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揭秘全國兩會電子選舉、表決係統:每秒電流都需穩定
2018-04-09 08:54:55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投票表決憲法修正案草案、表決關于批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草案、選舉國家主席、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選舉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表決監察法草案……

  不久前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隨著代表們一次次投下選票或按下表決器,上述重要議程圓滿完成。

  代表們投票或按鍵的時候,來自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資訊公司”)的58名科研技術人員駐守在人民大會堂,全力保障大會相關議程順利進行,萬無一失。

  選票是怎樣快速統計出來的?如何識別無效票?能根據結果追蹤到投票人或表決人嗎?伺服器突然發生故障了怎麼辦?針對一係列問題,剛剛完成保障任務的中科資訊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了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的專訪,揭開全國兩會電子選舉、電子表決係統背後的故事。

  沒有電子化的時代:計票時給代表放電影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多項選舉和表決議程中,代表投票結束或按下表決器後不久,即在現場公布了結果,整個過程井然有序。

  中科資訊公司研發的電子選舉係統,保障了本次會議選舉工作的高效進行。事實上,當最後一位代表的最後一張選票投進票箱,經過設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伺服器的高速運算,投票結果幾乎就在同時出來了。

  中科資訊公司研究員崔喆博士説,技術已經實現了“幾乎同步出結果”的要求,所需更多的時間主要花在監票人審核無效票、審查計票結果等法定程式。也就是説,這已經是目前能實現的最快的速度了。

  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有科研人員記得過去沒有電子選舉係統時的情景:計票主要使用算盤,僅僅配置一個電子計算器,工作人員幾乎要花費半天時間才能統計出結果。有的機構的會議選舉工作,因為人工計票費時較長,“給代表們播放了兩場電影之後,計票結果還沒統計出來”。

  1982年,中科資訊公司研發的電子選舉係統進入人民大會堂。此後,該係統連續為黨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第六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相關會議提供服務保障。中科資訊公司的負責人表示,30多年來,電子選舉係統沒有發生過失誤或故障。

  據介紹,黨的十二大時,第一代電子選舉係統投入使用,從最後一張選票投入智能票箱到顯示票數結果花了不到50分鐘,極大地縮短了計票時間。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黨的十二大時,該係統一次最多只能投兩張選票,並且必須正面投入,否則係統無法識別。到了黨的十三大,票箱開始智能化,投票沒有了正反面的限制,主機也選用了微機,結果還能顯示在大螢幕上。

  到了黨的十六大,係統揚棄了原有的硬體、軟件和結構,採用高速圖像掃描技術,選票一旦投入票箱,選票結果數據就將自動傳至後臺,當即匯入計票結果,計票程式實現了與投票結果基本同步。現在,係統又進行了創新,對多處技術細節進行了改進,在原有係統的基礎上,安全性、可靠性和識別精度有了極大提高。

  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于選舉、表決

  除了配備智能票箱的電子選舉係統,中科資訊公司還為人民大會堂開發了電子表決係統。兩者其實是一對“姐妹”,同時服務于2018年全國“兩會”。

  多年來,電子選舉係統和電子表決係統一直肩負著為黨和國家重大會議提供技術保障服務的任務,同時還為各地的黨代會、人大會議、政協會議以及世界古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性大會提供服務。

  看似簡單的投票、表決選舉過程,其實面臨著復雜的情況。有的情況發生的概率極低,但是係統設計的時候,必須考慮周全。

  崔喆舉例説,以選舉中的“另選人”為例,代表在填寫選票之前,都可以提出另選人,係統必須考慮這個情況,必須能識別出代表手寫的另選人姓名,並迅速發送給監票人進行復核確認。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選舉中,就出現了多位另選人的名字。崔喆表示,這些名字都是電子選舉係統自動識別的,經總監票人的確認之後,成為法定的選舉結果。

  崔喆説,相比往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議程多、會期長,選舉和表決事項多,對中科資訊公司團隊來説,保障任務十分繁重。這一切都考驗著電子選舉和表決係統的效率和穩定性。

  “如果把智能票箱內的高速圖像採集與傳輸部件比作係統的‘眼睛’,高精度圖像處理與分析係統則是係統的‘大腦’,負責運用高效圖像處理演算法、智能分析等關鍵技術對‘眼睛’識別到的圖像資訊進行分析。”公司負責人介紹説,“這是人工智慧領域高速機器視覺與智能分析技術的充分運用。”

  係統要精確到每一秒鐘的電流都保持穩定

  在科研人員看來,快速還不是上述係統最重要的特徵。中科資訊公司辦公自動化事業部副經理彭程説:“我們不是追求最尖端的技術,而是最可靠的技術。”

  “人民大會堂的電磁環境比較復雜,有很多係統在同時工作,所以係統的抗幹擾能力十分重要,既不能讓別的係統信號幹擾我們,我們也盡量避免幹擾別的係統。”今年大年初四,中科資訊公司的團隊就在人民大會堂進行選舉係統的調試工作,調試的精確度甚至要具體到每一秒鐘電流的變化狀況。

  由于選舉、表決工作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所有係統都是有線傳輸,人民大會堂中表決係統使用的傳輸線路最長的有數百米。彭程説,這麼長的距離,電磁信號會産生衰減,環境中信號幹擾也會更多,必須確保這種環境下數據的穩定傳輸。

  以信號傳輸使用的線纜為例,中科資訊公司試驗過市場上最好的産品,都無法滿足係統嚴苛的要求,最後選擇了自行設計並進行定制。

  針對北方幹燥環境中常見的靜電,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普通靜電的電壓可達上萬伏,而在係統防靜電測試時,科研人員的試驗電壓達到了兩萬伏,以確保設備不受靜電的幹擾。

  而對于一些極端的情況,比如斷電等,崔喆表示,係統實現了雙伺服器實時並行工作和結果輸出的並行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現場應急能力和結果報告單的列印效率。

  電源保障是否穩定、接線板下方的阻燃墊是否到位、未使用的插線孔是否用絕緣材料封上、地板和配電箱的距離是否達到了規定的要求……彭程説,一係列的安全保障措施每天都要進行檢查,“‘萬無一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而針對選舉、表決係統能追蹤到代表的質疑,中科資訊公司的科研人員表示:“係統絕不會追蹤任何一張選票或一次表決。”

  “無論是哪一代選舉和表決係統,其穩定性、匿名性都是研發人員首要考慮的因素,不存在追蹤的設計。”彭程説,“在電子表決係統中,代表按下表決器的瞬間,數據會傳輸到後臺控制器上,控制器只做累加統計,至于數據來自哪個單元的資訊,係統不作記錄。”

  負責電子選舉係統的崔喆表示,電子選舉係統也做了多重設計保障選舉的匿名性。“代表投票時,票箱就會進行相關技術擾亂,票箱和票箱之間的選票也會互相打亂,進行數據傳輸時還會再進行一次擾亂。”

  “多重的數據擾亂就是為了保證代表選舉的匿名性,讓人民代表放心地行使民主權力。”崔喆説。

  中科資訊公司董事長王曉宇説:“電子選舉、表決係統一定程度上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進程提供了技術支撐。不斷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提升大型現場會議的效率,確保穩定可靠,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追求的目標,更是科技人員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記者 張均斌 記者 王鑫昕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溱潼會船節開幕
溱潼會船節開幕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館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館
雲南普洱鬧市區上演“象出沒”
雲南普洱鬧市區上演“象出沒”
雲南尋甸:脫貧攻堅中的“小紅帽”幫扶隊
雲南尋甸:脫貧攻堅中的“小紅帽”幫扶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265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