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榮譽出品
本期策劃:新華網時政頻道 本期責編:張雪花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做了好事反被嘲笑或懷疑動機,更有一些人因行善而背上沉重的成本負擔,由此,不少人感慨:好人難當。人都説,世人還是好人多,我們究竟是不想還是不敢做好事?如何讓當好人不再難?破解這一窘境各方該如何發力? …[詳細]
      做好事反被嘲笑懷疑,不正常!
  據媒體報道,撿到170多個錢包歸還原主並多次為生病孩子捐款的南京“最美環衛工”沈現臺,近日給媒體發去短信,希望求得表揚,哪怕是一本榮譽證書。他這麼做是因為做好事得不到周圍人認可,反遭嘲笑。“鄰居和同事説,你不是整天做好事上報紙嗎,怎麼連個獎狀也沒有。人家做好事的都有獎勵,你這好事做得莫名其妙,你太傻了。”近年來,做好事被嘲笑或被懷疑動機的事件時有發生。這極大地增加了行善者的心理成本,也讓不少人擔心:當今社會是否缺乏做好人好事的環境? …[詳細]
  調查中,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遭質疑的現象較多,其中20.2%的人表示“非常多”。上海80後白領張毅説,“我有時候也懷疑,在這個社會還能不能做個好人?有一次我撿到一個筆記型電腦,特意找到了失主,可失主連句‘謝謝’都沒有!身邊人都笑我‘傻’,説還不如自己留著,做好人連句‘謝謝’都沒撈著。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詳細]
      我們是真的不願行善嗎,非也!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喪失道德底線,不知道‘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反而恩將仇報,讓善良的人蒙受損失。”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係張登浩老師指出,人們其實不是不願意行善,而是擔心被傷害。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這非常自然。如果行善者得不到好報甚至被傷害的事件屢屢發生,真的會讓善良的人對行善望而生畏。南京大學社會學係朱安新博士表示,中國社會長期是熟人社會,直到市場經濟在中國確立以後,城市裏一下充斥著很多陌生人。城市變成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異質性社會。對此,政府和社會沒有做很好的應對。人們往往不得不支付很大的社會交往成本,這種成本主要就體現為不信任與無序。 …[詳細]
  “生活環境改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徐平認為,我們過去的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誠信缺失者要付出很高的風險成本。今天的中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人情世故相對淡漠,不講誠信者的收益可能大于其風險成本,這也會打擊人們講誠信的熱情。 …[詳細]
      想讓好人越來越多,怎麼辦?
  不論發生了多少不誠信的案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仍是中國大多數人的牢固信念。但維護一個社會的誠信,僅靠良知是不夠的,還需要硬性的約束。中央黨校教授卓澤淵認為,社會誠信必須用法治加以保障,誠信並不是純粹的道德規范與準則,它與法律密不可分,一些嚴重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民事上的違約和詐欺,刑事上的詐騙、瀆職、遺棄、虐待、侮辱和誹謗等,無一不是對誠信的背叛,法律的懲處為誠信提供了最有效的維護。 …[詳細]
  無可否認,誠信缺失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首先要建立社會的誠信體係,誠信的缺失導致了人們都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的心理和動機,不相信還有不求回報的助人行為;其次,要嚴懲那些恩將仇報的行為,不要讓行善者受傷害;第三,要重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係,不要讓社會交換成為所有行為的準則。要相信,純粹的利他行為是存在的,不僅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會存在。 …[詳細]
投票與調查
擴展閱讀
· "安徽現象":4年涌現488名"中國好人"
· 好人應當受到尊崇和禮遇
女教師張麗莉舍己救學生點燃"愛心火炬"
只為好人洗冤,還遠遠不夠
話中音
  政府出面建立“兜底”機制,用社會乃至行政法規的力量去呵護寶貴的道德良知,已經成為現實的迫切需要。
--網友周密
  最重要的是改變不敢做好人的社會環境。
——網友王維
  讓我們跟著好人做好人。
——網友鄧明
  中國的傳統文化倡導國人,不以善小而不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想做好人好事的人還是猶豫了顧慮了,這不能不説是一種社會的悲哀。我們篤信,世上還是好人多,太多的人還是一心向善想做好事的,只是被現實語境中的一些“不正常”因素暫時扼制,不敢了。共同營建“向好向善”的社會風氣環境,迫在眉睫,這需要我們從法律從誠信從我做起,合力改變。
網友互動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往期話題
如何拔掉“蘿蔔招聘”的“根”
渣打招聘看"爹"行事 就業歧視如此赤裸裸
上班説方言 你説行不行?
如何看“大學造就億萬富翁”?
你不來,我不往,俄美關係陷"冰冷期"?
王老吉,加多寶,你喝誰?
美女作家微博爆粗口該不該被“炮轟”?
感恩母親節,回首略談孝文化
房企雅居樂等西雙版納掀起"圈地運動"
"12條禁令"能否堵住國企職務消費"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