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榮譽出品
總策劃:周錫生 本期策劃:楊新華 本期編輯:張雪花
  一個人何年何月何日出生,自己最清楚。這本來不是個問題,更沒道理成為一個話題。但現實卻告訴我們,當“年齡”和“領導幹部”這兩個詞聯繫到一塊兒時,在某些人身上卻能發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今天讓我們一起聊聊——幹部年齡那些事兒。 …[詳細]
      14歲參加工作?幹部公示“神童扎堆”遭疑
  一則《圍觀:山西長治幹部公示“神童”聚集》的網帖昨日在各大論壇和微博上瘋狂傳播,網友普遍對公示名單中“2人14歲參加工作,1人16歲參加工作,5人17歲參加工作”表示強烈質疑。該公示一共發布了35位幹部的擬任職情況。記者查閱發現,在擬任命的副處以上幹部中,確如網友所言,有2人係14歲參加工作(王瑞,1982年10月生,1996年8月參加工作;趙耀華,1956年10月生,1970年2月參加工作),1人16歲參加工作(李艷珺,1982年2月生,1998年10月參加工作),5人17歲參加工作(侯志軍,1970年10月生,沁水縣人,1987年11月參加工作;姚澤榮,1958年2月生,1975年12月;靳永平,1958年12月生,1975年12月參加工作;胡海景,1962年6月生,1979年8月參加工作;李曉峰,1962年8月生,1979年3月參加工作)。 …[詳細]
  在特殊年代,出于特殊的歷史、學制原因,的確存在“50後”、“60後”幹部十幾歲參加工作的情況,盡管本次選拔如此多的“神童”扎堆未免太過巧合。但身為“80後”仍然十幾歲就參加工作,沿襲“特殊歷史、學制”這個老原因,顯然不合理,拓寬了事件質疑和猜想的空間。不論是初中畢業上軍校因而算工齡,還是未成年即經過勞動局批準被招工,裏面涉嫌違規操作之處,也是公眾最關心的地方,有待確鑿的證明和解釋。 …[詳細]
      履歷造假年齡“縮水”,幹部“年齡門”何以頻現
  在石家莊市原團委副書記王亞麗年齡造假之後,近段時間,一些地方又出現了多起領導幹部公示出的簡歷年齡跟實際年齡不符的所謂“年齡門”事件。有的“簡歷年齡”比真實年齡小了3歲,還有的“12歲就參加工作”。比較典型並經查實的,當數山西臨汾市原市委常委、紀委書記沈慶華,“13歲參軍,15歲入黨”,“檔案年齡”比真實年齡小了5歲。不管是小3歲還是5歲,這些深陷“門”內的領導幹部一個共同特點是——自己忽然之間都變年輕了。 …[詳細]
  故意把年齡改小,目的無非是想讓自己再年輕一點,或是卡上哪個年齡檔,或是圖個多拿幾年俸祿,抑或是其他。但不論什麼動機,都反映出少數領導幹部失德失信的本質。按説,領導幹部應是誠信典范、道德楷模。如果連自己的年齡都不講誠信,還能指望他在別的方面保持純潔?從一定意義上説,年齡造假就是黨性不純的具體表現。 …[詳細]
      關上幹部的“年齡門”,要一手抓監管一手抓公開
  為什麼幹部任前公示中的年齡資訊,會引來如此大量的輿論質疑?追根溯源,顯然還是因為,上述所公示的幹部資訊太過簡略。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不僅此次山西長治公示的35名幹部任前資訊,全國許多地方類似的幹部任前公示資訊,總體上看,事實上都顯得十分簡略、惜墨如金。顯然,這不僅極易引發公眾疑問,而且從根本上看,也有違“幹部任前公示制”的制度本意和初衷,既難以充分滿足公眾之于幹部的知情權,也無法充分實現對幹部選任的有效監督 …[詳細]
  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既是組織部門的職責所決定,更是對每一名組工幹部的起碼要求。科學、民主、嚴密、有序出群眾滿意。“年齡門”事件頻發,也反映一些地方人事檔案監管的缺位。倘若從一開始就嚴格管理,領導幹部的年齡豈能如兒戲般地忽大忽小?其間必有可鑽之漏洞。從這個角度看,網友發現問題不是壞事,有關部門正好借此機會,彌補管理盲區,強化監管職責,不給造假者以機會。 …[詳細]
投票與調查
擴展閱讀
· 長治“童官”需要一個合理解釋
· “任前公示遭疑”背後的真問題
長治官方回應"幹部公示神童扎堆"
幹部公示不應留下“神童”猜想
話中音
  公眾可以接受幹部年輕化,但卻很難接受建立在拼資源、拼背景基礎上的階層固化。
——趙志疆
  幹部公示姓“公”,不能留下任何一絲“私”;幹部公示要“示”,任何細節都要明明白白。
——沈良華
  “年齡門”事件頻發,也反映一些地方人事檔案監管的缺位。
——盛若蔚
  幹部“年齡門”,對個人來説,是一個誠信的問題,對組織來説,是一個嚴格考察監管和加強資訊公開的問題,其關乎政府形象與公信力,不忽小視。幹部選用科學、民主、嚴密、有序,才能出群眾滿意,有了群眾的滿意和信任,“逢提必疑”也才會自行消失。
網友互動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往期話題
險企遭遇退保潮 賺的沒有“退”的多
幹部年齡那些事兒
一斤奶為何賣不過一瓶礦泉水?
巨頭多收了三五鬥
會不會再出個“禁止上班炒股辦”
安南計劃能否讓敘局勢"軟著陸"
基金巨虧5000億誰埋單?
清明節,不僅僅是掃墓
央企巨頭"日進鬥金" 為何仍喊虧?
清明節“代理掃墓”,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