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鄉村振興遭遇“資金難”
2018-05-15 09:33:56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苗族婦女在展示刺繡技藝 楊文斌攝/本刊

  ◆ “如果資金充足,能擴大生産規模,我可以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更好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 如何引導金融的活水往農村洼地流,強化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服務農村實體經濟,成為當前鄉村振興繞不開的問題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發現,農民遭遇“資金難”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攔路虎”。

  ◾有的農民合作社申請貸款,一年多沒貸下來;

  ◾有的扶貧項目,因貸不到款,不能擴大生産規模,有訂單不敢接;

  ◾有的農戶連跑幾十家金融機構,沒融到一分錢。

  基層幹部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一些農民事業正處于發展上升期,拉一把就能把事幹成,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就能夠發揮更大作用。期盼建立農村信用體係,對信用好的農民簡化手續、降低貸款門檻。

  “手續都全,但貸款遲遲下不來”

  黑龍江省海倫市向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種辣椒為主,去年種植面積達到了7000畝,帶動周邊17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12戶。合作社理事長高向秋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些年,合作社和山東一家企業合作,對方加工出口,中間的利潤都被加工廠賺了,自己只能賺個辛苦費。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高向秋開始琢磨怎麼能夠抓住鄉村振興的契機把産業做大,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她準備建立自己的冷庫和加工廠,正好趕上當地“北菜南銷”支援項目,申請了無息貸款政策。高向秋介紹,去年由擔保公司擔保,她和一家銀行簽訂了1900萬元的貸款協議。

  “對方説貸款很快就能下來,當年就能建成冷庫和加工廠,到現在一年多了也沒下來。原來説的1900萬元,去年11月又重新簽了協議,變成了900萬元。”高向秋説,地方政府很支援,手續都全,但貸款遲遲下不來,冷庫和加工廠無法動工,影響了合作社發展。

  “農村貸款確實很難,像我這樣真正想幹事的農民,只要拉一把,就能把事情幹成。”高向秋説,合作社要長遠發展,必須走産加銷一體化,提高附加值,這樣才能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採訪中,黑龍江省綏化市永安鎮永興村黨支部書記賈洪濤、黑龍江省尚志市魚池鄉魚池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金東浩等告訴本刊記者,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振興,而産業振興就需要資金。在農村有一部分能人有想法、想幹事,也有一些項目,但卻遇到“資金難”。“農民去銀行貸款,手續多、時間長,在我們那裏不少農民種地都民間借貸,雖然利息高點,但方便呢。”金東浩説。

  “如果資金充足,可以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

  貴州省普安縣一家布依族服飾加工廠的負責人,是返鄉創業農民。經過5年的發展,他的民族服飾繡品從當初的10個增加到100多個,産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美國、德國等地,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趟出了一條新路。

  生意興旺起來,這名負責人想擴大規模,提高生産能力,但由于資金跟不上,正面臨著有訂單不敢接的局面。“目前加工廠生産能力不足,很想擴大規模。”這名負責人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説,現在已經聘用7名當地布依族婦女作為固定繡娘,由于生産周期長,加上織布和染料都是純手工,所以成本高,生産投入需要大量資金。

  2016年這家布依族服飾加工廠貸款12萬元,從周邊村鎮老百姓手中收購純手工刺繡産品,加工成高端民族服飾。這筆貸款利息7厘多,目前還沒還完。為了支援相關扶貧産業,當地相關部門出臺了扶持政策,這家加工廠可以享受政府貼息貸款20萬元的政策。“但是,根據我目前的了解,必須要把之前貸的12萬元還清,才能另外貸款。”這名負責人説。

  “目前,由于生産能力不足,很多訂單沒辦法接。比如,本地一所小學,需要600套布依族服飾,廠裏不敢接單。”這名負責人説,工廠已經帶動200多名布依族繡娘在自己家裏加工生産,其中38人來自貧困戶。“如果資金充足,能擴大生産規模,我可以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更好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本刊記者在貴州調研發現,中藥材産業成為一些地方的精準脫貧優勢産業,但同樣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導致部分優勢扶貧産業不能做大做強,鄉村振興打了折扣,尤其是中藥材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貸款難。

  “連跑幾十家融資公司,沒融到一分錢”

  黑龍江省嫩江縣黎明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正面臨貸不到款、經營難以持續的困境。在合作社辦公大樓,《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墻上挂著黎明村美麗鄉村的規劃圖。

