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畢業致辭,互照出怎樣的時代風景
2017-07-17 08:26:25 來源: 解放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大學“最後一課”,一個將被返顧一生的時刻。在這個時刻被授予的贈言,也常常會如燈塔一般,照亮很多年輕學子前行的路。

  也許正因如此,每到畢業季,那些將在“最後一課”領銜發言的師長、嘉賓,總是鉚足了勁,不敢懈怠。而他們不説什麼、説了什麼,不僅受到公眾的關注,也是對時代流變的一種忠實記錄與回饋。

  他們的演講,可以給身處“課堂外”的更多人,帶來哪些思考?本期《解放周一》試做梳理。

  被反覆討論的命題之一

  用什麼時光坐標回首來路

  如果説,能夠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是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那麼,能否感受到歷史對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意義,是一個人是否在精神上進階的重要基礎。當學子即將開啟人生新章,尤其大部分即將開啟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自主人生,師長言辭、講述中的歷史感顯然格外重要。

  歷史感的傳遞,通常通過“講故事”和“言傳身教”完成,包括讓聽者感受到時代演進的脈絡,從而對自己的來歷和去向更為明確,也包括,為他們提供一個特別的坐標,供他們在時光隧道中馳騁自己的想像和理解力,從而在意義世界中收獲更多關于人生的思考。

  用什麼時光坐標來引導學子思考人生?復旦大學中文係主任陳引馳教授為各位2017屆的畢業生們,選擇了“1917”這個時間坐標。

  100年前的6月,剛結束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業的胡適從美國東部西行,穿越北美大陸,抵達加拿大的溫哥華,6月21日登上“日本皇后”號輪船,開始他的返國之旅。7月5日船抵日本橫濱,胡適知道了國內張勳復辟的消息。待7月10日到達上海,復辟已經收場……

  陳引馳之所以復述這樣一個歷史場景,是為了説明:一百年前發生在胡適身上的情形,再清楚不過地顯示出在現代中國,個人事務與整個國家的交錯。胡適無法決定自己投入一個怎樣的中國,但他最終以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不斷嘗試,多少改變了現代中國的形象。由此,陳教授勉勵在座的學子,“無論面對怎樣的困擾,最終路會向前延展。我們不能決定最近的未來如何,但我們應該可以為真正的未來努力。”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此番北京大學為2017年研究生畢業典禮請來了一位四十年前踏入北大校門的“老學長”、知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衝擊而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那一年冬天,來自北大的錄取通知書,亦改變了青年葛兆光的命運。

  那一年,28歲的他已“輟學”十多年,“和現在博士畢業的年齡差不多”;從1966年初中畢業起,就在縣城的街上無所事事地遊蕩,接著下鄉插隊在苗寨做過瓦、在貓洞挖過煤、在集市上賣過柴。

  可是,在這個典禮上,葛兆光要由此説給後輩的,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命運,而是坦言,直到進了北大之後,他才漸漸感覺到,跨進北大之門,跨入學術世界,給自己身上壓下了怎樣一個沉甸甸的責任——如果你不在這裏擴充你的知識、提升你的境界、思考你的問題,你就沒法在國際學界“華山論劍”;只有看第一等的論著,做第一等的題目,和第一等的學者過招,才能成為第一等的學人。

  對中國學術現狀並不樂觀的他直言,“如今這個時代還很讓人困惑,無論是個人、國家還是世界,好像都處在變動之中,未來都還有些混沌不明,往前走的路還很崎嶇,還需要艱難地摸索”。但“你們還年輕,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智慧,我真心希望,你們會給我們一個光明的答案”。

  同樣是畢業多年的“老學長”,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了26年之後的著名作家莫言,給“學弟學妹們”回憶起自己畢業典禮上的場景:典禮伊始,學校領導告知,就在兩個小時前,海灣戰爭爆發了。這讓青年莫言從此牢牢記住了自己畢業典禮的日子。

  莫言感慨,這26年來,地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社會發生了更巨大的變化。而未來26年,或者今後更長一段時間,人類社會發生的變化還將更巨大,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也會更令人興奮、激動。由此,他向學子們拋出自己的提問:在這樣一種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要如何去適應?

