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特寫:南極半島旁,別樣跨年夜

2016年12月31日 21:53:36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號12月31日電 特寫:南極半島旁,別樣跨年夜

  新華社記者榮啟涵

  2016年12月31日,又到了一年之中最後的時刻。每年這一天,總會希望把時光拉長,再回味一下過去的365天。

  此刻,遠在一萬兩千多公里外的祖國大陸已經入夜,可以想像,空氣中彌漫著節日的氣味,夜色中閃亮著七彩的燈光,更有那溫情暖暖的團圓飯……

  而在空曠寂寥的南大洋上,則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科考船航行在南極半島海域,“忙碌”依舊是船上的主題詞。

  自2016年12月24日南極半島海域多學科海洋環境綜合考察開始以來,大洋考察隊進入密集作業的黃金期:12天、5個海水斷面、42個重點站位。不論晝夜,只要船行駛到站,隊員們就開工幹活。顧不上吃飯已是常事,困得實在撐不住就在實驗室合衣睡一小覺,還要叮囑值班隊友千萬記得到站時叫醒自己採水、過濾、做實驗。

  舯甲板絞車間,23歲的隊員侯賽賽全神貫注地盯著操作臺上的數字,緊握操作手柄,下放溫鹽深剖面儀(CTD)。這臺由24個柱狀取水瓶組成的儀器搭載著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濁度計,承擔著大洋科考的重頭戲——測定剖面上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等數據以及不同層位採水取樣等工作全要靠它。

  後甲板,箱式採泥器和底棲生物拖網工作剛剛結束。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妙星正在清洗海底泥巴,黃丁勇拿著鑷子從網上仔細挑揀有價值的生物樣本。另一側,幾名隊員正協力修補被海底石塊刮破的網兜。因長期出海,隊員們的臉被曬得黝黑,補網手法也已極其嫺熟。這也讓他們自己忍不住開玩笑説:“我們是進了實驗室做得了科研,上了打漁船能修得一手好漁網。”

  舯甲板與後甲板之間,常能看到一個戴著絨帽和安全帽跑前跑後的身影——這就是59歲的大洋考察隊隊長葉瑛。體力不輸年輕人的葉瑛,只有在他脫去考察服、摘下帽子露出花白的頭髮時,才會讓人們想到他的年齡。考察作業開始前,葉瑛帶著這支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幾歲的隊伍,把項目實施計劃反覆核對確認了一遍又一遍,合理的分工、周密的前期準備,讓作業開始後一切井然有序。

  又一個作業站位到達後,隨著CTD緩緩入水再被收回,一場“打水”大作戰就要開始了。

  CTD下海取水只是第一步。之後,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不同實驗室的考察隊員要根據自己的實驗內容從儀器上灌取不同深度的海水,拿回實驗室進行過濾、取樣、滴定等操作。

  底艙的分析化學實驗室裏,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女博士王博正拎著10公斤的取水桶向過濾設備裏注水。別看她平日溫柔細膩,但是一站在實驗臺前,立刻露出“女漢子”的一面。面對近十種型號不一的瓶瓶罐罐,王博和師弟李小鵬毫不慌亂,逐一編號、記錄、分裝濾液。一個站取水結束,需要4個小時才能完成全部工作。之後,常常又到達下一個站位,又要開始新一輪的重復作業。

  在“海洋人”眼中,這樣的重復是最基礎也最正常的事情。常人或許只顧欣賞海的壯美,而對研究海洋的人,“海水”則充滿大量資訊。幾個實驗室走一圈,發現大家都忙著從無色的海水中提取自己需要的東西,濾膜上留下他們將要研究的顆粒物、葉綠素、浮遊植物、浮遊動物……

  十幾天連續工作為重復性實驗動作更添幾分枯燥。還好,生物實驗室裏有一臺小音箱。幾個連通的房間裏,只有音樂聲和抽水泵聲在回響,別有一番溫暖在其中。

  “雪龍”船三副劉少甲趕在值守夜班前來到通訊工程師那裏,用銥星電話撥通了家裏的號碼。因為出海執行科考任務,他無法陪伴在懷孕的妻子身邊,只能在這跨年之夜,以越洋電話傳遞飽含歉意的思念。

  劉少甲和妻子通完電話,走進駕駛臺,拿起望遠鏡觀察海況。

  極晝的南極,日和夜似乎沒有分明的界限。

  這是“雪龍”號科考船上平常的一天,也是送走2016年、迎來2017年的嶄新一天。

【糾錯】 [責任編輯: 郭潔宇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2112022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