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豫、鄂傳統農區走上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2018-02-22 15:56:2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鄭州2月22日電 題: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豫、鄂傳統農區走上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 宋曉東 侯文坤

  “等今年到了盛果期,一棵樹按1.5元的收益,這片山地也能賺100多萬元,既保護了環境又讓鄉親們致富。”河南省淅川縣西嶺村村民張雲鵬揮著長滿老繭的手,指著山上的一片果樹高興地説,過去靠種地養魚生活的西嶺村民們,已經走上了綠色轉型的鄉村振興之路。

  西嶺村面對丹江口水庫,背靠石漠化荒山,過去村民們生活主要靠在山上種地,土薄産糧少不説,還加劇了石漠化,破壞了環境。3年前,張雲鵬借著淅川縣發展經濟林果的政策東風,回鄉栽植杏、李、核桃等經濟林果。如今,他已經種了4000多畝經濟林,通過合同化造林,綠化石漠化荒山1000余畝,不僅保護了環境還帶動了村民致富。

  張雲鵬發展思路的轉變是淅川綠色轉型的縮影。近年來,淅川縣採取市場化運作,引進涉林企業、林果種植大戶67家,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10億多元,栽種了軟籽石榴、金銀花、薄殼核桃等生態産業30萬畝,10萬余群眾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越來越多的傳統農區,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被印證,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

  “村裏不缺地,光靠種地生活不成問題,但要實現小康卻不知道要啥時候。”武漢市江夏區五裏界街道童周嶺村黨支部書記羅剛玉説。

  童周嶺村小朱灣位于梁子湖畔,雖然守著好水好風光,但卻一直受窮。“2014年以前,灣子裏像樣的馬路都沒有,全村缺乏排水設施,污水橫流,豬屎牛糞到處淌。”羅剛玉説。

  2014年,五裏界街道對小朱灣進行統一設計規劃,發展鄉村旅遊,短短一年時間,不毀一棵樹、不填一口塘,小朱灣被改造建設成了一個生態優美的湖畔村莊。村民們發展休閒農業,開辦了14家農家樂、民宿,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從2009年的8000元,增長到目前的1.95萬元,村民們守住了好水好景好環境,還過上了好日子。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如今,綠色發展理念已走進了農業生産的全鏈條。

  記者來到年出欄生豬10萬頭的河南省平頂山市瑞祥農牧公司採訪時,就像走進了一個“生態工廠”,絲毫聞不到異味。在這裏,豬糞便做成了沼氣,不僅供附近農民免費使用,還可發電;沼液經濾凈後,可灌溉、養魚;沼渣被輸送到肥料廠,變成有機肥;村民變身農業産業工人,過去的“膠泥地”施了有機肥後變成了“生態田”。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一條綠色生態迴圈鏈從養豬場延伸向農田和市場,將養殖場、農田、農民融為一體,實現了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互動,引領著傳統鄉村走上綠色振興之路。

+1
【糾錯】 責任編輯: 程瑤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鐵花火雨”慶新春
“鐵花火雨”慶新春
鬱金香盛開遊人來
鬱金香盛開遊人來
娃娃過大年
娃娃過大年
紅紅火火過大年
紅紅火火過大年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3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