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人民性”思維:新時代政治發展的邏輯主線
2018-05-18 09:23:55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人民性”政治思維,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政治建設的邏輯起點和思維主線,是以唯物史觀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理論體現。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者從政治上看問題的出發點。當前,從人民立場出發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必須以是否讚成、擁護和參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為標準,確定社會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政治屬性,把握社會矛盾關係,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主體屬性、根本動力、依靠力量和發展歸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含的“人民性”政治思維,正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而形成的政治理論創新成果,這一成果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國家、推進人民政治發展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思想與實踐的結合上加以深入領會。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維,認識和把握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邏輯起點的我國社會矛盾。這裏的社會矛盾,包括社會基本矛盾、人民內部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及其相互關係。在新時代,應該以“人民為中心”的思維,來思考多種多重社會矛盾,準確理解社會主要矛盾。

  在新時代,應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並且貫徹于階級社會政治現象的分析。與此同時,應該以長程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為宏遠視野,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社會的歷史發展變化,從政治意義上分析和定性新時期、新階段和新時代的各種矛盾,包括階級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之間的關係。

  第一,中國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不過,在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完成以後,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階級鬥爭只是一定范圍記憶體在。在社會政治層面,這種鬥爭主要表現為:中國人民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

  第二,在擁護、讚成、支援和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意義上,當今社會成員中的絕大多數已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的成員,由此使得人民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成主體,因此,人民內部矛盾隨之成為社會矛盾的主要內容。在此背景下,社會基本矛盾主要體現為人民內部的矛盾。

  第三,人民內部矛盾具有多方面的社會關係和聯繫,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存在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其中,主要矛盾是人民的需求與滿足需求的生産和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這種矛盾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在改革開放開始之後很長一段時期,主要體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之後,這一矛盾則體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種主要矛盾,構成了當代中國政治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依據。改革開放以來包括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就是為了解決以上矛盾而不斷優化政治體制機制,以促進生産力發展,按照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原則和目標分配社會價值的人民政治。

  ——以“人民政治屬性”的思維,認識和確定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經濟基礎的不同經濟成分及其相互關係的政治屬性、地位和功能。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的經濟主體,具有典型的人民屬性,是我國政治人民性的經濟基礎保障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支撐。

  多種所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存在的經濟成分,在社會主義政治條件下,這些經濟成分同樣具有人民的政治屬性,在經濟運作和發展中,更多地體現為人民經濟的效率和效益要素。

  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係,是我國社會經濟不同成分之間的關係,它們的共同發展和相互促進,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強化人民政治的力量,滿足人民在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時代的需求,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因此,“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清楚認識到,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

  由此可見,在我國,不同經濟成分都具有人民經濟的基本屬性,都是人民共和國和人民政治的經濟基礎,這就為人民共和國政治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經濟定性依據。

  ——以“人民為主體”的思維,把握和確認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社會基礎的各階級階層及其相互關係的政治屬性、地位和功能。

  人民的這種主體性集中體現在:

  第一,社會主要構成成分的人民性。就階級和階層成分而言,工人階級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階級,工農聯盟是政治基礎,而社會主義社會的其他階層,也是共和國人民的有機組成成分。因此,包括各個階級階層在內的人民,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社會主體。

  第二,包括階級關係在內的各種社會關係,比如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等,都是具有人民政治屬性,從而都是人民內部的社會關係,這些社會關係及其社會群體承擔者,是社會主義政治的社會基礎。

  第三,在社會與政治的邏輯關聯意義上,人民的社會主體性,決定了其必然轉化為人民的政治主體性,而人民內部的各種社會關係,必然構成社會政治的主要關係,人民內部不同社會關係形成的不同社會單元,必然成為人民政治的主體單元。在現實性上,人民主體的政治,就是由這些主體共同構成的人民政治。

  第四,共和國政治的人民主體性,更加集中體現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要求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這種民主是人民為主體的社會政治的獨特特徵和獨有優勢,其不斷優化發展和深化落實,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發展的任務。

  ——以“人民立場”的思維,把握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性,把握中國共産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

  人民立場,本質上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立場,是人民利益至上的立場。人民的幸福,是中國共産黨奮鬥的初心真諦,因此,人民立場,就是中國共産黨的黨性立場。

  在長期的奮鬥過程中,“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援,黨就會失去根基”。因此,人民立場,是共産黨人的立身之本、政治站位和黨性定位,是黨性原則的根本體現。

  人民立場,是檢驗共産黨黨性的重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據此可知,人民立場的思維,是黨性與人民性高度一致的思維,是引領、詮釋和檢驗共産黨員純潔性和先進性的思維。

  人民立場,也是中國共産黨黨性的根本價值和本質內涵,“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人民立場無疑是中國共産黨的黨性和人民性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唯物史觀的邏輯中,這一立場體現在,共産黨人的黨性既在于為無産階級的翻身解放終身奮鬥,也在于為人類徹底解放不渝奉獻;既在于大力促進先進生産力,也在于積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在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鬥爭,也在于為共産主義這一人類的壯麗事業堅定努力。

  人民立場思維體現的黨性與人民性的一致性,無疑是推進我國政治發展的根本遵循,是把握中國政治發展邏輯的思想前提和政治精髓。

  ——以“人民民主”的思維,確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規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

  確定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內在必然,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人民民主的本質屬性,集中體現著“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確定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內在必然,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民主政治發展的內在機理、獨特優勢和本質內容,這就是黨的領導所體現的人民根本利益和公共理性與人民民主體現的多種利益和公眾意見,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的方式,通過多種民主政治形式和民主機制得以充分表達、依法整合、達成共識並且形成強大合力,進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中得到切實有序有效的實現。

  確定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內在必然,充分體現了實現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廣泛性、平等性和有效性的基礎結構和必然途徑。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模式的結構性基礎,三者的交匯點和落腳點,在于社會主義人民民主的偉大實踐,在于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磅薄偉力。

  ——以“人民獲得感”的思維,確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準價值、發展程度和檢驗標準。

  “人民性”的政治思維,最終要落實到人民利益的實現上。實現人民利益,就要以“人民獲得感”的思維,確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準價值、發展程度和檢驗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且反覆闡述的人民“獲得感”,是“人民性”政治思維的重要定向和評價指標。

  對于人民政治來講,所謂“獲得感”,首先需要清楚確定“誰獲得”?新時代確定人民性政治思維,就是確定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公平公正地獲得社會價值和利益。而以人民獲得感考察和驗證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戰略、方略、理論、制度、方針和政策,則在政治實際運作過程的績效評估意義上,體現著“人民性”的政治思維。

  “人民獲得感”政治思維,還需要確定人民獲得感的本質意義。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來看,“獲得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根本宗旨的現實體現,是這一歷史進程的客觀反映,也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良政基準和善治尺規,它深刻體現著堅持和貫徹經濟建設戰略的成就狀況,準確反映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實際狀況。同時,“獲得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中不斷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徵的鮮明體現,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程度的現實尺規。

  因此,“人民獲得感”的思維,是新時代人民政治的目標理性思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全體人民的利益要求和安全幸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政治邏輯,是中國共産黨“人民性”政治的根本宗旨。(作者:王浦劬,係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人民性”思維:新時代政治發展的邏輯主線-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285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