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特種光纖技術專家王昌:奮鬥13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與産品壟斷
2018-03-17 15:33:4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濟南3月17日電 題:特種光纖技術專家王昌:奮鬥13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與産品壟斷

  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快,是王昌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他走路快,團隊裏二十來歲的小夥子想跟上他都要花些力氣;他説話快,面對記者的提問,略一思索便娓娓道來。有人説,在他面前好像有什麼目標,再緊走兩步就觸手可及;在他身後又好像有什麼東西,稍稍放松就要攆了上來。

  快,也是王昌工作的內容之一。作為國內特種光纖技術專家,他每天打交道的就是細如發絲的光纖與馳流不息的光線。在他手中,光纖不只是資訊傳輸的通道,更成為探知周圍環境要素的感測器。他所研制的特種光纖器件,打破了國際同行的技術封鎖與産品壟斷,被廣泛用于油井、礦道、尾礦庫等領域。

  走到今天這一步,王昌用了13年。

  2005年,博士畢業的王昌離開湖北武漢,來到山東省科學院鐳射研究所工作。臨行前,他曾有機會留在生活了9年的母校,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但思前想後,王昌決定還是到外面去闖一闖。

  “我想學以致用,嘗試做些改變。”王昌攻讀的材料學智能材料方向,如今正在諸多前沿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的導師又專攻光纖傳感技術,為王昌日後的創業指明瞭道路。

  材料學、智能材料、光纖傳感,這些詞匯往往令人以為這是一個研究人員身著白大褂、圍著實驗室精密儀器轉的領域。王昌卻説,這只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很多時候,他要像一線産業工人一樣到生産現場,無論多深、多遠、多高。

  “我們的最高目標,是怎麼把實驗室成果變成真正可用的産品。”王昌記得有次去萊蕪一家鐵礦調試設備,前後待了一個月的時間。每天,他都穿戴得像一位礦工,花一兩個小時從地面下到數百米深的掌子面,一天在井下十幾個小時。隨身帶的餅子與礦泉水湊合一下,就是一頓飯。

  這一個月的時間,有一句話、一個時刻令他印象深刻。這句話是,“沒想到你也能這麼吃苦”;那個時刻是,自己研制的設備順利投用,並得到用戶高度認可。“搞科研,不是陽春白雪。當成果得到讚許,再多的苦也都化成了甜。”王昌説。

  13年後,王昌已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泰山學者青年計劃專家。但他依然很忙。周一,他在青島分部與同事討論工作安排;周三,他回濟南參與具體項目成果驗收;周四,他到東營,與油田企業商議項目對接;周末,他又在濟南,與合作夥伴研究申報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事宜。

  窄線寬光纖鐳射器,是王昌最引以為自豪的成果。作為光纖傳感的核心部件,它讓光纖蛻變為敏銳的“神經”,也被歐美國家長期壟斷。“比如油井鑽探,井徑只有碗口大,井深超過2千米。需要一定技術手段才能知道地層構造。”王昌説,以往的感測器易受井下高溫高壓幹擾無法正常工作。國外服務商只提供探查服務,單次費用超過數十萬元,更拒售核心檢測技術。

  “根據光的折射率的不同,我們能判斷出哪裏是水層、哪裏是油層,同時整合了溫度、壓力、流量探測。性能可以與國外産品媲美,價格能低至對方的30%至50%。”這一技術成果為王昌團隊贏得了2015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今年,他正與兩家融資企業洽談,準備成立一家科技孵化型企業,加快成果的産業化轉移。

  站在人生的41歲,王昌説現在已經很難自稱“年輕人”,卻是做科研攻關最好的年紀。“前5年,年輕的我沉下心打好基礎,取得一些成果。5年到10年,開始組建團隊,共同奮鬥。”面對其他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王昌一概婉拒。

  “我自己也經歷著從將才到帥才的角色轉變。跳槽離開、重組團隊,我等不起這個時間。”王昌説,從國家到省市,科技領域的改革如火如荼,大家都在為科技成果轉化而努力,“未來10年,將是我的黃金10年”。

+1
【糾錯】 責任編輯: 龔 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迎來春雪
北京迎來春雪
2018年香港花展開幕
2018年香港花展開幕
杭州西湖龍井春茶開採
杭州西湖龍井春茶開採
春來花盛開
春來花盛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55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