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聚焦機構改革:不光“改頭換面” 還要“脫胎換骨”
2018-05-25 07:23:29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焦點訪談》聚焦機構改革:不光“改頭換面” 還要“脫胎換骨”

  距離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做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已經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按照中央部署,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要在2018年底前落實到位。

  兩個多月的時間裏,這一輪機構改革推進到了哪一步?落實改革任務是如何一步一步進行的?改革所涉及到的40多個部門正在發生著什麼樣的改變?

  【機構第一階段工作目標基本完成】

  兩個多月來,32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和9個職能劃轉較多的部門,制定了組織實施工作方案並報批,32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中,有31個實行了集中辦公;應挂牌的25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中,有24個已經挂牌。一係列與改革相關的舉措正在緊鑼密鼓、穩步推進,第一階段工作目標基本完成。

  【新組建部門:堅持問題導向 呼應現實之需】

  4月16日,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把10個部門13項與應急響應有關的職能進行整合和優化,把安全生産、地震、消防、防汛抗旱、地質滑坡、森林防火、草原防火等救援力量整合在一起,以期全面刷新事故災害應急管理的格局。

  中國安全生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説:“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這就是基本國情。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問題之一,就是安全問題,要解決這個安全問題就要建立協同、高效的應急組織管理體系,就必須針對現在的問題,概括地説,一個方面就是應急能力目前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統計顯示,300年來全球死傷10萬人以上的自然災害有50起,其中26起發生在中國。僅2017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就讓1.4億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億元。

  2003年“非典”之後,我國開始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但應急響應的職能、人力、物力、資訊、技術等資源分散在大大小小眾多部門。

  應急管理部地震應急司司長趙明告訴記者:“實際上在蘆山地震以後,在真正大的災害事故現場,我們的組織都是已經很有序了,但是因為它隸屬于各個不同的部門,比方説醫療隊伍也想進去,救人隊伍也想進去,搶修搶通等等都想進去,誰先進,誰後進,這個協調上確實存在一定困難。”

  不僅救援隊伍需要協調,有時,實現資訊共用也有困難。中國安全生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説,比如説有水的、有澇的、有安全生産的、有火災的、有特種設備的、有核安全的、有危險化學品的等等,各個部門搜集資訊、處理資訊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互封閉、不透明的,這在災害救援時是很可怕的。

  條塊分割、機構重疊、職責交叉等等這些導致行政和管理效能不高的問題是很多領域都存在的,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這一輪深化;黨和政府的機構改革,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優化、協同、高效原則。不僅是組建應急管理部,這一輪深化黨和政府的機構改革涉及到的所有部門都在呼應這樣的現實之需。

  在應急管理部,以部領導和相關司局為首的24小時在崗值班備勤制度已經建立,部內重特大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初步形成。包括消防、安全生産、救災、地質、地震、氣象、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在內的8個應急資訊係統已經接入應急管理部應急指揮中心。

  應急管理部應急指揮中心尹燕福表示:“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現在實現的目標是1+1等于2,已經形成了一個合力,形成了一個拳頭,形成了一個整體。下一步會有這樣一個大的係統,我們正在規劃,正在組織研究論證國家的應急管理資訊網絡體係,最後整個資訊的融合,會形成一種物理性到化學性的反應,就是1+1大于2的目標。”

  【“物理拼裝”正在進行“化學反應”悄然發生】

  機構重組,不應該只是物理上的重新拼裝,更要在人員融合、職能整合上真正發生“化學反應”。“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轉變和優化職責是關鍵”,兩個多月的時間,在涉及此輪改革的很多部門中,“物理拼裝”正在進行的同時,“化學反應”也在悄然發生。

  5月16日,關于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的研討會在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召開。正在組建過程中的自然資源部規劃司邀請包括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等十個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共同討論編制《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緊接著,正式對外挂牌半個多月的自然資源部就接到了新任務——編制《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目標是由規劃引導,在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礎上,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這將是十九大之後第一個區域性體現“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也將是第一個從整體上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國土空間規劃。

