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誰在“偷”走我們的睡眠
2017-03-21 23:27:41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合肥3月21日電 題:誰在“偷”走我們的睡眠

  新華社記者

  “睡一覺就像打仗,醒了以後精疲力竭。”38歲的合肥市民朱先生苦笑著説。最近兩三個月來,他每晚都遲遲不能入睡或是徹夜難眠,有時易驚醒,有時噩夢不斷,醒來後頭昏腦漲,眼睛下一片青影。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統計,我國13億人口中,多達42.7%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誰在悄悄地“偷”走我們的睡眠?

  被忽視的睡眠

  去年以來,9歲的小學生明明出現了很奇怪的症狀:晚上睡覺時經常“手舞足蹈”、白天上課卻經常打瞌睡,為此老師多次找他的家長,明明也挨了批評,但這些症狀絲毫沒有好轉,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倒地睡著了,家長才把他送醫就診。

  “這是我們接診的年紀最小的睡眠障礙患者。”安徽省精神衛生防治中心的醫生告訴記者,明明患的是一種發作性睡病,需要通過藥物治療。而家長往往將早期的症狀誤解為孩子懶惰、不專心。

  通常人們認為“打呼嚕”也並意味著“睡得香”。中國醫師協會名譽會長殷大奎説,嚴重的“打呼嚕”,醫學上稱為“睡眠呼吸暫停”,可以造成睡眠過程中反覆的間斷性缺氧,引起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同時也會增加多種慢病的患病風險。

  流行病學分析顯示,“睡眠呼吸暫停”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最新數據顯示,這一疾病在男性中的患病率高達14%,20年間增長了3.5倍,在女性中的患病率增加2.5倍,升至5%,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潛伏在身邊的精神“殺手”

  今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健康睡眠、遠離慢病”。記者了解到,除了發作性睡病,失眠、睡眠節律紊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都是睡眠障礙。

  更為嚴重的是,睡眠障礙是一係列的其他慢性疾病的“前奏”:長期失眠會導致認知功能衰退、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以及免疫係統衰退、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風險增加等。

  通過一線診療案例分析,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袁燦興告訴記者,電子産品是偷走他們睡眠的“小偷”之一。

  他認為,電子産品打亂了人的睡眠規律。原本睡覺前應該讓腦袋裏的各種想法“放空”,但是追劇、刷朋友圈等又讓大量資訊充斥大腦,大腦不得不運轉處理,另一方面電子産品的光線也刺激人體,導致影響睡眠的松果體、褪黑素大量減少。

  “總體上看,城市人睡眠品質更差。”安徽省精神衛生防治中心睡眠障礙科主治醫師張玉説,特別是在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的城市,中青年人的睡眠障礙更為顯著。因此有調侃稱“失眠”是一種都市病,也是不無道理的。她認為,高壓下的精神緊張是偷走睡眠的又一“小偷”。

  睡不好該如何治?

  “暴走十公里,累到極點,就能睡著。”一些睡眠障礙患者在就診前曾嘗試過運動、喝牛奶、聽音樂等方式,醫生説,這些對于症狀較嚴重的患者作用微乎其微。

  上海睡眠障礙患者朱小姐就診後,醫生給她開了一些助眠劑,但她只是偶爾吃一次。“我不願意吃藥,擔心服用鎮靜劑、安眠藥會産生藥物依賴。”朱小姐説。

 “睡眠障礙患者服藥一定要遵從醫囑。”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張冰説,最擔心患者隨意用藥。其實臨床上使用的藥物不達到一定劑量和時間是不會成癮的,睡眠障礙患者需要定期到醫院調整處方,同時輔助運動、中醫針灸等治療,臨床效果都非常不錯。

  “針對青少年,如果不是器質性病變,我們一般不主張用藥物治療。醫院有專門的調節睡眠的方案,簡稱CPTi,包括睡眠衛生教育、認知調整、放松訓練、行為技巧等。”張玉説。

  專家提醒,睡眠障礙的患病、發展、控制和治療往往是長期的過程,應當鼓勵有患病風險的人群及家屬,多了解睡眠障礙的相關知識,科學防治疾病。(記者廖君、鮑曉菁、仇逸、陳聰)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冰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5477129514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