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瞭望|今年北京中考觀察
2018-07-17 09:46:27 來源: 瞭望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 今年北京首次“選科”中考,除了語文、數學等必考科目外,學生可以從5科中選擇擅長的3科參加考試

  ◆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在變化的過程中應廣泛徵求意見,不斷完善

  如果不是中考有了“選擇”,十四五歲的孩子可能還不會將書本與未來人生掛鉤。今年北京首次“選科”中考,除了語文、數學等必考科目外,學生可以從5科中選擇擅長的3科參加考試。

  這一變化在賦予了學生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帶來了對教育更多的未知、焦慮與期待。

  “副科”選考可以“揚長”

  2018年,是北京實施“新中考”改革的“首考”,學生們可以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化學這5門“副科”中選擇3門參加考試。加上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與體育,每個學生的考試科目是7門。此前北京市中考科目為語、數、英、物理、化學5門。

  在新出現的“思想品德”一科的考題中,出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黨的十九大、國歌法、京津冀等考查內容。西城教師研修學院蔣鳳等專家提出,新中考的考題與過去“死記硬背”為主不同,現在更加靈活、關注現實與個人想法,有助于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 6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分校考點外,初三老師與考生擊掌,為其加油鼓勁 蔡文玲攝

  一位考生回憶,考題並不難,比如“在校大學生積極應徵入伍”“某人將共用單車據為己有”“機器人能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等,很多是生活中的事例,要求對這些事情進行分析、判斷,而不是死記硬背的內容。

  “有選擇性地參加考試可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一位考生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不過他也發現,因為每個同學都在用自己擅長的項目去比拼,選科帶來的結果是“競爭更加激烈了”。

  為考生提供“選擇”體現在考題的很多方面。比如語文的大作文為2選1模式,可以聚焦文物、古跡談對傳統文化的感受,也可以選擇以“夥伴”“困境”“成長”為核心詞寫一篇故事。

  “這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説,都是好消息。”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考試成績出來後,還要對原始分按不同比例折算。所選三科成績,折算後實際滿分分別為100分、80分和60分。此舉是為了用考試杠桿來發現考生強項,突出考生優勢,尊重考生個性發展。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準考試的范圍,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學”的傾向,引導學生打好共同基礎,確保義務教育的基本品質。

  同時,為了處理好“全科開考”和不增加學生負擔,這次改革進行了綜合設計。在考試內容上提高命題品質,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在命題形式上,採用考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更“寬”更“活”的命題思路下,試卷呈現的形式能夠讓考生喜聞樂見,激發和活躍考生的思維。

  “這些改變都是為了實現‘揚長’教育,使弱勢學科對孩子總成績的影響進一步減小,而優勢學科對成績的提升則進行了放大。”這位負責人表示。

  變化也會帶來“焦慮”

  對于新的中考改革,不少考生和家長難免由于“心裏沒底”而感到焦慮。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借此開設了應對考試改革的各種輔導班。一位海澱區的家長説,初三一年課外輔導的花費超過10萬元,並且這一花費在同學中並不誇張。

  這位家長解釋説:“中考改革後,對考試的變化一時難以把握。加上必考科目一共是7科,需要復習的內容很多。因為以前都沒考過,所以絕大多數人都選了一兩門上輔導班,一節課200元,一周千元左右。兩門課,一個月下來就是萬元。”

  面對“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焦慮、從眾等心態導致許多學生及家長通過“報班”來平衡。一些培訓機構的“新中考”衝刺班、押題班、名師一對一輔導等都很火爆。

  西城區一位家長認為,改革帶來的焦慮有兩方面。

  其一是選科焦慮,選科就意味著暫時放棄一些科目,對于尚未有自己明確興趣的初中生來説,這也意味著限制了高中甚至未來大學的科目選擇。

  其二,由于選科帶來了9種科目組合,學生參加考試的科目彼此不同,在錄取時成績在一起“排隊”。比如兩個人總分都是540分,可能成績的內涵完全不同,如何保障程式的公平?

  面對選擇,怎麼“選”是個大問題。一位中學心理輔導老師説,有的學生在喜歡的學科、擅長的學科、未來高考側重的科目之間充滿“糾結”。“以前到了上大學才需要選擇,現在提前到初中階段,很多孩子還在懵懂中。”

  “有的孩子心態較為成熟,已經對未來有了篤定的判斷。比如已經對有興趣的職業、專業有了想法,甚至查閱參考了高校錄取的科目要求。有的孩子還比較迷糊,每個學科都不舍得放棄。”這位輔導老師説,從“沒有選擇”到“有選擇”,再到真正把握住機會,還需要適應。

  “不是我們計較,孩子們都很努力”

  中考結束當天,一些家長就在微信群裏討論一道熱議的考題。“語文試題中,有道題似乎是考本地考生不熟悉的方言。”一位家長説,這道題目中“我願像這信天遊一樣地高高飛起,化作裝飾你的夜空的月暈,繞著月亮轉____”讓學生在空格上選擇“紅圈圈”“一圈紅”還是“圈圈紅”。

