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沙漠新村來了個年輕人
2018-05-04 16:59:1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4日電(記者羅曉光)“吐尼亞孜,你的這個瓜再不吊起來就要掉地上啦。”“吐爾遜,這個尖尖子要趕緊打掉,不打掉會浪費肥料的。”……在沙漠腹地新疆和田市金葉村的大棚裏,膚色有些黝黑的崔擁民對圍在身邊的維吾爾族群眾耐心地做著講解和示范。

  和田市金葉村是2016年為安置異地搬遷的貧困家庭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建成的一個新村,村民大都是2017年8月從和田市周邊地區搬遷過來的。崔擁民就在這個新村從事蔬菜大棚的技術指導工作。

  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的崔擁民今年30歲,作為新疆沙田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在和田已經工作了兩年多。沙田公司是新疆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的入駐企業之一。在這個由北京市援建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裏,有草莓、酸奶甜瓜、蘆筍等30個適合當地發展和推廣的特色農業示范項目,9支由北京市引進的來自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國內農業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為園區提供技術支撐,通過“農業科技孵化+公司+貧困戶”模式,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

  按照要求,入駐企業在園區裏學習了先進技術後,要在園區外大面積推廣,引導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種植,協助農戶銷售,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崔擁民在金葉村所做的就是在園區外的技術推廣工作。

  崔擁民介紹,金葉村目前農業基礎設施已經較為成型。現在,村裏200多戶村民每戶都能分到兩個大棚,他負責管理其中50個大棚,主要種植西瓜、甜瓜以及西紅柿等經濟作物。

  吐尼亞孜·阿布都卡地爾是搬到金葉村的貧困戶之一。過去,全家主要靠每年秋天去外地幫別人摘棉花賺些錢,如今,家裏分到了兩座大棚,沙田公司使用“全托管”式的幫扶模式,利用新技術、新手段,讓她不愁種植、不愁技術、不愁銷售。今年的大棚,吐尼亞孜·阿布都卡地爾種上了新品種酸奶甜瓜,眼下瓜藤上的甜瓜已經長到了拳頭大小。

  “現在一個大棚裏的甜瓜能産到3噸左右,我們企業負責了一部分前期投入,提供生産技術、優良品種和對接市場。”崔擁民説,目前甜瓜的批發價大約在每公斤5到8元,零售可以賣到10元,除去公司的前期投入,純利潤的60%都歸當地村民所有。保守估計,每個大棚村民一年純收入至少1萬元以上。

  和吐尼亞孜·阿布都卡地爾同時搬來的吐爾遜·托乎提·肉孜老兩口,以前主要生活來源是每人每月200多元的低保,生活很困難。現在,老兩口有了盼頭:在崔擁民的指導下,他們兩個大棚的瓜也是長勢喜人。聽説一個大棚一年自己至少能有1萬元的純收入,吐爾遜·托乎提·肉孜很激動:“能有現在這樣的生活是我以前想不到的”。

  雖然還只會説一些比較簡單的維吾爾語,但這並不妨礙崔擁民和村裏的維吾爾族群眾交流。每天在各個大棚裏摸爬滾打的他,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和喜愛。走在村裏,時不時就會被村民圍住,討教一些瓜果種植方面的問題。

  50個大棚的成功管理也讓崔擁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他計劃今年下半年再增加管理50個大棚。

  和許多搞設施農業的專家看法一樣,崔擁民認為和田雖然地處沙漠邊緣,自然條件艱苦,但同時也是一個陽光充足、熱量資源豐富、無霜期長且晝夜溫差大的地方,幹燥少雨有利于減少病蟲害,冬季幾乎沒有陰天。在這裏發展設施農業,優勢明顯。

  “這裏最缺的就是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有很大的空白。”園藝專業出身的他認為,在這裏大有可為。

  對未來,崔擁民有許多規劃:他已經決定定居在這個村莊,持續進行農業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我相信這裏的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好。”崔擁民笑著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趣味民俗迎立夏
趣味民俗迎立夏
青春之歌 獻禮“五四”
青春之歌 獻禮“五四”
湖北興山“三峽水上公路”夜色迷人
湖北興山“三峽水上公路”夜色迷人
安徽休寧300中學生集體行漢式“成人禮”
安徽休寧300中學生集體行漢式“成人禮”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278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