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新聞

新華時政 > 正文

見證歷史、傳播歷史、推動歷史——記十八大上的新聞人

2012年11月07日 15:59:24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列印
【糾錯】

    (十八大新面孔)見證歷史、傳播歷史、推動歷史——記十八大上的新聞人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  這也許是一種巧合——11月8日是黨的十八大開幕的日子,也恰逢中國記者節。前來大會報到的2200多名十八大代表中,有數十位“媒體人”。他們中既有新聞單位負責人,也有來自一線的編輯、記者、主持人、播音員,網絡媒體從業人員更是第一次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

    “黨的意志要變成百姓的共識和行動,離不開媒體的正確引導。”十八大新聞中心主任、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同時也是十八大代表的翟惠生説,來自新聞戰線的黨代表增多,説明新聞傳播在政黨執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聞界的黨代表在思考什麼?有著怎樣的敏銳?在十八大代表駐地賓館,記者走近其中的幾位……

    既要看到問題,更要看到機會和機遇

    盧新寧,1966年12月出生,1993年入黨,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多次獲新聞界最高獎項“中國新聞獎”。

    十八大前,盧新寧一直在參與相關報道,邊採訪邊調研。“十八大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黨和國家的奮鬥歷程將要掀開新的一頁。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刻,也是能推動歷史的時刻。”她説。

    “作為這種推動力量的一分子,我們不僅將見證歷史,而且作為一個傳播者還要傳播歷史,這就需要我們更多一份冷靜和思考。”她表示。

    “任何快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必然積累一些深層次問題。”盧新寧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她説,過去十年國家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仍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她提出兩條建議:“人們的權利意識現在萌發得非常充分。整個國家的法治意識,尤其是依法行政意識需要向前推進,要有更多更實質性的措施。擴大黨內民主也應有更多的制度性保障。只有調動8000多萬黨員的積極性,凝聚黨員的共識,我們才能迎接挑戰,克服困難。”

    “挑戰和問題確實非常多,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問題,也要看到機會和機遇,對未來要有決心和信心。”她説。

    談起媒體責任,盧新寧説,現在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輿論場,這對傳統媒體、主流媒體來説,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必須認真研究和對待。

    無論是黨代表還是記者,都要和人民心連心

    劉萬永,1971年12月出生,1996年1月入黨,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部副主任。

    “對于調查記者來説,要給讀者呈現一個真相,這是我的職責所在。”劉萬永説,從客觀的角度、用事實説話,記者就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記錄者。

    很多代表大會前都進行了專門調研,而劉萬永説:“我不需要專門調研,因為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深入基層,工作本身就接觸了大量來自最基層的群眾。”

    劉萬永説,他每天都會接到不少傾訴遭遇、反映訴求的信件、電子郵件和微博私信等,通過這些,他能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感知社會的脈動。

    在劉萬永看來,當黨代表和做調查記者有很多共性。“黨代表建言獻策要反映真實情況,做調查性報道也要反映客觀事實,呈現真相。這兩項工作都需要掌握科學的調查方法,都需要行文準確公正,客觀反映現實。”

    如何履行黨代表職責?劉萬永認為,黨代表履職有兩個階段,一個是開好大會,在大會期間,圍繞大會議程,聽取審議報告等。另一個是會議之後繼續履行職責。

    “黨代會時間很短,但黨代表的履職時間很長。會議結束後5年,我都將繼續就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老百姓關心的社會問題調查研究,建言獻策。”

    從業十幾載,劉萬永最看重的禮物是3個核桃。那一年在山西吉縣做調查報道,稿件發出來後,他到當地回訪,幾個農民大叔為表感謝送了兩大麻袋核桃,他收下3個做紀念。“我來自農村,我明白,核桃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他們認為是最好的東西,能代表他們的心意,我不拿的話,會傷他們的心。”他説。

    “無論當黨代表,還是當記者,最重要的都是跟人民群眾心連心,這是一切的根基。”劉萬永説。

    讓“中國聲音”變成“中國好聲音”

    印海蓉,1968年10月生,2002年1月入黨,現任上海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首席播音員、主持人。

    誰也不會想到,這位並非科班出身的首席播音員在上海電視臺《新聞報道》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3年,從未發生過重大責任事故,還出色完成香港回歸、上海APEC會議等重大直播任務。汶川地震後,她主動請纓,13天堅守工作崗位,每天完成5個小時左右的直播任務……

    新聞界正在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走轉改,我自己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印海蓉講述了自己經歷的小故事,“有一年夏天,臺裏派出多路記者體驗勞動者艱辛,我體驗的是送水工,扛了個小水桶,跟在送水的師傅後面,沒有電梯就爬樓梯。後來不少人叫我‘扛水桶的播音員’。”

    “這是我的榮譽稱號。”印海蓉説,走轉改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浮光掠影,而是要用心去走轉改,才能寫出生動具體的報道。“這項活動剛開了個頭,以後應該繼續走下去,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上海、真實的中國。”

    她還建議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我們經濟越來越發達,但軟實力尤其是國際輿論格局仍是‘西強我弱’,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這樣才能讓‘中國聲音’變成‘中國好聲音’,樹立更全面真實的中國形象。”

    進一步推進網絡問政

    舒斌,生于1968年,1990年11月入黨,湖南紅網總經理、總編輯。

    “作為黨代表,我接受你的採訪;作為記者,我得記錄下你們採訪我的過程。”舒斌拿出手機拍記者並準備發微博。

    2000年11月,舒斌負責籌建省級重點新聞網站——紅網,于2001年1月開通試運作,11年來,紅網從小到大,已成為一個擁有160名員工的中國知名網站。

    從長沙出發到抵達北京,舒斌一口氣發了6條微博,圖文並茂。他認為,微博是聽取民意、凝聚智慧的重要渠道。

    網絡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大。舒斌建議,應在善待、善管、善用網絡媒體方面有一個制度性安排,讓領導幹部有正確的互聯網觀,敢于上網,敢于通過互聯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黨的政策能進一步推進網絡問政的工作力度,更廣泛聽取民意,更大力度關注民生。(記者李勇、李斌、李自良、熊爭艷、顧瑞珍) 

分享到:
( 編輯: 劉威 ) 【字號: 】【列印】【關閉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