  對于這道題目,北京教育考試院在中考出分當天發布“關于2018年中考有關問題的説明”中表示,該題目設計與方言無關,符合《2018年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考試説明》對現代文閱讀的相關要求,並未超綱。據了解,在實際閱卷時,對符合原作的答案“圈圈紅”給全部分,對同樣符合語法的“紅圈圈”給部分分。

  “不是我們計較,孩子們都很努力,分數太接近了,在排名上一道題可能就差上千名。”一位海淀家長説,自己的孩子在模擬考試中平均分達到92分,總分與同學差6分,但全區排名相差1500多名。這樣兩個水準原本“差不多”的孩子,在高中的選擇上會有明顯差異。

  家長們通過對招生計劃中錄取名額、分數排名的分析,已對錄取情況進行了模擬與預測。也因此一些家長對今年個別學校減少統招名額提出異議。

  “今年中考孩子是羊年出生,人數比往年少10%左右。原以為錄取比例會提高,沒想到並非如此。”一位朝陽區家長説,因為招生計劃根據考生人數的減少同比減少了,對于一些優質校來説,絕對的名額數有較大幅度的減少,比如朝陽區知名學校陳經綸中學,2017年統招計劃一共221名,其中面向朝陽區招收普通班136名。2018年統招計劃157名,其中面向朝陽區招收普通班72名。

  ▲ 6月24日10點35分,結束中考語文考試的考生走出陳經綸中學勁松分校考點。

  另辟蹊徑的機遇

  2017年,北京有3000余名學生參與了名為“1+3”貫通培養的計劃,可以不參加中考直接升入高中。

  作為探索高中人才培養方式的一種形式,2017年參與這一計劃的有36所學校。這一計劃與“名額分配”“市級統籌”“校額到校”等多種招生方式一起,成為北京中考統一考試的補充。

  通過多種方式的招生,一般公辦初中升入優質高中比例由去年的不低于35%增加到40%以上,更多普通初中學校的學生通過各種教改項目有機會升入優質高中。

  15歲的趙建靚是通州區潞河中學首屆“1+3”貫通培養計劃的一員。“這是一個全新模式的教學,參加中考的同學大部分是老師引導的學習,而我們的自主學習更多一些。”她説,比如我們有一門課叫做“生涯”,關于未來職業、個性發展的一些引導,對我幫助很大。

  在潞河中學,共有79位學生通過2017年的“1+3項目”,按照計劃今年可以直接升入高中。“這一年,我做了很多嘗試,比如跟隨集體去中科院南京分院學習一周,參與研究了玄武湖水量與細菌品質的關係,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科學。”學生朱錦飛説。

  作為中考改革項目之一,“1+3項目”的初衷是探索一種新的貫通培養模式。現實中,因為不用參加中考,學生們可以參與更多科技、文化類的拓展活動。

  “比如一個小組同學正在探索無殼孵蛋試驗,如果他們是初三的話,是不可能有時間做這件事情的。”潞河中學貫通項目負責人、物理老師李娟説。

  李娟介紹,今年“1+3項目”將迎來第二屆學生,開展更大范圍的“實驗”。未來,希望通過項目式學習等新方法,帶學生參與前沿研究項目,發展科學精神、實踐創新意識,探索培養創新人才模式與路徑。

  改革的配套與完善

  2016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是這一輪中考改革的主要依據。該《意見》提出的改革目標是: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于初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和規范有序、監督有力的管理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維護教育公平。

  《意見》指出,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務,包括推行初中學業水準考試、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招生錄取辦法、進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強考試招生管理。

  “現在中考改革、未來的高考改革,面臨的變化很多,對學校、孩子和家庭來説,都是很大的挑戰。”一位受訪家長説,最擔心的不是變化,而是政策的穩定性或與其他政策是否配套。比如不同科目的試卷無法保證難易程度的一致,但最終招生並不按同類科目排名,而是全部大排名。

  近年來,北京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進行了豐富的制度設計,增加了機會的公平性,有許多孩子從中受益。但也有人提出,增加機會的公平性不等于改進了教育品質,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焦慮”感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應試思維”就很難改變。

  “改革還需要堅定地推進。”一位普通高中的校長説,所謂資源均衡需要長久的努力與涵養,不是靠簡單的“改變分配規則”就能夠實現的。比如在師資投入、教學水準均衡等方面,需要老師們辛勤的耕耘、配套政策的跟進,不是一兩項改革政策可以到位的。

  受訪專家指出,今年是北京實施“新中考”以來的“首考”,各方面都在磨合中積累經驗。考試招生制度關乎群眾切身利益,要不斷完善選拔機制,讓更多青少年享受到優質的基礎教育,成為國家培養未來人才的好苗子。(北京“新中考”觀察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趙琬微)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常州動物園花樣降溫上演動物另類避暑大戲
常州動物園花樣降溫上演動物另類避暑大戲
北京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北京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公益微課堂 歡樂度暑假
公益微課堂 歡樂度暑假
夏日興義山水美
夏日興義山水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313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