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推動實現“新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2017-01-03 09:31:00 來源: 解放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經濟全球化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基礎條件沒有改變。各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規模化生産、創新性發展、大范圍貿易、持續性增長,無一不需要更為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這將成為全球化發展的不竭動力。部分國家人為地隔斷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員流動等交流與合作的紐帶,意味著“雙輸”或“多輸”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近年來,逆全球化的傾向,暴露了發達國家主導下傳統全球化的諸多弊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中國應繼續為世界作出理念貢獻、機會貢獻、制度貢獻,成為推動實現“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實踐者、引領者。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發展機會擔當;另一方面是共商共建、共贏共用的全球治理擔當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成為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高歌猛進的“分水嶺”。隨後,出現了二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逆全球化。如何看待當前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傾向?經濟全球化將會走向何方?

  “從全球化受益者

  變為逆全球化受害者”

  逆全球化的經濟表現是什麼?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最新數據,世界進出口貿易額佔GDP 比重從2008年的51.86%降至2015年的44.99%,下降了6.87個百分點,相當于倒退回本世紀初的水準。其中,美國、日本分別下降2.24、0.96個百分點; 中國亦無法獨善其身,下降了19.82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明顯超過世界平均水準,儼然從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轉而成為逆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同時,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16年全球貿易增幅可能連續第5年低于經濟增速。

  逆全球化的政治表現是什麼?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動力不足、增長分化加劇以及國際貿易投資低迷的“全球化波折”等新形勢,加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加速興起,美國等發達國家變得敏感和不安。曾經的自由貿易倡導者紛紛走上向內的道路,從強調釋放市場力量的新自由主義范式向主張社會保護轉變。2016年,歐盟遭受減員打擊,暴露增長緩慢、復蘇乏力、就業低迷的多重困境。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拋出“廢除美國貿易協定”“取消《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保護主義言論,將給世界經濟運作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為什麼會出現逆全球化?深層次原因有三:第一,全球貧富懸殊拉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內部利益分配不均衡,出現財富鴻溝。第二,失業問題凸顯。由于全球産業鏈、價值鏈分工布局和全球生産、外包體係建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導致歐美髮達國家制造業部門的失業人數增加。他們成為反全球化的主要群體。第三,國家民族主義回潮。國與國之間最根本、最核心的關係是利益關係。全球化作為一種國家主權的讓渡,從經濟角度去國家化,一定程度上會引起當事國家政府的不滿,使得政治整體趨向保守、經濟整體趨于內向。

  南方國家加速崛起

  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

  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擴散,如何分析世情?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整體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質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符合生産力發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勢所趨。

  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來源于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員跨境流動的回溫。從國際貿易來看,2015年世界貨物出口額和進口額佔GDP 比重雖有所下降,但2011年至2014年間基本與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準相當,達到25%左右,並未出現嚴重下滑。同時,服務貿易成為貿易增長新亮點,服務貿易佔GDP比重從2008年的12.5%上升至2015年的13%。從跨國投資來看,全球的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佔GDP比重也有所回溫,從2011年的高點303.2%下降至2014年的低點218.6%,2015年又回升至286.7%。同時,人員要素的流動加劇,長遠來看也會帶動其他要素的全球化流動。

  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來源于南方國家加速崛起、南北國家實力消長的全球經濟格局重塑。從當前全球化格局來看,雖然北方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抱收縮態度,但南方國家整體齊喚開放。隨著南方國家的追趕和南北方實力消長的格局變遷,必將促進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因素進一步積累、負面因素進一步式微。從貿易實力來看,無論是商品貿易還是服務貿易,均從1990年的“二八開”上升為2015年的“四六開”:南方國家貨物出口額佔世界比重從23.92%上升至42.1%,貨物進口額佔比從21.51%上升至38.93%,商品貿易佔比從22.71%上升至40.51%,服務貿易佔比從18.48%上升至34.52%。從經濟實力來看,按匯率法計算,南方國家的GDP佔世界比重從1990年的17.2%上升至37.6%; 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南方國家的GDP總量佔比已經超過北方國家,未來還將進一步拉開差距。可見,世界貿易和經濟格局正在加快演變,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

  越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時,越要保持清醒、理性。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基礎條件沒有改變。各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規模化生産、創新性發展、大范圍貿易、持續性增長,無一不需要更為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這將成為全球化發展的不竭動力。部分國家人為地隔斷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員流動等交流與合作的紐帶,意味著“雙輸”或“多輸”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貿易和投資自由化

  有利于全球共同發展

  經濟全球化大勢仍在,但不可否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逆全球化的傾向,暴露了發達國家主導下傳統全球化的諸多弊端。因此,推動實現“新全球化”勢在必行。

  什麼是“新全球化”?第一,以平等為基礎,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第二,以開放為導向,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第三,以合作為動力,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第四,以共用為目標,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

  “新全球化”與傳統全球化有何區別?一是從不平衡到平衡的“新國際秩序”,南方國家將獲得與經濟實力、貿易實力相稱的話語權和利益分配;二是從不安全到安全的“新安全格局”,各國應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共同維護係統性安全,構築好政治安全這一根本保障;三是從不開放到開放、不包容到包容的“新經濟模式”,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關稅總體水準,逐步取消非關稅貿易壁壘,並增強經濟的包容性,著力降低基尼係數、失業率、貧困發生率,提高女性就業率和人類發展指數; 四是從排他到非排他的“新文明交流”,各種文明既不自我優越,也不盲目自卑,更不排擠他國,而應互學互鑒、兼收並蓄,推動人類共同文明實現創造性、創新性發展; 五是從不可持續到可持續的“生態體係”,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推動節能減排,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能為“新全球化”做些什麼?滄海橫流,方顯大國擔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吸引外資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中國應繼續為世界作出理念貢獻、機會貢獻、制度貢獻,成為推動實現“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實踐者、引領者。

  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發展機會擔當。未來5年,中國將為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産品、更寶貴的合作契機,包括將達8萬億美元的進口總額、將達6000億美元的利用外資總額、將達7500億美元的對外投資總額、將達7億人次的出境旅遊人次。

  另一方面是共商共建、共贏共用的全球治理擔當。中國作為主導者和倡導者,共建“一帶一路”,成立絲路基金、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積極建設全球自貿區網絡。中國作為倡導者,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並發起《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推動《巴黎協定》生效並作出減排承諾。

  總之,中國將高舉“新全球化”的大旗,積極推動有利于全球共同發展的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服務便利化,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謀發展、以發展贏繁榮,既惠及中國人民,也必然惠及世界人民。

  (作者:胡鞍鋼 王蔚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新聞評論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亞投行迎來香港、加拿大等13個新成員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直擊空軍學員夜間飛行訓練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英國議會大廈附近發生襲擊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02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