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透視廣西百色説脫貧 為老區脫貧攻堅提供借鑒樣本
2017-04-10 11:46:55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寧4月10日電 題:透視百色説脫貧

  新華社記者

  自然條件差,傳統農業無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該怎麼去打贏脫貧攻堅戰?廣西百色面對的困境具有典型意義。然而,僅去年一年,百色就有134個貧困村脫貧出列。這是如何實現的?

  推動特色産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精神之一。解析百色産業扶貧實踐,為老區脫貧攻堅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樣本。

  一個火龍果帶“火”老牌貧困村

  真良村,隸屬百色市田東縣思林鎮,位于右江河谷一側的大石山區,扶貧搞了一茬又一茬,貧困帽子一直沒能摘下。得益于火龍果種植,去年這個老牌貧困村終于摘帽。

  “真良村缺水缺土,長期以來村民從石頭縫裏摳玉米,每畝産值只有兩三百元。”村裏的“80後”青年黨員梁青松説。

  梁青松2008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打工。得知家鄉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種植火龍果,他萌生回村創業的想法。2012年,他租種5畝地,第二年擴大到50畝。

  2014年,田東縣大力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鎮政府幫助梁青松流轉了500畝土地,並且提供水泥樁和苗木補助。

  緊接著,梁青松成立了田東縣第一家火龍果專業種植合作社,村裏45戶貧困戶全部入社。“土地每畝年‘租金’800元,每戶約5畝;每戶以縣裏提供的5000元産業扶貧資金入股,年底分紅約800元;基地吸納30位長期工,月工資1600元,如果有一個勞動力在基地務工,貧困戶每年收入起碼有2.5萬元。”梁青松説。

  目前,合作社的火龍果種植面積擴大到1500畝,覆蓋到3個貧困村840戶貧困戶。梁青松的目標是將種植面積發展到2萬畝,産值達到2億元,覆蓋數千貧困戶。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是百色産業扶貧的重要做法,目前百色80%以上的貧困村都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緊密相連,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貧困戶的市場風險,還能激發他們參與扶貧産業的內生動力。”廣西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李文信説。

  “扶貧産業對接全國大市場才有前途。”梁青松説。在租種真良村土地時,他承諾5年後火龍果地將全部返還給村民,他只負責育苗、技術指導和銷售,現在合作社的火龍果主要銷往廣東,今年計劃借助“百色—北京”果蔬專列進入首都市場。

  “産業發展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活動,一定要遵守市場規律,特別是注重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説。

  一條新“錢途”匯聚市場能量

  産業扶貧離不開金融支援。相對傳統農業,水果等特色種植業初期投入很大,對資金需求也大。2016年,梁青松用流轉的550畝土地抵押貸款250萬元,預計3年內還清。

  在百色,每個貧困戶都可以申請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由政府貼息。然而許多貧困戶不敢把這筆錢投入到産業發展中去,他們擔心無法承擔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

  靖西市南坡鄉逢雞村貧困戶隆秀珍就一度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困境,當地適合種桑養蠶,也有一些村民通過養蠶實現致富。隆秀珍一家6畝山坡地,年年種玉米,因為窮,全家擠在破舊的木瓦房裏。雖然她心裏羨慕養蠶,但是不敢嘗試,擔憂會賠錢。

  靖西鑫晟繭絲綢公司給隆秀珍一家帶來産業脫貧機遇。隆秀珍把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入股到公司,每年分紅5000元。此外,公司為隆秀珍一家提供技術指導、蠶苗保障和統一收購,打消隆秀珍一家養蠶的後顧之憂。

  “一張40多公斤的蠶繭就能賣到1000多元,抵上好幾畝玉米的收入。我把家裏的地都改種了桑樹,春蠶可以收入5000元,加上分紅,今年脫貧沒問題。”隆秀珍説。

  針對小額信貸難成“氣候”的問題,百色試圖探索一條新“錢途”——“平臺助推、金融扶持、帶資入股、固定分紅”的金融扶貧模式。僅去年一年,全市金融精準扶貧受益貧困人口就有30多萬。

  按照百色金融扶貧模式,貧困戶以小額扶貧資金入股,企業“捆綁”帶動的貧困戶越多,得到的資金支援越大。以鑫晟繭絲綢公司為例,入股的貧困戶達800戶,公司也獲得4000萬元資金支援。這樣的政策吸引了農業龍頭企業。

  “産業扶貧是老問題,産業精準扶貧是新問題,百色金融扶貧模式,是要解決貧困戶資金分散、抗風險能力弱和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且讓産業發展的效益真正落在貧困戶身上。”李文信説。

  貧困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利益共用的機制使百色的特色産業得以做大做強。以芒果為例,種植面積達到115萬畝,年産值40億元,累計有6.8萬戶25.23萬人通過種植芒果告別貧困。百色芒果因此被列為全國特色優勢産業帶動精準脫貧范例。

  一批“能幹部”打通“最後一公里”

  潘聰聰,“90後”陽光女孩,畢業于清華大學,2015年10月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被派到百色市田林縣潞城瑤族鄉豐防村任“第一書記”。

  初到村裏,潘聰聰就遇到了困難。村民在山坡上種玉米,收益很低,當地的土雞市場好,養雞收益高很多,可是老百姓不積極,怕風險大。昔日清華園裏的學子必須學會在大山溝裏與村民算清楚最簡單的經濟賬。

  “白天大家都在田裏做農活,只有到晚上才能聚到一起,商量怎麼搞養雞産業,怎麼做群眾工作。”潘聰聰説。會議經常開到深夜,人散了,關上燈,鎖了門,她才離開。

  經過不懈努力,村民們的積極性終于被調動起來。2016年,在縣裏以獎代補政策的支援下,豐防村村民養殖土雞7萬多只,僅此一項貧困戶每戶可增收2萬多元。

  “缺知識,少技術,發展信心不足,是貧困戶的主要特點。好的政策,最後變成摸得著的産業,需要扶貧幹部來打通這‘最後一公里’。而對于扶貧幹部來説,能動員、有思路還不行,還要會算經濟賬。”李文信説。

  隆林各族自治縣蛇場鄉新寨村地處石漠化山區,嚴重缺水缺土。2015年10月,羅佐成來到村裏任“第一書記”。看著光禿禿的石頭山,他甚至想打退堂鼓。

  沉下心來調研,羅佐成發現,養黑豬是村裏脫貧的出路。但村裏能養豬的地方沒有水,有點水的地方地又不夠。“飛地經濟”的思路給了羅佐成“靈感”,他千方百計在距村90公里外找到了一塊土地,建起養豬場,成立合作社,村裏所有貧困戶以小額扶貧資金入股。目前合作社有豬300多頭,貧困戶每戶增收近萬元。

  回憶起最初動員村民時的場景,羅佐成頗為感慨:“許多貧困戶不積極,我就和村裏的幹部挨家挨戶跑,反覆做工作,早上6點多,他們還沒起床,我就在家門口等著了。”

  在百色這個著名的老區兼貧困區,記者看到,一批這樣的“能幹部”正在從“田秀才”轉變為脫貧帶頭人。(記者王念、王軍偉、徐海濤、朱麗莉)(更多報道請關注新華社客戶端並訂閱“新華全媒頭條”)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瑞士莫爾日鬱金香節
    瑞士莫爾日鬱金香節
    航拍江西九江水中花海 春意盎然惹人醉
    航拍江西九江水中花海 春意盎然惹人醉
    探訪南昌春日校園 繁花如瀑醉春風
    探訪南昌春日校園 繁花如瀑醉春風
    賽馬節上的“女士日”
    賽馬節上的“女士日”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078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