,無言的行動教育著後代,感化著四鄰……你不愧為淳樸憨厚的陜西好人。”

  受邀到西安領獎,是張引乾多年第一次到省城。因為頒獎會突然延後,他在西安等候多待了幾天,把賓館附近的街道、公園轉了轉,這也是多年來難得的享受,像旅遊了一回。

  就在2016年,黃清海老人覺得自己眼睛模糊了,看東西沒有以前那麼清楚。張引乾很焦急,他感覺自己視物也有些模糊。

  寶雞市政協獲悉這些情況,派人接他們到寶雞市第二人民醫院診療。醫院經過精心準備,給黃清海做了白內障手術。張引乾在醫院照護,也被診斷為白內障,尊重他的意見,先做了一只眼睛的手術。醫院為他們免除了手術費用。

  老人的眼睛又能看清這個世界了。

  張引乾家的房子已住了30年,破舊不堪,孫子慢慢長大,家裏又養牛,房子明顯不夠,將就多年。當年一起從崖頭搬遷下來的鄉親們,早就蓋了新房。蓋新房,能改善家裏條件,也能讓老人住寬展些,多享些福,這好處張引乾不知想過多少回,但一直下不了決心蓋新房,原因是手頭拮據。

  今年春天,在鎮政府的支援下,張引乾的新房終于開工。但97歲高齡的黃清海老人身體明顯衰老,飯量減小,住了三回醫院,據醫生説沒有大毛病,主要還是年齡太大,器官衰老。張引乾將蓋房的事交給家人,自己到醫院日夜陪護。

  6月22日下午,在新房住了10天之後,和張家人一起生活了31年的黃清海安詳離世。

  70歲的張引乾像親兒子一樣操辦了葬禮,實現了他為老兵養老送終的諾言。(胡寶林)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高溫下施工保供電
高溫下施工保供電
這,就是中國軍人
這,就是中國軍人
杭州臨安:土地流轉打造生態荷花園
杭州臨安:土地流轉打造生態荷花園
廣西柳江:盛夏時節“雙搶”忙
廣西柳江:盛夏時節“雙搶”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320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