  回望自己26年來的人生歷程,莫言説道,“社會是千變萬化的,但很多東西永遠不變……無論社會怎麼變化,希望同學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愛國之心永不變,敬業之心永不變,誠信之本永不變,友善對人永不變。”

  上述三位致辭者的言説雖都是講給畢業臨行前的學子,具有循循善誘的意味,但對課堂外的我們,何嘗不是一種珍貴提示:我們都從歷史中走來,看清來路,才能更好地開啟未來。

  被反覆討論的命題之二

  “遠航”中如何有“遠見”

  不知從何時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句歌詞,走入了很多人的心靈深處。也讓“遠方在哪裏”成為敲打很多困頓靈魂的問號。遠方在哪裏,在臨行送別時分,無論是學子問師長,還是師長問學子,如此自然,又如此不可或缺。

  面對即將開啟人生遠航的學子,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鄭時齡寄語:你們要經常仰望星空,在畢業後還要低頭望自己的腳下,腳踏實地工作;不僅要做有文化的人,還要做文明的人,做社會精神文明的表率。他引用梁啟超《少年中國説》中的話勉勵今日的學子,“讓我們用少年的心靈去喚醒我們的民族,喚醒全人類。”

  面朝遠方,“愚人”和“笨人”的邊界在哪裏,亦成為這個畢業季頗發人深省的一項議題。

  臨近89歲高齡、出席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並致辭的著名實業家李嘉誠,希望學子們不要做總希望“贏在起跑線”上、卻“常常抱怨,被制度營役、被繁文縟節捆綁、被不可承受的期望壓至透不過氣”的“愚人”。

  “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愚人只知道‘為’,而智者有願力。”希望大家練就時時刻刻靈敏、快知快明,有獨立思考悟力、能運用想像,把現實、數據、資訊組合成新的“基本功”,做人工智慧時代的“駕浪者”。

  對“笨人”做出深度闡述的,是著名作家劉震雲。他説,我們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

  最缺怎樣的“笨人”?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7屆畢業典禮上,他想起了“把麥子從這頭割到那頭,一米七八的大漢也比不過”的外祖母,和做的箱子在周圍40裏賣得最好的舅舅。

  他曾問外祖母,為什麼你割得總比別人快?外祖母回答,自己其實不比任何人快,只是三裏路長的麥堂子,她只要扎下腰,就從來不直腰。她無非是在別人直腰休息的時候割得比別人更快一點。

  他曾問舅舅,你的同行説你毒,你的顧客説你好,你到底是什麼人?舅舅説,別人説你毒、説你好,並不能使你成為一個好木匠,唯一使他能成為好木匠的緣由是:別人打一個箱子花三天時間,他花六天時間,比別人做得更好;他打心眼裏喜歡做木匠,喜歡聞做木匠活刨出來的鉋子花的味道;看到松木、柏木、楠木,他會想,這要是給哪家即將出嫁的姑娘打個箱子該多好; 看到楊樹,他會想,楊樹不成材,但可以打個小板凳。

  面對即將開始在另外一個大學——“人生大學”起步的青年學子,劉震雲提醒,世界上因投機和走近路成功的人不少,但“他們得到的利益只對他們自己好”。而“遠見”,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特別缺的東西,它對我們這個民族,“如大旱之望雲霓,如霧霾之望大風”,鼓勵大家做有遠見的“笨人”。

  關于“笨人”“愚人”的討論並不會因為這個畢業季的遠去而消逝,隨著討論的深入,人們想必會對真正值得去過的人生、真正值得去走的路、真正值得珍視的“稀缺”之物,産生更深刻的認知與理解。

  被反覆討論的命題之三

  “做自己”的真意

  如今,“做自己”這個信條頻繁出現在各種消費品的宣傳廣告語中,滲透在各種現代生活的觀念中,但究竟什麼才是“做自己”的真意,認真思考過的人並不多。也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多位師長在畢業致辭中提到了自己對“自我”、對“尊重”、對“尊嚴”的理解。

  不到4分鐘的演講時間,9次被參加畢業典禮的學生的掌聲打斷。北京大學教授饒毅,用535個字的致辭,勉勵學子“做自己尊重的人”。

  “在你們加入社會後會看到各種離奇現象,知道自己更多弱點和缺陷; 還可能會在遇到小難大災後,知道如何在誘惑和艱難中保持人性的尊嚴。

  贏得自己的尊重並非易事,卻很值得。這不是:自戀、自大、自負、自誇、自欺、自閉、自憐,而是: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贖、自勉、自強。自尊支撐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作為生物科學家的他,祝福即將遠行的學子,在“退休之日,覺得職業中的自己值得尊重;遲暮之年,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願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熱力學第二定律回歸自然之前,既經歷過物性的神奇,也産生過人性的可愛。”

