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網絡媒體走轉改】“紅色講解員”的堅守與擔當
2018-01-18 17:27:5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安徽金寨1月18日電(趙鳳艷)“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1月17日下午,身著墨綠色呢子軍大衣、扎著馬尾辮的楊曉璐像往常一樣給遊人講解金寨的革命歷史,説完這句話後她哽咽了。盡管同樣的解説詞天天説,一天説好幾遍,但她還是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

  楊曉璐是安徽省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的講解員,也是副館長。從25歲開始走上講解員的崗位,至今已有9年時間。

  位于大別山區的安徽省金寨縣,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隨著金寨縣大力發掘和保護紅色文化,推廣“紅色旅遊”,旅遊經濟越發紅火,“紅色講解員”這一職業也越來越受關注。

楊曉璐正在給參觀者講解金寨縣的革命歷史。新華網 趙鳳艷 攝

  擔當與責任

  “我是金寨人,在博物館裏鐫刻著名字的烈士是跟我爺爺、父親一輩的人,就是自己的親人。所以每次説到動情處都會難過。”楊曉璐説。

  在革命戰爭年代,有10萬金寨人參軍參戰,大多數犧牲在戰場上,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有1.1萬人,佔安徽省烈士總數的五分之一;被收錄到民政部《中華英烈大辭典》之中的金寨籍縣團級英烈500多人,佔全國總數的五十分之一。

  雖説是土生土長的金寨人,但是楊曉璐回憶,進入博物館工作前,自己對金寨的革命歷史只是一知半解。當上講解員後,隨著不斷學習研究,每一次講解她對那段革命歷史的感觸就更深一點,她覺得自己越來越離不開這個地方了。

  這段經歷促使著楊曉璐不斷思考和探索如何以博物館為紐帶更好地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這麼多革命歷史、這麼多犧牲奉獻,需要讓世人知道,尤其是讓青少年知道。現在很多青少年是通過網絡、影視劇等途徑了解革命歷史,其中很多內容是不正確的、有誤導性的。時間長了,他們很可能會忘記我們的根是什麼,我們的魂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堅守這份紅色歷史,堅守這種精神的信仰。”

  楊曉璐認為這是紅色文化講解員的責任與擔當。

講解員王紅燕。新華網 趙鳳艷 攝

  愛與愁

  早上8點,王紅燕開始上班了。她先檢查了自己的擴音器,確保正常後,又開始重溫講解詞。盡管早已經爛熟于心,她還是習慣每天工作前再重溫一遍。隨後,她穿好講解服走出辦公室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參觀者。

  王紅燕也是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的講解員。擔任講解員前,她是一名導遊,3年前經過招聘考試進入博物館工作。

  依山傍水的金寨紅軍廣場總面積是25萬平方米,由廣場、革命烈士紀念塔、洪學智將軍紀念碑、紅軍紀念堂、紅軍墓園和革命博物館等幾個部分組成。一圈講解下來,快則一個半小時,多則兩個小時,而接待最高峰的時候,一個講解員一天要連講7場。“説到最後,嗓子都啞了,但是任務還得進行下去。”王紅燕説。

  王紅燕熱愛自己的工作:“能講解金寨的革命歷史,我很驕傲,要不是做了講解員我還不知道原來金寨這麼好!現在我不論去哪兒,介紹自己是個金寨人就感覺很自豪。”

  但對家人特別是孩子的愧疚卻煎熬著她的心,原來因為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時間比較特殊,節假日反而是他們最忙的時候,“人家玩的時候,我們在忙;輪休的時候,孩子又上學了。”王紅燕説,孩子還小的時候不理解媽媽的工作,經常追著媽媽問:“為什麼別人的媽媽能陪孩子,你不能?”現在孩子長大點了,雖説不再追著問她。“但是我與孩子的時間總是錯開的,也不能輔導孩子功課,家裏有什麼事情也不能及時出現,總覺得虧欠了家人。”説著説著她的眼圈泛紅了。

  因人施“講”

  八月桂花遍地開

  鮮紅的旗幟豎啊豎起來

  張燈又結彩呀

  張燈又結彩呀

  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

  ……

  一個穿著軍裝英姿颯爽的大姐姐和一群10歲左右的孩子們在唱《八月桂花遍地開》,這不是在上音樂課,而是金寨博物館的講解員在跟孩子們進行互動。為了讓參訪者更好地接收講解內容,講解員們創新講解模式,根據參觀團隊的特點和需求講解,他們管這種方式叫因人施“講”。

  年紀小的孩子們,玩性重,楊曉璐説,他們會用“定點講解”的方式,選一個固定的場所或主題與孩子們互動講解。“比如,今天來的是比較小的孩子,我們可能先教給孩子們唱一首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引起他們的興趣後,就告訴孩子們這首歌誕生的時間、背景,當時的兒童團是什麼樣的,有多少人參加,後來那些小紅軍都去哪兒了等內容。”

  而對于接受能力更好一點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就可能更側重于發掘能引起大家共鳴的故事。“比如烈士們也是有家庭的,有孩子的,他們那時候舍棄的東西,我們現在是沒法比的。”王紅燕在實踐中發現,這樣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參觀者的共鳴,讓他們不只是走馬觀花,而是有所觸動,想一想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傳承老區精神。

  新時代 新夢想

  王紅燕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書——《燎原星火》。沒有講解任務的時候,王紅燕會看些跟革命歷史有關的書。“我的夢想是,自己今後在講解的時候能做更多延展,結合革命故事讓所有參觀者都能跟革命歷史産生共鳴,有所觸動。”

  楊曉璐想的更多的則是如何“活化”文物。除了因材施“講”,博物館還利用數字媒體、微信公眾號、掃二維碼等形式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未來,楊曉璐希望能做好紅色文化在青少年間的傳承。“今後我們會努力思考一些青少年感興趣的方式,吸引他們來博物館參觀。吸引他們來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希望能讓他們認真思考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認識到今天的生活得來不易。”

  講解員的工作看似平凡簡單,實則作用不小。他們每天訴説的紅色故事往往是參訪者對當地紅色文化認識的開始。宣傳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遊”,不妨先從打造一支過硬的紅色文化講解員團隊入手。讓他們通過飽含溫度的聲音,拉近已經遠去的歷史與現代人的距離,將紅色的革命種子播撒在參訪者的心中。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淑君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冬日裏的動物
冬日裏的動物
“吃相思” 慶侗年
“吃相思” 慶侗年
為大橋“體檢”
為大橋“體檢”
探秘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
探秘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328112228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