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校舍新了,師生走了?鄉村義務教育如何止血
2018-03-28 08:49:06 來源: 半月談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補齊短板,不是沒有辦法

  “止血”鄉村義務教育之三

  教育之于鄉村的意義無比巨大。當下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如果沒有鄉村教育的提升,即使脫貧,往往也是脆弱的,下一代因為學識和能力的限制,很可能繼續陷于相對貧困的境地;剛剛開啟的鄉村振興戰略同樣如此,如果沒有鄉村教育的有效支撐,人都留不住,其他還敢奢望?為鄉村義務教育“止血”,刻不容緩!

  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疏解職稱“堰塞湖”

  教師是優質教育的靈魂,當前鄉村教育的最短板恰恰是優秀鄉村教師的缺乏。為了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2015年6月,國家出臺了《鄉村教師支援計劃(2015-2020年)》,各地很快加以落實,取得了一定成效,鄉村教師的來源、待遇、培訓、職稱評審等都有所改善。

  例如,山東省出臺政策規定,鄉村教師可在城裏優惠購房,還可享受基層公務員津貼和交通補助;河南省近兩年多來,發放7億多元補助12萬名鄉村教師;重慶市實施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平均補助標準每月279元。

  不過,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鄉村教師待遇雖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尚不足以吸引優秀人才扎根鄉村教育,職稱評審雖有所傾斜,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晉升難、積壓多等難題,優秀鄉村教師流失問題依然突出。

  河南省嵩縣偏遠地區鄉村教師每月最高可享受500元的生活補貼。申德智任教的佛坪小學位于伏牛山深處,距鎮區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他每周末才回一趟家,不僅得和自己的孩子分離,還得照看十幾名住校孩子的生活,工作量遠超城區教師。

  “僅靠每月500元的補貼,不足以留住優秀老師,絕大多數老師還是會選擇城區學校。”申德智説,因為他老家就在佛坪,對這裏有感情,如果沒有這份感情,未必能長久留下任教。

  多位受訪的鄉村教師認為,鄉村教育需要奉獻,但絕不能僅靠奉獻。他們都希望國家能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教師的支援力度,尤其是在工資待遇、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更多保障。

  和待遇緊密相關的是職稱評定。受訪鄉村教師反映,教師收入很大程度上同職稱掛鉤,因職稱限額評定形成的職稱“堰塞湖”,已成為他們的一大心結,極大影響了基層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教齡長達30年、退休時依然為中級職稱的“老中級”在基層普遍存在。山東鄆城縣隨官屯鎮初級中學校長馮自才説,學校自2015年以來,沒有獲得一個高級職稱或中級職稱的指標。

  山東鄆城縣丁里長鎮中心校校長李冠璽等建議,教師職稱評定和待遇,也可倣照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或者,在現行職稱評價機制外,輔助設立一套以教師在農村工作年限為主的待遇評價體係。

  “譬如在農村中小學獲得中級職稱,並繼續從事農村教育工作15年的教師,達到教學品質、師德規范等硬性要求的,可享受高級職稱待遇。”李冠璽説,這樣可有效緩解基層教師隊伍對職稱制度的焦慮與不滿。

  建設農村寄宿學校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農村學校數量多、位置散、生源少,導致師資配備存在結構性短缺,很多農村學校雖然按照師生比已經超編,卻不得不實行包班教學,這是導致農村教育品質不高的重要原因。

  寄宿制學校是破解這道難題的有效途徑之一。2016年秋季投用的河南嵩縣思源實驗學校,是由嵩縣政府出資、香港言愛基金會捐助修建的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制學校,現共有2592名學生。

  思源學校校長張慶民説,學校只針對農村招生,在校生中,約36%為各類貧困家庭的孩子,剩下絕大部分也都是家庭條件一般的農村孩子。

  思源學校地處嵩縣城郊,教室寬敞明亮,宿舍整潔溫馨,軟硬體配備都不遜色城區學校。半月談記者實地走訪看到,這裏的學生人手配備一部平板電腦,引入了先進的翻轉課堂理念,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課堂氣氛熱烈。

  4年級的雷雅涵告訴記者,沒來這裏之前,她跟隨父母在打工地就讀,學校各方麵條件都沒法同這裏相比。“一人一個平板電腦,可以和老師互動,住校也很習慣,爸媽特別滿意,可以安心工作了。”