  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對“自尊”的闡釋亦發人深省——

  “自尊是成就偉大的起點。自尊就是尊重我們內心的那個偉大的靈魂,同情心,同理心,對家人的熱愛,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開車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開門不搶行,甚或幫後面的人把門拉住;與人交往的時候,保持理性,不卑不亢;做生意的時候,不是想著如何尋求官員的保護,而是想著如何把自己的産品和服務做好;不違規、不越矩,做一個好人……你在做這些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法律的要求,而是因為內心靈魂的驅動,那你就實現了自尊。”

  姚洋還請學子們相信,自尊會向社會釋放善意。“你的自尊還會喚起他人的自尊,他人又會影響他人,這個社會也因此會變得更加美好。”

  作為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俞可平則在他的畢業致辭中進一步直言,“對于我們政管人來説,僅僅追求自己的尊嚴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幫助身邊的其他人去維護他們的尊嚴,要努力通過推動社會的進步,去維護所有人的尊嚴。”他希望同學們在畢業後,把尊重平等地給予每一個人。“要努力去推動社會的政治進步,只有在民主法治的條件下,每個人的尊嚴,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維護和保證。”

  當學者們走下講壇,讀到同行們紛紛發出對“自尊”“尊嚴”的闡釋與呼吁,想必會心有戚戚焉吧。而對于更多在課堂以外的聽眾而言,當一些關鍵詞被一再提起和討論,不可不説,是一種不應被忽視的提示。提示的是,在當下社會,某些非常珍貴的東西,稀缺了,薄弱了,應當引起更廣泛而深刻的重視。

  當然,道理講得再多,要想有任何一絲改變或完善,社會各界的攜手努力才是最最重要的。如是,畢業致辭在記錄下時代真實圖景的同時,才能催化、延展出更多真正可以改變現狀的力量。(記者 柳森)

  ◇連結◇

  大學校長們最愛哪些“高頻詞”

  ■王鵬志

  近期,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對今年116篇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進行了自然語言處理與人工篩選。分析結果顯示,“祖國”“學校”“創新”“科技”“擔當”“情懷”“堅守”等,均為高頻詞。

  梳理致辭中的高頻詞還可以發現,大學校長們大多從“立志、創業、做人”三個方面,對即將踏入社會的青年人提出殷殷期望。

  立志:心繫祖國,不忘初心

  據統計,在116篇致辭中,“祖國”出現426次,“情懷”出現171次。幾乎所有的校長都在寄語中提到,作為青年一代要心繫祖國,要把個人的抱負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要以天下為己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放飛夢想、施展才智。

  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寄語畢業生要“永葆一顆‘中國心’,主動擔起民族復興的責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囑咐畢業生“凝築人文精神”“涵養家國情懷”。蘭州大學校長王乘希望畢業生“懷中國夢”“立世界志”。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多年積淀形成的校風,代表著一所高校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身為一校之長,自然希望本校的學生勿忘母校、情係母校,尤其是要秉承校訓、弘揚校風,傳承母校的基因和精神氣質。于是,可以明顯看到,致辭中,“學校”出現479次,“母校”出現416次。其中,51篇致辭的第一關鍵詞為學校名稱或簡稱,校史、校訓被多次提及。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致辭中直言:“自覺踐行‘行勝于言’的校風,拒絕浮躁。”山東大學校長張榮寄語畢業生:“希望同學們始終秉承樸實、扎實、務實的山大品格。”瀋陽大學校長李峰要求學生“牢記校訓,善言善行”。

  不忘初心,也是各大學校長反覆叮囑的話。致辭中,“堅守”出現154次,“初心”出現94次。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在致辭中通篇論述初心,“初心是源于追逐夢想的決心,是源于勤勉實幹的恒心,是源于敬畏規則的誠心,是源于忠于自我的真心”。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寄語畢業生:“在變革的時代,更要不忘初心,執著堅守,這是一個人前行最堅定的力量。”