  採訪中,本刊記者了解到,2013年黎明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面積從成立時的3400畝發展到10多萬畝,推動6個村整村土地流轉,成為當地“明星”合作社。發展起來的黎明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出資400萬元為黎明村修建了4.3公里水泥路,安裝了120盞路燈,還開通了村裏到鎮上的免費通勤車,資助當地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等,有力推動了當地鄉村振興。

  2014年,合作社理事長王樹民打算將全鎮近30萬畝土地都流轉過來,向糧食深加工、物流、倉儲一體的現代化企業方向發展。不料,多方協調銀行貸款未果。“資金鏈突然斷裂,合作社前幾年的盈利都買了農機,沒錢流轉土地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王樹民在記者面前變得哽咽。

  由于負債累累、官司纏身,從銀行難以貸到款。“只有種上地,才有可能把債還上”,王樹民説。他從去年5月底開始四處融資,奔走于北京、哈爾濱、瀋陽等多個城市,連跑幾十家融資公司,屢次看到希望又屢次絕望。

  王樹民回憶説,一次聯繫到北京一家投資公司,雙方見面後,交了1萬元考察費,對方考察後表示項目非常好,答應投資一億元。但是,對方説要進行項目評估,僅評估費就25萬元,王樹民砍到了18萬元。評估完之後,又要公證,公證費8萬元,王樹民又講到5萬元。看到希望的王樹民,從親戚朋友那裏借錢,交了23萬元的費用。

  等了兩個多星期,對方表示總公司沒有通過,需要進一步做工作,又讓交2萬元。“如果不拿,項目可能就黃掉了,我一想20多萬元都拿了,又往家裏打電話借錢。”過了一個多月,王樹民等到答復,“總公司還是沒有通過”。前前後後兩個多月,王樹民向這家公司交了25萬元費用,最後一分錢沒融到。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王樹民説,僅在北京就跑了50多家融資公司,套路都差不多,先是交考察費,再交評估費、公證費等,最後事情都沒辦成,一分錢不退。

  問起“一次次被騙為什麼還要上當”,王樹民説,不種地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只要有一線希望,就得百分之百地努力。明知有可能受騙,但還是要去做。“萬一能融到資,花的冤枉錢也值了”。

  健全農村金融體係迫在眉睫

  採訪中,一些基層幹部群眾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國家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項任務離不開資金的支援。農村金融服務是世界性難題,風險大導致貸款難,成本高導致服務難。兩難之下,金融的活水不往農村洼地流,怎樣才能讓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服務農村實體經濟的本源?基層幹部群眾建議,只有深化改革,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係一條路。

  進一步盤活農村固定資産,讓農民貸款有抵押。賈洪濤説,農民“貸款難”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抵押物。目前他所在的永新村雖然進行了土地確權,但還沒領到確權證。賈洪濤期盼及時發放確權證,進一步盤活農村固定資産,比如盤活農房、林地、農機、耕地等用來抵押貸款,破解抵押貸款瓶頸。

  在農村建立信用體係,對信用好的農民放寬、簡化貸款手續。高向秋建議,加強農村信用和徵信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建立農村公共信用資訊數據平臺,擴寬徵信數據來源渠道,完善農戶信用檔案;充分發揮政府組織領導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各方參與積極性;加快農村信用評級、信用擔保等機構的建設,將徵信體係與信用獎懲制度掛鉤。

  “比如,對失信的農戶,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限制貸款,甚至不允許貸款。對信用好的農戶,就要簡化程式,降低門檻,這樣讓我們想幹事有誠信的農民,真正把事幹起來。”高向秋説。

  對發展較好、有潛力的扶貧項目,降低利率,加大資金支援。貴州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建議,金融部門要從改革和完善服務體係機制著眼入手,簡化貸款手續,支援農村産業發展,尤其是發展較好、有潛力的扶貧項目。對中小型民族文化産業,相應降低貸款利率,可以進一步激發主動性,讓民族文化能夠得以傳承和發展。

  出臺政策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援鄉村振興。專家建議,在調動商業金融機構力量方面,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要加大支援力度,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要真正成為農民身邊的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則應在鄉村振興長期信貸方面發揮應有作用。對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應大力鼓勵引導,在設置好保護農民權益的防火牆的前提下,搭建好橋梁和平臺,穩定政策預期,優化投資環境,遵循市場規律,讓更多的工商資本在鄉村振興中大有作為。(記者王建 汪軍)

  刊于《瞭望》2018年第20期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動物園:大熊貓淋浴享清涼
北京動物園:大熊貓淋浴享清涼
日出而作
日出而作
江蘇海安:玫瑰香溢致富路
江蘇海安:玫瑰香溢致富路
寧夏:黃河兩岸 稻田如畫
寧夏:黃河兩岸 稻田如畫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83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