  山東省東明縣清華園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目前有82個教學班,在校生4000余人,教職工約260人,可面向全縣范圍招生,學生大多來自縣城周邊鄉鎮及鄰縣農村。

  讀初三的單嘉雯家距離學校約20公里。“我家就在鎮駐地,要是在鎮初中上學,回家只需要3分鐘。”她説,小學六年級時來這裏試聽了兩節課,覺得現在的學校更適合自己,就和父母商量了幾次,決定到這裏來上學。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相比非寄宿制的鄉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生源足、師資優,不僅教學品質相對更高,而且解決了許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無法照看孩子的難題,受到很多農村家長及學生的歡迎。

  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變過度分散辦學為相對集中辦學,也有助于解決農村生源流失和農村師資結構性短缺問題。“農村學生流失和寄宿制條件跟不上有很大關係。”嵩縣庫區鄉中心校校長吳建芳説。

  不過,資金短缺成為基層建設寄宿制學校的最大制約。嵩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一個300人規模的農村寄宿制學校花了3年多才建成。“按規定,一個鄉最起碼建設1到2所寄宿制學校,但建一所寄宿制學校最起碼要花上千萬元,縣裏財力不行,難度太大。”嵩縣教育局副局長張勞吾説。

  不少基層教育人士認為,資金分散使用造就了一批漂亮的空心校,學校建得很漂亮,就是沒有多少學生。他們建議,一方面,上級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支援力度;另一方面,可整合投向農村的相對分散的教育經費,集中財力建更受歡迎的寄宿制學校,讓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

  配合寄宿制學校建設,還要加大全科教師培養力度。多位受訪基層教育工作者建議,低年級學生可留在村小、教學點,配備全科教師包班教學,高年級學生可以集中到寄宿制學校分科教學,這樣既能避免低齡寄宿的負面影響,又能合理配置農村教育資源,最大限度提高教學品質。

  普及互聯網教育手段 彌補城鄉教育鴻溝

  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是彌補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手段。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不少貧困偏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對落後,有些信息化教學設備也常常處于閒置狀態,因此,加強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互聯網學習平臺滬江網于2015年推出了支援中小學公益課程項目——互加計劃,希望通過互聯網學習方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國各地的共建共用,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

  國家級貧困縣、河南省盧氏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89所,其中199個教學點在大山深處。正是利用這一平臺,盧氏有力推動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盧氏縣沙河鄉果角村教學點“校長”兼教師馬有才經過兩天的摸索,熟悉了互加網絡教育平臺操作,給孩子們開了音樂、美術課,這在他30多年的農村教學生涯裏還是第一次。

  教室裏的大螢幕上,盧氏縣東城小學音樂教師趙珊珊正在直播兒歌“小青蛙”教學視頻,在馬有才的帶領下,班裏的17個孩子在網絡這頭唱得不亦樂乎。“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55歲的馬有才説。

  這種授課方式在盧氏縣已經廣泛推廣。該縣教師利用互加網絡教育平臺可隨時隨地直播、收看,進行觀課、議課。截至目前,盧氏縣已建起學科直播群20多個、學校直播群72個、學校學科直播群226個、學生及家長直播群188個,該縣199個教學點已實現了網絡課程資源全覆蓋。

  嵩縣思源實驗學校也在好未來教育科技集團的助力下,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造雙師課堂,將“名師授課”與“實時輔導”相結合:好未來的主講老師,在幾百公里外的鄭州通過直播的形式遠端為許多班級同時上課,思源學校的輔導老師則結合主講老師的直播講授輔導班上孩子學習。

  這種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廣泛歡迎。思源學校13歲的張林曼説,通過直播大屏不但可以聽鄭州那邊老師講課,還可以和他們互動。“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感覺很開心。”

  滬江網首席教育官吳虹建議,在加強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上,一方面,要培訓鄉村教師,讓他們掌握互聯網教學技能,把先進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另一方面,要為鄉村學校匹配合適的教育資源,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互聯網+教育”模式。

  “越是偏遠地區的鄉村學校,越容易接受互聯網教育。”吳虹説,那裏的師生充滿了求知的渴望,一旦互聯網技術被成功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帶來的將是“從0到1”的飛速變化。(半月談記者 李亞楠 蕭海川 周聞韜)

   上一頁 1 2 3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濟南:大熊貓園內散步盡享美好春天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長興花香浮動 正是踏青好時節
雨後西湖晴歸來
雨後西湖晴歸來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新疆塔裏木:棉花播種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1226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