  創業:善于創新,勇于擔當

  “創新”在致辭中出現252次。西北師范大學校長劉仲奎認為,創新是一個人知識素養、風險意識、決斷能力乃至人格魅力的綜合展示。他希望畢業生“無論身在何處,從事何種工作,擔任何種職務,都要保持創新的動力和激情”。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寄語畢業生,大力弘揚“創造、創新、創業”的精神,努力推動新技術的突破,催生新産業的變革,帶動新業態誕生。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則提出,南開人要努力增進“創新創造之能”。

  今天的世界正在邁向科技時代。“科技”在致辭中出現131次,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詞,紛紛出現在校長們的講話中。他們勉勵學生關注世界科技進步的前沿,牢記科技強國、科研報國的使命。重慶郵電大學校長李林希望學生“把握技術進步的發展脈搏,去做資訊變革時代的弄潮兒”。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提出,要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和變革。

  “擔當”在致辭中出現209次。北京資訊科技大學校長王永生在致辭中講道:“任何民族的崛起、國家的昌盛乃至世界的和平,都離不開青年一代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責任與擔當。”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提到:“我所理解的華中科技大學學子,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是不明覺厲的吃瓜群眾,而是‘一葉一枝總關情’的情懷者,‘鐵肩擔道義’的擔當者。”

  做人:懂得感恩,以誠待人

  常言説,做事先做人,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事業就做多大。學校是育人的地方,如何做人是校長致辭的必答題。

  華僑大學賈益民校長的致辭開宗明義指出,畢業生要做好人。“我希望同學們首先要選擇做好人。只有選擇了做好人,做好事,交好友,才會收獲幸福快樂的人生。”

  “感謝”“感恩”在致辭中出現214次。“感恩社會、國家”“感恩父母、老師”“感恩曾經幫助過你的人”被多次提到。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講,感恩是一種素質,有了感恩,你可以居以敬心,善待同行; 你可以細細體味,感受身邊所有的愛與感動;你可以盡己所能,回報社會、回饋他人。

  北京師范大學董奇校長引用了霍金的故事。有人問科學家霍金:“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您不認為命運讓您失去太多了嗎?”霍金微笑著敲擊鍵盤寫道:“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對此,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送給畢業生3句囑托,“以篤學之心與時代同行,以誠敬之心與他人相處,以淡泊之心雕琢自己”。陜西科技大學校長姚書志的致辭通篇講誠信,要求同學們“對自己誠實、對他人誠懇、對國家和社會誠信”。

  會生活的人才會工作。懂生活、會生活,是豐富的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面。致辭中,“理解”“溫暖”“真誠”“積極”“執著”“格局”“健康”等關鍵詞,體現了校長祝福學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陳群希望學生們“追求簡單而豐富的生活,能夠踏實而浪漫地工作”。西北政法大學賈宇校長叮囑學生,健康的身體是幸福人生的基礎;離開健康的身體去説事業、金錢、愛情等,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個人成才需要具備多種品質,比如立德、學習、自信、奉獻、吃苦等,這些在校長們的致辭中均有涉及。只不過,從高頻詞中梳理出的上述“要素”,相比之下更加凸顯。(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相關新聞
  • 南開大學首次向畢業生頒發“體育畢業證”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2017屆本科生蔣世芳經歷了一場不一樣的畢業典禮。和蔣世芳一樣,今年該校共有1206名學生獲頒體質健康證書,佔本科畢業生總數的1/3。
    2017-07-13 16:41:39
  • 教育時評:大學畢業典禮要儀式感更要參與感
    每到大學畢業季,媒體報章總免不了盤點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校長已然成為大學畢業典禮上的“主角”,而校長演講所傳達的思想和價值觀,也成為大學人文精神的總結和凝聚。
    2017-07-10 10:26:02
  • 北大畢業典禮 校長妙語談“吃虧”
    昨日,北京大學2017年本科生畢業典禮在該校邱德拔體育館舉行,3000余名北大本科生正式畢業,走出校園開啟新的征程。畢業典禮上北大校長林建華在致辭時談到,價值觀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見的東西,卻隨時隨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2017-07-05 13:43:53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水中茶館”享清涼
    “水中茶館”享清涼
    重慶:“以水為伴”躲高溫
    重慶:“以水為伴”躲高溫
    颱風“塔拉斯”擦過海南
    颱風“塔拉斯”擦過海南
    中國空軍常態化遠海遠洋訓練檢驗海上實戰能力
    中國空軍常態化遠海遠洋訓練檢驗海上實戰能力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132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