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榮譽出品
總策劃:周錫生 本期策劃:楊新華 本期編輯:戴琳淩
  首都圖書館聯盟近日成立,清華、北大等26所高校的圖書館將逐步向社會免費開放。然而,記者在對已開放的高校圖書館進行探訪時發現,多數圖書館對社會讀者設置了門檻,使校外讀者望“圖”興嘆。 …[詳細]
      高校圖書館距離免費開放還有多遠?
  部分高校大多對社會讀者設置“門檻”,使校外讀者望“圖”興嘆。倪曉建表示,目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阻礙,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高校理念問題,沒有形成對社會服務的意識;其次是擔心高校秩序和安全;同時還包括了一些高校師生的本位思想,擔心社會公眾擠佔了僅有的資源。對此,倪曉建表示,應該認識到,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是必然的趨勢。 …[詳細]
  對于高校圖書館對社會開放,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聯盟副主席朱強表示,高校圖書館並不是與社會隔絕的,以前只是有條件地接待部分社會讀者;加入聯盟後,高校圖書館將把接待社會讀者的服務進一步制度化,並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逐步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目前,有34家首都高校正在陸續制定圖書館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實施細則。 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有著不一樣的社會職責,高校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是高校師生、前來進修學習的學生,以及其他合作單位的讀者。在書籍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配備上,也僅能滿足為這些讀者服務。如果完全向社會開放,在空間、書籍以及人力資源上,高校圖書館的承載能力實在有限。 …[詳細]
      大學圖書館開放,當知難而行
  也只有嘗試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才能促使高校改進管理,以適應日益開放的公眾需求。高校圖書館雖然不能保證每個師生都有一個座位,但很多學生去圖書館並不是為了借書和查閱館藏資料,而是為了復習應考,這就沒必要非去圖書館不可。高校圖書館有限的資源,還可以分配得更合理。比如通過增加館藏副本、劃定公共閱讀區等方式,解決校內外讀者的衝突。 …[詳細]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校外人員的入館,勢必會擠佔有限的圖書資源和座位資源,與學校師生的權益發生衝突。在高校圖書館資料和座位比較有限的當下,這種衝突尤為明顯。這就意味著,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以便能夠同時滿足校內外讀者的需要。如果暫時無法兩方面都滿足,那麼就應該優先滿足校內師生的需要,畢竟在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根本宗旨是為本校師生的教學、學習、科研和工作,提供資訊資料和學術資源支援。 …[詳細]
      高校圖書館"寶藏"如何開發?
  在高校資源相對集中的上海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簽訂聯盟協議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協議規定本科以上的持證讀者,可以到聯盟內任何一家圖書館借閱圖書。還有部分高校新校區圖書館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 然而開放高校圖書館並不意味著只開放紙質資源,對高校圖書館開放,朱強還建議以多種方式實現,考慮到學校安全和校園秩序,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建立復本書庫、提供數字資源、展覽巡回以及辦理一定數量的讀者卡等方式,逐步向公眾打開。 …[詳細]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朱建剛也認為,高校圖書館應有條件開放,同時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大學自願開放自己的圖書館給社會公眾。與其要求大學開放圖書館,不如政府投資建設更多的社區圖書館。他説:“人們需要圖書館這樣的公共空間,政府就應該投資建設社區圖書館。政府還可以引導人們用慈善的途徑來建設小型的公共社區圖書館,比如對于捐建的人給予命名權,我相信會得到很多人的響應。” …[詳細]
投票與調查
擴展閱讀
· 部分高校圖書館免費開放設門檻引爭議
· 北京高校圖書館開放設門檻 部分需介紹信並收費
首都圖書館聯盟成立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
話中音
  在數字時代,完全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物流服務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北大圖書館館長朱強
  大學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壓力,很可能被誇大了。
——丁永勳
  高校圖書館的開放,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及相應的法律和制度等有效保障。
——胡樂樂
  高校圖書館有限的資源,還可以分配得更合理。比如通過增加館藏副本、劃定公共閱讀區等方式,解決校內外讀者的衝突。此外,大學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壓力,很可能被誇大了。真有那麼多人會一下子涌到大學圖書館去讀書借書嗎?可能開放之初會出現這種現象,但隨著更多高校圖書館加入開放的行列,這種狀況並不會持續。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子閱讀的普及,到圖書館安安靜靜看書,已經是很“奢侈”的行為了。一些人憂心的,反倒是全社會的讀書氛圍變淡,公眾閱讀率持續下降。而高校豐富的館藏資源,其實很大一部分處在閒置狀態。這何嘗不是一種資源浪費。
網友互動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往期話題
大學圖書館大門如何向社會敞開?
“戒煙納入醫保”不妨一試
伊核問題談判卡在哪裏?
房企“壓力山大”真與假?
該如何反思學生“因不願剪短發跳樓”
皮革膠囊:監管為何又一次敗給媒體?
如家,並不如"家" "毛巾門"之殤
公務員每周工作6天緣何得不到掌聲?
誰動了我們的平信?
狂買武器的印度為何聽不到“威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