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電影院兒童電影為何這麼少?媒體:創作者視野未打開
2018-06-05 07:08:19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文化觀察

  電影院兒童電影怎麼這麼少

  剛剛過去的這個“六一”兒童節,你有沒有帶孩子去影院看看電影?影院沒有去,我倒是被朋友圈的一句話嚇著了:微信主人發了一則兒童電影海報,配的文字是,“帶娃去看?你一定不是親媽吧!”

  這部片名為《紅衣男孩》的恐怖電影,6月1日上映,不知道這是不是專門為孩子們制作的恐怖片?即便算不上是兒童電影,這樣一部影片選擇在兒童節當日上映,頗具黑色幽默之感。

  這一天上映的還有《魔鏡奇緣2》《潛艇總動員:海底兩萬裏》,如果只看電影海報不看導演以及制作單位的名字,你能注意到這是名副其實的國産兒童電影嗎?滿滿的山寨氣息撲面而來。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皮克斯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火了之後,國産動畫電影《魔鏡奇緣》《潛艇總動員》緊隨而來,有趣的是,後者被電影專業人士評價為“哪裏是,僅僅像款遊戲而已”。國外IP的熱度蹭了那麼多,不僅沒有蹭到一丁點兒口碑,反而把國産兒童電影的囧境呈現得更為徹底。

  國産兒童電影到底怎麼了?就像季候性輪唱,幾乎每年兒童節前後,這樣的追問都要被重拾一番。有數據顯示,近十年,去除動畫電影,國産兒童電影的總票房有4.88億元。這樣的票房數據足夠寒磣,而且這4.88億元中的大部分還集中在票房最高的幾部影片上,其他很多影片基本都是影院一日遊,幾千幾萬元的票房收入,甚至沒有票房數據。談及國産兒童電影頹勢的原因,無外乎是“無投資、無發行、無專業團隊”等,粗制濫造的畫面、刻意堆砌的情節,似乎已經成了評價當下國産兒童電影的“標配詞匯”。

  國産兒童電影也並非沒有“榜樣”,且不説那些“老”得隔了幾代人的兒童電影《小兵張嘎》《半夜雞叫》《閃閃的紅星》……近幾年出現的《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幾部兒童電影,也都贏得了不錯的口碑。2016年上映的《大魚海棠》,短短15天內票房也超過了5億元。這個講述愛與報恩的故事吸引了孩子,同樣也把成年人吸進了影院,2017年還獲得第15屆布達佩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提名,主題曲也被廣為傳唱。

  由此可見,用心的電影,無論是針對孩子的,還是針對成年人的,一定會贏得市場。反觀當下眾多兒童電影,創作者們的創作視野和格局並沒有打開。其實,就像其他領域的兒童創作一樣,兒童電影同樣來不得半點敷衍。我們總是説孩子的書桌上被“洋童書”包圍、領孩子看個電影還不得不盯著迪士尼、皮克斯,要知道,孩子們也是有鑒別能力的,他們同樣懂得用腳投票。你可以替孩子選擇産品,但這樣的産品未必能在他心裏留下一絲痕跡,何況我們能選擇的“國産”童書童劇本來少之又少。

  兒童文學作家陸梅在《為孩子寫作》中寫道,“優秀的兒童文學應當具備哪些要素?比如關懷弱者、撫慰人生,比如寫出眾生平等、萬物有靈,比如寫出愛的光、愛的寬恕和一切自由美好的生命。能夠寫出這些作品的作者,顯然具備了寬闊的歷史視野和基本的世界觀。”兒童文學作家如此,兒童電影創作者們何嘗不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如果電影制作者和創作者只盯著電影有沒有人投資,只考慮資本層面的運作,而沒有“覺醒和悲憫的能力”,沒有“進而去喚醒”的責任,他們創作出的産品一定“看不見遠方”的。

  伊朗有一部兒童電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該片囊括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在內的各類國際電影節11項大獎。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很多人看到最後,都“暖暖”地落淚。要知道,這部世界級的兒童電影投資只有區區18萬美元。打動觀眾的不是投資,而是誠意吧。

  “無投資”永遠不是制作不出優秀兒童電影的根本原因,發行渠道不透明、院線排片少是不是關鍵所在呢?如果是真正的好電影,院線又不傻不呆,有口碑的事情又怎麼會不做?討論“國産優秀兒童電影哪裏去了”的問題,往往會陷入死迴圈,因為兒童電影市場不景氣,所以培育不了相關人才;而沒有相關專業人才的努力,又怎麼可能打造出好的市場呢?

  説來也奇怪,在孩子的問題上,幾乎所有領域都説“孩子的錢好掙”,從玩具到遊戲再到課外輔導,太多的領域都在爭奪孩子這個市場,可唯獨孩子的“精神産品”消費領域,“國內制作”卻力有不逮。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是我們缺乏真正“為孩子服務”的意識?他們或者習慣從成年人的角度俯視孩子,用一些“弱智”的故事對付孩子;或者是蹭一些其他IP的熱度,靠模倣靠山寨來掙一筆“快錢”。沒有一種平等的姿態來看待孩子,又如何能制作出打動孩子的電影呢?在包括兒童電影在內的孩子精神産品消費領域,我們主動將兒童與成人切割,很少去考慮兒童與成人的內在關係。人們為什麼總對自己的童年念念不忘,不是為了簡單的懷舊和追憶,而是為了喚醒自己的童年,從而去啟迪別人的童年。明白了這個道理,再提到兒童電影的時候,我們還會不會把兒童與成年人切割得涇渭分明,再用一些“小兒科”的內容去應付孩子呢?

  在剖析“國産兒童電影”的問題時,一些專業人士提到了國外“合家歡影片”的概念,《大聖歸來》制片人、華博朗潤文化CEO胡明在採訪中坦言,“好萊塢沒有兒童電影的概念,他們就叫‘合家歡影片’。國內一些創作者在這一點上沒有吃透。”説得簡單一點,“合家歡影片”的理念本質無非也是遵循了“喚醒自己的童年,啟迪別人的童年”的內在邏輯。那些被人記得住的兒童影片,既是兒童的,也是成人的。

  以電影的形式“喚醒自己的童年,啟迪別人的童年”,當然需要資金的支援需要市場的運作,但最需要的,一定是那顆“為孩子服務”的初心。(陳方)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河北衡水:“變廢為寶”顯創意
河北衡水:“變廢為寶”顯創意
青島歡迎你,上合
青島歡迎你,上合
海南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海南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大地贈金
大地贈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293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