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春耕“新農人”
2018-03-21 16:48:3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題:春耕“新農人”

  新華社記者 張斌 林超 周楠

  春耕正酣時,記者在陜西、福建、湖南等地走訪發現,職業農民、歸鄉青年、返鄉創業大學生正成為春耕重要力量,他們春耕生産又有何不同?

  培養良種優品的職業農民

  “昨天剛剛接待完上千人的參觀團,最近忙得停不下來。”見到李海平時,他臉上還挂著未完全消解的疲憊,但看著新式大棚裏已經挂穗的葡萄,又不自覺地流露出欣慰和自豪。

  李海平是陜西楊淩的職業農民。作為楊淩錦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種植的葡萄和獼猴桃,不但種類多,而且灌溉和施肥方法也不一樣。像李海平一樣的職業農民在楊淩已經超過1萬人,他們日漸成為農業發展的帶頭人。

  為了進一步提高葡萄品質,他專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對土壤進行檢測,然後按需為果苗“定時餵養”。“以前我們都是開春一次性施肥,現在,我們大棚都建有物聯網係統,灌溉係統也已經更新,可以做到定時定量供給營養。”

  “過去灌溉500畝地,需要3口井白天黑夜持續澆水25天。採用新灌溉係統後,四五天時間就能完成。”李海平説,“我們還嘗試施用液體肥,肥料跟著灌溉係統走,能控制施肥量,不會導致肥料過剩。”

  科學種植造就了水果的高品質,李海平的葡萄和獼猴桃不但價格堅挺,而且銷售火爆。“現在,合作社60%的水果都走高端市場,一個大棚一年可以賺12萬元。現在售苗成了又一大收入增長點,快趕上賣水果的收入了。”李海平高興地説。

  創出品牌的歸鄉青年

  “給我帶來第一桶金的‘黃桃小子’産自這些,後來居上的‘黃花梨公主’産自那一片……”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客坊鄉裏源村的果園裏,“90後”果農陳健滔滔不絕地向記者介紹。很難想像5年前這些果樹結的果子,降價都難賣掉。

  2013年,在外工作的陳健看到了綠色農業的機遇,回到家鄉幫助父母一起種黃桃和梨。但他第一次拉了一車黃桃到縣裏叫賣,結果卻是“賣一半,倒一半”。“黃桃不易儲存,這是建寧縣黃桃産業面臨的共同問題。要想把黃桃及時賣掉,賣出好價錢,不能僅依靠傳統渠道。”他説。

  很快,陳健確立了利用互聯網“線上線下融合”的思路賣水果,設計包裝、注冊品牌,把自家的水果打造成“網紅”産品。2017年,不僅自家105畝的水果銷售一空,還幫助其他果農銷售了大量黃桃。打開銷路的建寧黃桃價格一路飆升,最高時漲到13元每公斤,是原來的4倍。

  當果農看到黃桃價格好,打算擴大種植面積時,陳健又開始思考另一件事:如何實現標準化種植和分揀。2017年底,陳健著手成立了水果採購處理工廠,幫助果農對産品進行標準化分級。“建寧水果是一個公共品牌,果實的甜度、大小、農殘都得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有把這個公共品牌維護好了,未來才能賣得更遠,大家才能持續增收。”

  差異化種植、多品種種植、供應鏈整合……陳健一路上不斷向記者講述未來建寧縣水果産業的發展方向。“只要能有新思路,傳統農業的路子也能越走越寬。”

  “農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返鄉大學生

  “湖廣熟,天下足”,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沅江市,放棄省會的教師職位、返回家鄉種水稻的周波是遠近聞名的“新農民”。

  1989年出生的周波,2012年從湖南師范大學畢業後,在長沙市一所名校教數學。教書一年後,身為種糧大戶的父親建議他回鄉發展。周波對當時的情景記憶深刻,“父親跟我説,中央的農業政策越來越好,回鄉成為一名‘新農民’,更容易讓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思慮再三後,周波回到了家鄉當一名“水稻司令”。他努力學習操作農機,惡補農業知識,很快就上手了。那一年,有了他這名“生力軍”,他們家流轉了629畝田,當年掙了20多萬元。“後來就越來越有信心,逐年擴大種植規模,今年種植面積達到了2160多畝。”

  歷經近5年的歷練,周波開玩笑説自己是“農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談起“農田經”,他也頭頭是道。“純粹靠種糧食,盈利不太高,我們拓展了業務,主要靠農業服務賺錢。”

  這些年,周波家不僅經營農資,還購置了一大批農業機械。他家與200多戶農民組建了水稻種植合作社,合作社成員享受農資配送、農機服務、烘幹存儲等各項服務。

  今年,周波準備嘗試拓展新的領域。他告訴記者,秧田育完秧後,處于閒置狀態,他覺得有點浪費,所以準備種10畝無公害蔬菜,安裝滅蚊燈,不打農藥,不撒化肥,同時裝上攝像頭,供客戶隨時監督。

+1
【糾錯】 責任編輯: 程瑤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春暖花開
春暖花開
春分“立蛋”
春分“立蛋”
呼倫貝爾迎來大量天鵝
呼倫貝爾迎來大量天鵝
夜幕下的京九鐵路換枕工
夜幕下的京九鐵路換枕工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57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