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學獻血要get這些點:邊抽血邊輸血根本不可能
2018-06-14 09:29:12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科學用血獻血,你要get這些知識點

  “20年前,做心臟手術個個都要輸血,現在,70%的手術不用輸血了。”6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專題發布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輸血科主任紀宏文在會上表示,獻血用血要遵循科學規律,一些老舊觀念不只患者要轉變,從業者也要轉變,並且要落實到切實有效的考核標準上。

  6月14日,是第15個“世界獻血者日”。由于血液不能人工合成、不可替代、不能長期保存,被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為“戰略性稀缺資源”。在倡導“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能重來的生命”的同時,又該如何科學用血、安全用血,讓血液發揮治病救人的最大功效呢?還有哪些獻血用血的理念不科學、易被誤解呢?

  血液不是營養品,是一種特殊藥品

  人類的血液崇拜由來已久,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將血液奉為聖品。一些老舊觀念讓不少人認為做完手術輸血越多越好,甚至還認為越多越有營養。

  對于這樣的觀點,紀宏文明確回應,這是非常錯誤的。“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和臨床實踐告訴我們,做一樣的手術,出血少、輸血少,甚至不輸血的患者在並發症上比輸血多的患者發病更少,前者恢復更快,長期生存率也相對高。”

  紀宏文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解釋説:“血液不是營養品,而是一種特殊的藥品。血液的本質在于它是包括紅細胞在內的活著的細胞,這些活著的細胞進入患者身體中去,某種意義上説是一種細胞移植的行為,外來細胞會與身體內的“土著”細胞發生反應,存在免疫反應風險,包括過敏、溶血等,嚴重的甚至能引發肺損傷。”

  血輸得越多越好實際上是一個誤區,紀宏文説,早些年對輸血風險的認識很不夠,才會有這樣錯誤的認識。現代輸血的至高理念是提倡“科學、合理用血”,減少非必要輸血,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除自身疾病以外的風險,保障受血者的醫療安全。

  “盡量不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準則,指的是盡量不輸異體血液,但並不代表不治療,而是通過更細致的醫療,用藥物或一些綜合措施幫助患者不需要輸血。

  除了藥物治療外,自體輸血所仰仗的血液回收技術也逐步發展起來。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周長強介紹,通過健全臨床合理用血制度,推廣自體血回輸、微創手術等節約用血技術。近5年,我國出院患者每人平均用血量、手術臺均用血量分別降低20%和30%、自體血回輸比例增長30%,不但節約了大量血液資源,而且降低了輸血不良事件,顯著提升了醫療安全水準。

  一邊抽血一邊輸血,根本不可能

  親人受傷大出血急需輸血救治,主角主動站出來挽起袖子表示要獻血,接受獻血後病人馬上好轉,期間甚至會出現一邊抽血一邊輸血的鏡頭,成功催出了觀眾們的眼淚。這是不少電視劇中常見的橋段。

  事實上,獻血後直接把血液輸入患者體內的場景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採集、制備、檢測、供應,是採供血必經的4個步驟。”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劉江説。這意味著,醫院用血都是由血站統一採集並調配,未經檢測或檢測不合格的血液是不能向醫療機構提供的。

  獻血前的初篩和獻血後的檢測都是對安全用血的保障,既包括對B型肝炎、丙肝病毒和轉氨酶的檢測等,也包括對血型的分型。

  此外,為了減少病毒窗口期的感染風險,我國于2016年實現了血站血液篩查核酸檢測的全覆蓋。例如,艾滋病窗口期指的是從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到從血液中發現抗體之間的時期,目前為20天左右,在這段時間內,利用抗體檢查難以發現病毒。而核酸檢測將艾滋病病毒的檢測窗口期縮短至11天,將B型肝炎、丙肝病毒的檢測窗口期分別由原來的50天、72天縮短到25天、59天。

