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走基層 聽民聲:稻花香裏,聽家庭農場主説豐年

2016年11月08日 15:35:3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1月8日電(記者姚玉潔、孫青)風吹稻浪,上海松江區966戶家庭農場主迎來醉人秋收。作為全國最早開展家庭農場試點的地區,松江區涌現了一批“能種地、會開機、懂經營”的家庭農場主,戶均收入超過11萬元,讓農業成了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概念,鼓勵和支援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截至2016年底,松江家庭農場佔全區糧田面積已達95%,戶均經營面積143.3畝,比去年增加17.7畝。規模化使得機械化的現代農業成為可能,家庭農場經營成本不斷降低,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收割機歡快地翻滾著稻浪,一畝畝還帶青的稻田迅速被收割完畢,稻谷藏在收割機“肚子”裏,統一裝到路邊的大卡車上,車滿後直接拉到糧管所烘幹,國家統一收購。

  “以前種田收谷要在馬路邊上曬,割一茬稻子最起碼曬一個禮拜,就在馬路邊搭一個棚睡覺,又冷又不安全,晚上還要防人家偷。整個生産隊起早貪黑也種不了100畝地,現在全機械化,我跟老婆兩個人輕輕松松就種完了。”松江區葉榭鎮徐姚村村民張文軍説。

  44歲的張文軍從2008年開始承包家庭農場,跟愛人一起今年種了242畝地,家庭年收入有望接近20萬元。他買了收割機、拖拉機、穴播機,除了自家種地,還能為別的農戶服務,增加收入。

  為鼓勵農業機械化,上海、松江市區兩級對農戶購買農機給予補貼,每年還定期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目前,松江區機農一體家庭農場已達576戶,服務面積14萬畝,服務覆蓋率89.6%。

  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村民李春風,2008年從工廠回到農場“子承父業”。除了承包314畝土地,每年還養豬約1500頭,夫妻倆和父親三人勞作一年純收入達30多萬元。

  李春風有厚厚一疊培訓證書、合格證書,他的豬場可以實現恒溫恒濕,有現代化的通風設備、降溫和糞尿收集利用設施。“種地+養豬”的種養結合模式,實現了生態迴圈,發酵後的豬糞尿還田大大減少了化肥使用,改善土質,增加産量,讓大米品質更好。李春風與當地龍頭公司簽約,大米售價比國家統一收購價上浮15%。

  在區政府統一指導下,農場主們還學會了“三三制”輪作,每年稻谷收完後,1/3種冬小麥或蔬菜,1/3深翻,1/3種苜蓿草等綠肥。土地休養生息,減少病蟲害,提高“地力”。科學種地使得松江家庭農場産量連年提高,很多種糧能手畝産水稻均超過600公斤,比推行家庭農場前增産近50公斤。

  1982年出生的李建,原來自己做點小生意,2011年回村當起了農場主。“一開始還有小夥伴不理解我,現在不少朋友開始羨慕我。農業以後發展潛力非常大,不再是靠天吃飯。現在回到村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老一輩的農民會慢慢退下來,以後農業一定靠我們年輕人!”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1111987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