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石頭上脫貧”的那些人那些事
2017-07-24 09:26:2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一個堡壘:黨組織成致富領頭羊

  113戶易地搬遷農房建設完成;6條共9.6公里的自然村公路完成硬化;戶均8700元標準支援貧困戶一家一個增收産業項目;4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摘了窮帽……這是一份去年的答卷,中屏鎮植桂村黨總支書記楊仕龍向記者細數著。

  遠看,新樓林立、種植大棚成片;近看,文化廣場、活動室等一應俱全。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如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變化這麼大,多虧了幹實事的黨員幹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大明家20多年的土坯房換成了二層小樓。“他們教村民種植養殖技術,領著大家參加合作社,收入才上來。”説起黨員幹部,張大明讚嘆不已。

  長期貧困的植桂村地處大山,群眾綜合素質不高,農業生産方式簡單,增産增收項目缺乏。幾年前,村裏黨員幹部也安于現狀,黨建薄弱,黨組織堡壘作用發揮不好。

  “給錢給物都不如建一個好支部!”楊仕龍認識到,脫貧不單單是多掙一兩千塊錢的事,越是落後的地方越是需要能幫群眾“算賬”、出主意的人,越需要黨員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要讓群眾“口袋鼓起來”,應先從提高黨員幹部活力入手。植桂村開展“強筋壯骨”活動,把12名致富能手培養成為黨員,25名黨員培養成了致富能手,並把3名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了村幹部。

  村幹部胡加學介紹説,每個村幹部都包戶幫扶,每位黨員都和貧困戶結對子,以“責任清單”落實“全員捆綁”,並給全村的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根據能力和特長做好分工。“讓扶貧開發在哪裏,黨建工作就跟到哪裏;扶貧項目在哪裏,黨員就出現在哪裏,讓組織活躍在田間地頭。”

  板栗、核桃和養殖産業有規模了,但用啥藥、施何種肥、賣價多少,村民各自為政。做強産業成為植桂村黨總支的大事。“黨組織要主動適應産業發展的需要,想辦法組織大家進行標準化生産。”胡加學説。

  以産業為紐帶,採用“村黨總支+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運作模式,由村黨總支牽頭注冊成立了黑皮雞樅種植合作社,合作社接受村黨總支的領導,統籌管理合作社的運轉,黑皮雞樅種植合作社成員由所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組成。

  目前,合作社現已同企業簽訂了包産量、包價格、包回收的“三包”協議。種植4畝黑皮雞樅,預計畝收益60萬元,貧困戶增收明顯。“宣傳政策,告知市場資訊,送種養殖技術,黨員幹部一個月要跑我家三四次。”建檔立卡貧困戶楊仕澤參加了黑皮雞樅種植合作社。黨員幹部的做法讓他心裏有了底,現在增收的路子越來越清晰。

  農戶建安居房,有的黨員幹部家卻仍是舊屋;建飲水工程,有黨員幹部家水龍頭卻始終是擺設……基層黨建是脫貧攻堅的支柱,要脫貧摘帽就得讓每個村黨組織都成為堅強堡壘,讓每名黨員都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開路先鋒。

  “今後,還要依然堅持用黨員的‘勤奮指數’,增快群眾的‘致富指數’。”楊仕龍説。

  一種鬥志:啃貧困“硬骨頭”

  “問題拖沓不解決的要堅決問責!”“明年的道路硬化要提前考慮。”“年底了,要去老鄉家串串門。”……

  去年12月11日晚8點,祿勸縣委辦公樓5樓會議室裏燈火通明。在各部門和鄉鎮匯報完本周扶貧工作推進情況後,縣上的領導便開始問診和“挑刺”,並布置下周“作業”。

  從2016年1月31日晚上8點第一場“脫貧摘帽周”工作例會開始以來,例會每周一次,雷打不動。副縣級及以上幹部、各部門一把手、各鄉鎮黨委書記等按時參加,除介紹工作進展外,也不避諱問題。如果進度不理想,縣領導現場當面批評,毫不留情。

  這是集中“會診”的時間,以周為節點來推動脫貧工作的方式,成為“祿勸特色”。“脫貧摘帽是在打仗,狀態半睡半醒就會打敗仗。”以周為節點,就是要強化幹部執行力,以快節奏扎實推進工作。

  “脫貧摘帽”擔子重,這讓黨員幹部不能絲毫松懈。“鄉鎮每周一要開脫貧工作部署會,周五開總結會,周六針對問題要集中討論,甚至細到對具體農戶進行專門研究並制定對策。”去年8月,付應芝到翠華鎮任鎮黨委書記後,3個多月跑了17個村委會205個村民小組,寫下兩本厚厚的《脫貧摘帽工作日志》。

  付應芝説,這樣的日志幹部職工人人都有。致貧原因找準了嗎?家庭收入靠什麼?怎麼幫他們脫貧?……這些既是思考內容,也是實施方向。

  祿勸形成了“縣委抓書記、書記促幹部、幹部帶群眾,縣委政府抓鄉鎮、鄉鎮抓村組,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工作模式。

