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海闊憑“魚”躍——“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試驗性應用目擊記
2018-05-18 15:45:5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探索一號”5月18日電(記者張建松)浩瀚南海,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近一周來,有一條紅白相間、身手不凡的“深海魚”,每天出沒,從海底採回豐富的科學樣品。

  這條勤勞的“深海魚”,就是我國自主研制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正在執行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任務。這是它今年正式投入試驗性應用的第三個航段。

(圖文互動)(1)海闊憑“魚”躍——“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試驗性應用目擊記

  5月17日,“深海勇士”號回歸母船。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深海勇士”號是在國家863計劃支援下,由國內近百家單位共同研制的,先後突破總體設計與優化、大厚度鈦合金載人艙設計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聲深海推力器等一係列關鍵技術。是“蛟龍”號之後,我國深海裝備又一國産重器。

  遨遊南海,探冷泉,爬海山,訪沉沒珊瑚礁,“深海勇士”號狀態穩定、身手矯健、精力充沛。一天一個潛次,每次長達八九個小時,有時晚上加班,絲毫不見倦怠。

(圖文互動)(2)海闊憑“魚”躍——“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試驗性應用目擊記

  5月17日,“深海勇士”號離開海面。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每天早上,從“探索一號”科考母船出發之前,當天潛航員都要進入“深海勇士”號載人艙,對它進行全流程的通電例行“體檢”。測試作業系統、生命支援係統、觀通係統、電池係統、照明、攝像、液壓、機械手等設備功能是否正常,指標多達80多項。

  測試結束後,軌道車承載著渾圓的流線型“深海勇士”號,緩緩駛出機庫,來到後甲板。潛器支援人員從一側的梯子上,放下廊橋,來到潛器頂部,安裝好拖曳纜繩和載人艙出口保護套之後,助理潛航員和科學家就從廊橋進入載人艙。

  人員進艙後,潛器支援人員將出口保護套取出來,關閉艙門。高大的“探索一號”船尾A架,放下導介面與潛器連接,緩緩起吊,再外擺入海。乘坐橡皮艇等待在海面上的蛙人,爬到潛器頂部,進行脫鉤和解纜。

  隨後,“深海勇士”號就開始遨遊南海。它在海底的一舉一動,在母船的水面監控係統上,都一目了然。除了自動讀取各項數據,每隔15分鐘,潛航員還需手動發送聲學資訊,報告潛器和人員狀態;每下潛500米,也需向母船報告。在離目標海底40米左右,拋載第一組壓載鐵,懸浮在海底上方,一邊行走一邊考察,並依靠兩只靈活的機械手,從海底採樣。

  停泊在海面上的“探索一號”,則根據潛器行進的路線,隨時調整船位。每天黃昏,當“深海勇士”號拋載第二組壓載鐵浮出海面的時候,它那小小的紅色身影,總是出現在船頭方向,然後被母船接回。

(圖文互動)(4)海闊憑“魚”躍——“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試驗性應用目擊記

  5月17日,“深海勇士”號從母船出發。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記者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觀看“深海勇士”號試驗性應用,運作維護團隊和船員各司其職、配合默契,高效專業、操作流暢。“把小事做細,把細節做精”是他們的共同追求。

  目前,“深海勇士”號已成功下潛70多次,不僅驗證了優質高強的作業能力,也檢驗了卓有成效的運作維護能力。在前兩次試驗性應用航段中,“深海勇士”號在西沙北礁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深潛考古,新發現兩個活動的冷泉發育區,首次與4500米級無人遙控潛器“海馬”號進行聯合海底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作業型潛器已具備集群作業的能力。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計劃成立“深海勇士”號管理委員會,打造一支載人潛水器專業運維團隊,建立航次共用機制,為國內外深海科學研究、資源勘探開發、水下考古等提供先進的深海作業平臺。

  “深海本沒有路,我們就是道路。”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丁抗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我國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試驗返回大連
我國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試驗返回大連
走近各地體育博物館
走近各地體育博物館
江蘇盱眙小龍蝦開捕
江蘇盱眙小龍蝦開捕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在京舉行時裝發布會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在京舉行時裝發布會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285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