  原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説:“原來我們的權力部門化,與空間規劃有關的部門比較多,比如原來的國土資源部有土地利用規劃、有國土規劃,發改委有主體功能區規劃、住建部有城鄉規劃。光總體規劃,就有四種規劃存在著。”

  由于部門不同,有時候還會出現規劃區不同,各説各話。

  原國土資源部人事司司長許大純説:“比如説某市,城鄉建設規劃它是80平方公里,給它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地,城市規劃建成區只有60平方公里,這不就‘打架’了嗎?這個就協調起來很難。這些問題,就是多年想解決沒有解決的事。”

  在這一輪黨和政府的機構改革中,自然資源部是整合了8個部門和單位相關職能的新部委,是黨中央為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性規劃重疊、部門職責交叉重復等問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林堅説:“這是一個重構的過程。自然資源部成立以後,在我個人的理解,它體現了大資源、大國土、大規劃、大治理。關鍵點還是落在大治理上。在保護中開發,保護優先這個順應自然,這些基本的理念存在。”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認為:“這一次還有一個目標導向,我們是兩個目標,一個是當下的,第一個百年目標;第二個,政府治理、國家治理、體係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的角度,為下一步治理體係的結構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邊組建邊開展工作的自然資源部規劃司承擔的“多規合一”的職責,將直接體現從源頭管控,保護優先的發展理念。

  【釋放機構改革潛力 讓百姓享受到紅利】

  自上而下的理念轉變,正是這一輪深化黨和政府的機構改革,實現從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的一個具體表現。這樣的化學反應在這兩個多月中,已經體現在很多部門推進和落實機構改革的過程中。

  按照中央部署的“不立不破,先立後破”的原則,雖然所有涉及改革的部門“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的方案還在制定和審批的過程中,很多涉及改革的部門和人員已經按照計劃職能開展工作。這種果斷的執行力讓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潛力逐步釋放,不少百姓已經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紅利。

  4月20日,機構改革後的新海關總署正式亮相,全國306個對外開放口岸檢驗檢疫執法人員統一以海關名義對外開展工作,統一上崗、統一著海關制服、統一佩戴關銜。

  在首都機場海關,記者遇到了一位需要開箱查驗的入境旅客。

  首都機場海關旅檢處旅檢六科科長趙兆介紹:“原來,我們開箱之後發現旅客攜帶了食品,而不屬于當時海關的管理范疇,我們會要求旅客由檢疫部門去處理,檢疫部門會對他進行第二次開箱和第二次查驗,而現在檢疫部門劃入到了海關之後,我們可以共同開箱,對于旅客就是一次處置,這樣方便了旅客。”

  這樣的關檢整合,為需要接受行李查驗的旅客節省了近50%的通關時間。不僅是旅檢,整合了檢驗檢疫職責和隊伍的新海關,對入境的快件、郵件的查驗,把原來的26個環節,簡化到現在的10個環節,對于快遞企業和熱衷海淘的人們這絕對是一大利好。

  海關總署改革辦副主任黨英傑表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一個英明決策,是應對實行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這樣一個重要的舉措,我們會進一步優化通關的流程,使企業和群眾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更多的改革紅利。”

  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貫穿于整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過程中,這是此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如何完成這個任務?首先中央成立了專門的協調小組負責指導、協調督促中央一級新機構的組建工作、統籌協調和研究解決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在協調小組領導下,對應成立了9個專項協調小組,分別牽頭統籌歸口領域改革工作。另一方面,圍繞進一步理清黨政關係,一些工作也正在推進。能夠看出,黨負有對重大工作進行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重要職責,此輪深化黨和政府的機構改革工作正在穩步、有序向前推進。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宙超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航拍南京“水彩調色盤”美不勝收
航拍南京“水彩調色盤”美不勝收
湖南紫鵲界:初夏梯田勞作忙
湖南紫鵲界:初夏梯田勞作忙
武漢斑馬線現暖心提示語 創意滿滿
武漢斑馬線現暖心提示語 創意滿滿
美國海軍舉行特技飛行表演
美國海軍舉行特技飛行表演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61122884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