  祿勸縣負責人表示,一直“等靠要”,外力再大也難奏效。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幹部群眾的主動性是根本。

  祿勸去年打了“三個百日會戰”:2月下旬至5月底,重點抓好發展生産、基礎設施建設;6月初至9月上旬,重點組織“回頭看”,搜尋薄弱環節,查缺補漏;9月中旬至12月底,重點鞏固成果。

  “三個百日會戰”對接群眾需求、尊重群眾意願,突出“房、路、水、業”,扎實地幹了産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教育扶貧、醫療保險救助、社保政策兜底、外出務工增收、扶貧黨建雙推進、社會結對幫扶“十大工程”。

  各級黨員幹部職工找項目、籌資金,尋支援;走訪基層、進農家、到工地、入田地,推進基礎建設,開展産業扶持……

  一個網絡:黑山羊的進城路

  “41公斤”“46.8公斤”……工作人員報出一只只羊的重量,撒營盤鎮美能村委會大石房村民小組小組長王宗正把一只只羊抱著上秤,又抱著下秤。説笑聲、山羊“咩咩”聲此起彼伏,這個山腳下的農家小院熱鬧異常。

  “共10300塊錢,你點點。”王宗正接過錢,打開了話匣:以前賣羊,要麼走山路趕著羊,要麼雇車拉到集鎮上,每公斤賣35塊錢,還要扣掉運費、沿途損耗等成本。現在“樂村淘”到府收,每公斤37塊錢,很劃算!

  有59戶村民的大石房背靠大山,這裏森林茂密,空氣清新,農産品綠色生態,村裏養殖黑山羊就有200多只。“這些羊都是野外放養,吃‘中草藥’、喝山泉水、呼吸新鮮空氣,純綠色原生態。”王宗正笑著説。

  像縣內大多數村莊一樣,大石房以前靠種點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收益低,黑山羊等生態産品因大山阻隔難以售賣。王宗正和大家一樣,看著綠水青山受窮。

  近幾年興起的電商,讓山裏人受益。“樂村淘”開始是王宗正眼中的新事物,但他和村民們一樣,很快就耳熟能詳,借助這個平臺,自家的山羊、蜂蜜、核桃等好東西就很方便地走出大山,走向外省。“我家的羊都能賣到廣州。以前可不敢想!”

  看著一只只毛色發亮的黑山羊被工作人員運上卡車,王宗正盤算著來年還要擴大規模。當天傍晚,王宗正家的黑山羊被拉到了農特産品物流中心,第二天就被送到外地。

  祿勸農村産業結構單一,産業基礎薄弱。但山裏有著豐富的物産和富饒的資源,樹上長的、地裏種的、山上跑的,生態“土貨”十分豐富。

  “我把黑山羊賣給城裏朋友,對方吃了還想再吃,卻找不到購買渠道。”祿勸樂村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顯達説,“酒好也怕巷子深,受交通、資訊及網絡等制約,這些‘山貨’出不去、外面的資金也進不來。城裏市場就是我們的出路。”

  圍繞勞動力、農産品走出農村,資源、人才進入農村,對接市場、對接農民意願,提升農村地區生産組織化程度的“兩出、兩進、兩對接、一提升”,祿勸縣開始培育電商平臺,打通山貨進城渠道。

  “樂村淘”將村鎮小賣鋪升級改造成為線下體驗店,幫助農民實現網上購物和網上銷售農産品,具有購銷雙向功能。陳顯達説,“樂村淘”要在祿勸建16個鄉鎮一級體驗中心,200多家村級體驗店。“除了違法違規的,老百姓想賣的和生活生産所需,我們這裏都能滿足。”

  僅半年左右,祿勸“樂村淘”平臺交易額就達2200多萬元,其中當地農特産品輸出1800多萬元。陳顯達説:“幫則黑鄉一個鄉鎮就賣了5400多只黑山羊,為農戶增收90多萬元。”

  “不只有黑山羊,還有生態養殖的撒壩豬、不生蟲的板栗、烏金洋芋等。”祿勸縣委書記焦林説,農特産品要巧借互聯網,延伸價值鏈,打響品牌,為農戶增收致富提供持續的支撐體係。

  “以後要從溯源體係著手,採集種養殖資訊,制作成二維碼,讓下單的客戶一掃,就知道這只羊長什麼樣,是誰養的,怎麼養的。”言及未來,陳顯達信心滿滿。(記者 唐衛彬、陳二厚、王長山)

   上一頁 1 2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孫楊成就世錦賽男子400米自由泳三連冠
    孫楊成就世錦賽男子400米自由泳三連冠
    那座“塔山”
    那座“塔山”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美海軍首艘“福特”級航母正式服役
    美海軍首艘“福特”級航母正式服役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136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