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黃河,蜿蜒奔流。東出河套,黃河在老牛灣扭頭南下,躍身晉陜大峽谷。連續大轉彎後,黃河畫出了一個個“S”形太極圖,山西永和乾坤灣就是最壯美的一個“S”。
乾坤灣對岸的山崖上,一個名叫奇奇裏的小山村,不知從何時起就守在那裏。多少年來,偏僻又貧窮的奇奇裏,好似“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連派出所民警有時也搞不清楚,村名到底是哪幾個字。
不過,新時代不會拋下任何一個貧窮角落,奇奇裏也不例外。2015年開始的精準扶貧,如一股暖風吹蕩一池春水,迅速改變了山村面貌。
如今的奇奇裏,帶著黃土風和現代范進入了人們視野:奇奇裏成為全國第一個共用單車投放的貧困村;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的全國第一個“攝影家影像村”也落戶于此;奇奇裏人自導自拍的“奇奇裏風情MV”引人關注;著名音樂人譜寫的《我在奇奇裏》在網上熱傳;黃河邊上的拓展基地正加緊建設……
被世人遺忘的角落
曾經,奇奇裏深藏大山少人知。“路不好走,棗運不出去,賣不上好價錢。忙了半輩子,倒是忙成了貧困戶!”
清晨,冬日的陽光照在乾坤灣,灑在奇奇裏,一如數百年前第一批逃荒到此的村民看到的模樣。
奇奇裏村位于山西省永和縣乾坤灣旁邊。與黃土高原上傳統的“溝、梁”村名不同,這是一個略帶瑰麗色彩的名字。
如今,村子的歷史已無人能説清,老人腦海中能泛起的記憶,除了不堪回首的逃荒往事,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
很久以前,一個放羊老漢蹲在一塊大石頭上“吧唧吧唧”抽旱煙,時不時拿煙袋鍋敲敲腳下的石頭。突然,老漢感覺屁股下面在動,急忙跳起來回頭一看,這塊石頭像極了一只伏地爬行的大龜,于是驚呼“奇哩奇哩!”“奇奇裏”由此得名。
傳説隨風而逝,貧窮卻輩輩相傳。前幾年,全村700多口人中有323人屬于貧困戶。村裏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沒有路燈,連小賣部也沒有。由于閉塞,周邊每5天逢一次集,這裏10天才有一次。
數百年來,村裏人一直守著山上幾千棵棗樹過日子,一如黃河流水日復一日。
唯一通往外面世界的,是那條窄窄的“鼻梁路”。“鼻梁路”就是兩側全是陡坡的小路,活像臉上的鼻梁。
“鼻梁路”難走,當了30多年村幹部的老支書馮金寧感受最深。他是村裏往外跑得最多的人,去鄉裏開次會,全靠腳底板子。天不亮就出發,他緊趕慢趕,天黑了才能回來。
踏過“鼻梁路”,年輕人去城裏打工,留下一群老人和孩子。村南頭的劉寧富50多歲了,3個兒子都在城裏打工,小孫孫也跟著進了城。
老劉有幾十畝棗樹,靠著棗樹,勉強為3個兒子成了家。現在小孫子到了上學的年齡,老劉覺得錢越來越不夠花。“路不好走,棗運不出去,就賣不上好價錢。忙了半輩子,倒是忙成了貧困戶!”
一條“鼻梁路”,困住了奇奇裏。“縣裏的駝隊都不來村裏拉棗!”村民劉志富的大哥十幾年前得了急病,死在了送去醫院的路上。一提這事,這個快60歲的漢子還是忍不住流淚,“要是急救車能開進來,人或許還能救活!”
村子偏遠,路難行,多少年來,奇奇裏村深藏大山少人知。
“鄉鎮領導都不願來哩!”前些年,村民去換二代身份證,幾十裏外的鄉鎮派出所民警模模糊糊知道有這麼個村,隨手寫下“齊齊裏”幾個字。
村民領到身份證,一看寫錯了,也懶得理論,“一輩子不出個門,不見個人,要身份證啥用?”名字不符,沒少給村民惹麻煩,村委會只好將錯就錯,另外刻了一個“齊齊裏”的“新公章”。
冬日天暖的時候,村民們喜歡蹲在墻角,家長裏短的瞎聊一會。“劉林翠又見了大領導啦。”一個人説。“咋不見她回村哩?”另一個問。“咱這窮地方回來幹啥,人家都不願説自己是奇奇裏的人!”
嫁出去的劉林翠是村裏最有名的人,55歲的她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剪得一手好剪紙。

-
“考研熱”真相:唯學歷問題造成的
2017-12-29 08:49:29
-
葉興慶: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抓好三個關鍵
2017-12-29 08:49:29
-
徵集丨2018"我向總理説句話"網民建言
2017-12-15 09:39:47
-
醫院回應醫生微博“曬回扣”:惡作劇 已處分
2017-12-28 11:22:34
-
機動車新規明年1月1日實施,有標準都變了!
2017-12-28 1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