  檢測是為了保障用血安全,分類則是為了實現用血的高效。

  資料顯示,我國全血使用量從1998年的100%下降到2016年的0.3%,成分制備率達到99.3%。劉江解釋:“實際上現在已經將成分輸血制度化。血液中心從無償獻血者處採到的是全血,但會把它分成三個成分,紅細胞、血漿、血小板,這樣一份血會分給不同的患者使用,發揮最大、最多的作用。”成分制備後,還會通過對血液的白細胞過濾、輻照、血漿病毒滅活等特殊處理以減少臨床輸血的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血液成分保存條件認識的加深,發現分成分保存是較于全血保存更有效的研究方法。“通過離心的物理方法,全血將會分層,最上面是血漿、中間是血小板、最下面是紅細胞。”紀宏文説,以前都是全血保存,用最適宜紅細胞的溫度(4攝氏度左右)保存,血小板就不管用了。現在分開保存:血漿凍起來保存、紅細胞4攝氏度保存、血小板22攝氏度保存,可以讓血液擁有更長的有效期。

  有獻血資格,意味著你更陽光

  “採血的針頭有火柴棍那麼粗,第一次看到是會有些害怕的。”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供血科副科長張偉東曾在採血車上工作,幫助過很多想獻血但又有疑問的人成功獻血。多年來,他堅持定期獻血,每年獻全血兩次,多次捐獻血小板。據他介紹,自己已累計捐獻血液近9000毫升,相當于已經將體內全部血液更換兩次。他坦言,要問獻血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好處,自己的感受不是很明顯,但是想到幫助了那麼多人,心裏就充滿陽光。

  周長強也表示,獻血促進健康首先是心理上的,對身體上的促進主要是通過間接影響的方式。他以一個有22年獻血經驗的獻血者為例,該獻血者第一次去獻血時,發現身體不符合獻血的體檢標準,比如血紅蛋白低、血脂高等都是不符合獻血標準的。為了能夠獻血,他加強體育鍛煉、限制不良習慣,三個月後身體符合了獻血條件並完成了獻血。之後,他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一直到50多歲,既沒有慢性病,也比同齡人顯得年輕。

  除了一些定期獻血者,還有一類隨叫隨到的“熊貓血”獻血者。

  據介紹,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2001年成立了稀有血型愛心之家,成員均為Rh陰性無償獻血者,目前已達2000余人。當需要稀有血型時,愛心之家就會發布獻血召集令,成員都會全力相助,緊急獻血。“召集我們來獻血的話一定是有人急需,因此感覺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在和死神賽跑的愛心接力中我們不能缺席。”獻血者代表肖強表示,15年的獻血歷程中,他共獻全血21次7400毫升,捐獻成分血9次共16個單位。

  雖然因體檢不合格而被拒絕獻血並不代表一個人的身體不健康,但擁有獻血的資格,則意味著你有健康的體魄和陽光的心靈。(記者 張佳星)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 聚焦世界獻血日:這些關于獻血的小知識需掌握
    獻血後,壓迫針眼處10分鐘左右或用彈力繃帶壓迫20分鐘左右,防止皮下出血;針眼處保持幹燥、清潔,4小時內不沽水,避免感染;獻血手臂24小時內不提重物。從獻血量看,全血一次200-400毫升;單採血小板,每次1-2個治療量或者1個治療量及不超過200毫升血漿,全年血小板和血漿總量不超過10升。
    2018-06-14 07:06:26
  • 20年間全國無償獻血量增5倍 血液供應基本滿足需要
    目前,我國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滿足臨床需要,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推動建立全國血液管理資訊的互聯互通,實現血站之間、血站與醫療機構之間血液資訊的共用共用。
    2018-06-13 08:01:02
  • 今年前5個月全國無償獻血人次同比增長3.6%
    今年1月至5月,全國無償獻血人次達到596.5萬、採血量達2065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6%和5.2%。我國血液供應能力、血液安全水準和臨床用血水準持續提升。
    2018-06-12 21:09:42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彩粽”迎端午
“彩粽”迎端午
“大鼓”出山
“大鼓”出山
把脈“渤海糧倉”促增産
把脈“渤海糧倉”促增産
巧手剪出“世界杯”
巧手剪出“世界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298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