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撤並?彌補師資?國辦發文欲破鄉村學校之困
2018-05-22 07:34:42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國辦發文欲破鄉村學校之困

  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補齊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短板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一紙意見,實施了十余年的“撤校並點”政策被叫停,這是國家層面對農村曾出現的“盲目並校”的政策回應。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鄉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10.7萬所,佔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在校生384.7萬人,佔農村小學生總數的5.8%。農村小學寄宿生934.6萬人,佔農村小學生總數的14.1%。

  作為中國教育的神經末梢,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統稱兩類學校)依舊面臨眾多現實問題:如何平衡撤並?如何彌補師資?如何保障學生身心?

  近日,國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補齊兩類學校短板,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兩類學校布局更加合理,辦學條件達到本省份確定的基本辦學標準,經費投入與使用制度更加健全,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城鄉師資配置基本均衡。

  專家認為,面對鄉村小規模學校“蕭條”“貧弱”狀況和鄉鎮寄宿制學生“心理”“欺淩”等問題,《意見》的出臺是及時雨、雪中炭。

  十年農村小學數量減少一半

  近幾十年來,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學校呈現空心化特徵。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學校有100多人,兩名教師,2000年左右老教師退休,新來的老師留不住,更換頻繁,學生逐步流失,2010年左右,學生大概只有20名。”近日,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陳村小學老君洞教學點校長邱新學告訴記者。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出臺,該文件第十三條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表示要“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

  這項政策在農村最明顯的表現為小學數量的減少。2000年,我國農村小學數為440284所,而到2010年則只有210894所。十年時間,農村小學數量減少了52.1%。

  2010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一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大規模的“學校進城”後,農村學校日益荒蕪凋敝,農村教育出現了“城擠、鄉弱、村空”的危局,過度的學校撤並導致學生上學遠、上學貴、上學難。

  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提出“堅決制止盲目撤並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在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備案之前,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並”。實施了十余年的“撤校並點”政策被叫停。

  國辦近日印發《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向解決中國教育的神經末梢問題發力。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解釋,文件把握了一個原則,就是學校的布局既要有利于為農村學生提供公平有品質的教育,又要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把又近又好這兩者結合好,既要防止過度撤並造成學生的過度集中,同時也要避免産生新的“空心校”。

  撤並鄉村學校要“妥善慎重”

  如何決定農村學校撤還是並?《意見》指出,要統籌鄉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完全小學布局,修訂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按程式公開徵求意見,並按程式報省級人民政府備案。在人口較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單獨或與相鄰村聯合設置完全小學;地處偏遠、生源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設置低年級學段的小規模學校,在鄉鎮設置寄宿制中心學校,滿足本地學生寄宿學習需求。

  呂玉剛進一步解釋,“學校的撤並,要按照‘科學評估、應有必留、先建後撤、積極穩妥’的原則從嚴掌握,學校的撤並原則上只針對生源極少的小規模學校,並且應該有適當的過渡期,不是説今年人少了今年就撤了,要看看後兩年,必須要有一個過渡期,考慮人口變化的情況,妥善慎重決策,視生源情況做必要的調整。”

  今年4月,河南省新安縣青要山鎮從曹村鄉撤鄉建鎮,該鎮地處深山區,地廣人稀,人口居住分散。青要山鎮中心小學距縣城30公里,彎彎曲曲的盤山路驅車走了近一個小時。

  據該鎮鎮長介紹,之前每個行政村都有教學點,隨著生源減少,一些教學點只剩十幾個學生,且年級分散,教學“下不著勁兒”。

  青要山鎮中心小學對15個教學點進行了整合,形成了中心小學這所半寄宿學校。2016年,籌資25萬元,對校舍、操場等進行整修,周邊100余名學生入住。“剛過來的孩子,晚上睡不著,我們就把家長接過來,住一個星期。”鎮長告訴記者,“孩子每個月生活費140-150元,鄉裏給住宿孩子補貼160元左右,來這住宿,基本花不到自己的錢。”

  “一開始家長不理解,覺得不方便。後來家長來學校看,覺得生活條件、教學品質都比之前村裏的要好,就願意讓孩子過來了。”元山村村支書郭寶忠説,元山村離中心學校13公里,仍保留著1-3年級的教學點,有30多個學生。

  “中心校+教學點”是河南新安縣採取的模式之一,鐵門鎮陳村小學老君洞教學點是其中一個例子。“2014年之前,在縣政府規劃的時候本想撤掉,但老君洞村地處偏遠,孩子上學不方便,群眾保留呼聲高。縣政府投入300萬,對學校重新規劃,2015年新校舍投入使用。”校長邱新學説。

  不斷加碼的鄉村教師待遇

  師資不足一直是農村學校面臨的棘手問題,此次國辦印發的《意見》中,再次強調教師待遇問題。“切實保障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平均工資收入水準,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準,文件特別強調要從當地公務員的實際收入水準出發,不能光算工資那一部分,要把全部的收入都納入測算。”呂玉剛説。

  1992年出生的李娜,家住洛陽,從信陽師范學院畢業後,考取了河南的特崗教師,來到青要山鎮中心小學當了一名老師。“按規定,特崗教師三年後才能轉正,轉正後還有兩年服務期,之後才允許調動。”李娜説,對我來講是一個鍛煉機會。

  新安縣産業集聚區實驗學校的許晨,也是一名90後特崗教師。許晨告訴記者,給我們鄉村教師的補貼有4種,所有加起來大概一個月能拿到3200元左右,還不錯。

  據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毛傑介紹,河南省從2009年實施“特崗計劃”至今,累計投入專項經費64.3億元,招聘10.5萬名特崗教師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

  鄉村教師作為鄉村教育的關鍵因素,國家層面的支援力度也不斷加碼。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援計劃(2015-2020年)》,從鄉村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補充渠道、生活待遇、編制標準、職稱評聘、交流輪崗、能力素質、榮譽制度八個方面打出一套“組合拳”。

  建立留守兒童資訊臺賬

  留守兒童在中國鄉村大量存在。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2075.42萬。

  河南省新安縣雲頂村的孟紫涵,今年讀四年級,就讀于鐵門鎮高溝小學。孟紫涵爸爸在外打工,媽媽周一把孟紫涵送到學校,周五把他接回家。

  “孟紫涵屬于單留守,家裏有老人需要照顧。家裏老人身體好的,父母基本都會外出打工。”高溝小學老師孟玲説。

  河南新安縣的多所學校專門配心理咨詢師,不少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

  高溝小學的留守兒童之家,是一間大教室,學生可以在裏面讀書、做作業,有專門的生活老師指導管理。留守兒童之家將孩子們學習的活動課表、親情電話記錄、活動開展記錄進行文件歸檔。

  “留守的孩子多少跟別的孩子不一樣,用我們當地的話説是‘可木事’,就是沒膽量。畢竟父母不在家跟別的孩子不一樣,我們就單個問問他們情況,保護他們自尊,給他們多點關心。”孟玲説。

  此次《意見》明確,進一步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體係,建立翔實完備、動態管理的留守兒童資訊臺賬,健全優先保障、精準幫扶等制度,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受教育全過程的管理,優先滿足他們的寄宿需求,配齊照料留守兒童生活的必要服務人員,使鄉鎮寄宿制學校真正成為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陣地。(記者 王俊)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
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
嶗山雲海
嶗山雲海
在無聲世界中起舞
在無聲世界中起舞
新德裏掠影
新德裏掠影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86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