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榮譽出品
總策劃:周錫生 本期策劃:楊新華 本期編輯:賈五貝
  特供對于我們來説並不陌生。從最初的特供酒、特供牛奶到特供蔬菜,特供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值得深究的是,為何在政策三令五申、法律明令禁止的情況下,“專供”、“特供”現象依然大量存在?“特供”“專供”産品泛濫,不僅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重要的是,“特供”“專供”都是以巨款埋單、鋪張浪費甚至是以腐敗為前提的。 …[詳細]
      “特供”標簽怎可隨便貼?
  對“特供”“專供”産品,決不能一“清理”了之,國家相關部門一定要深刻反思這種産品泛濫的深層原因,從人們對特權和“特供”“專供”等産品的盲目崇拜的“特權思維”思想源頭上進行圍追堵截和根本性“清除”,同時採取有利于樹立節約、節儉及對官員公務等揮霍性行為的監管,才是根本之策,才有可能讓“特供”“專供”不再卷土重來。沒有“特權”撐腰,沒有使用“人民大會堂”字樣一年的費用在500萬的“特權”底線,“特供”産品決不會如此泛濫成災的。 …[詳細]
  但是,有錢人可以搞特供、自供,那麼,普通百姓怎麼辦呢?他們既沒有經濟實力雇用他人生産食品和種植蔬菜,又沒有時間自己生産和種植,是否意味著只能聽天由命呢?很顯然,這是一種新的分化社會、分化階層的現象。因為,如果任憑這樣的現象普及開來,那麼,公眾與政府、富人與窮人之間將形成新的隔閡、新的矛盾和新的對立。而事實上,這種類似于原始手段的預防方式,雖然可以減少和緩解一些食品、蔬菜安全方面的問題,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蔬菜的安全問題。土地、環境、水源、動物糞便等方面存在的污染問題,並不會因為自供或特供而解決。久而久之,會因為食用者的“過度放心”,而留下更大的隱患。 …[詳細]
      “特供”是食品安全最大敵人
  形形色色的“特供”、“專用”標識,作為我國消費品市場的一道特殊風景,招搖過市已有時日,公眾盡管“不明真相”,有一點卻相當清楚,那不過是商家忽悠消費者的把戲,同樣品質的商品,有沒有類似的標記,身價大不相同,所謂增加消費者信心,倒不如説是利用一些人的特權迷信心理,讓大家多掏口袋而已,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 …[詳細]
  欲斷“特供菜”,需先鏟特權。治理“特供菜”,就要弄清其産生渠道,誰在為其推波助瀾。相關部門應延伸反腐肅貪和懲處權力尋租領域,對一些部門和單位以權謀私,在生態環境優越地開辟農産品“特供渠道”進行調查,凡以“補助”或“補償”換取綠色農産品的要一律追回,所在部門和單位人員從中獲取好處的要一律退回,對違規責任人要予以查處,讓其付出代價。同時,要舉一反三,督促職能部門下更大的決心、投入更多的資源,解決好普通大眾的食品安全問題,早日讓所有的消費者都能吃上放心豬、安全菜。 …[詳細]
      “特供”泛濫傷害政府公信力
  這樣的事情早就聽説過,不同明目的“特供菜”已經是很多權力部門的職工福利,其中很難説沒有食品安全管理的相關部門,這樣的福利只會反覆印證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確實非常嚴重,而且嚴重到了主管部門、權力部門都無法管理,乃至連他們也只能自顧自的程度。有了這樣的現實做背景,當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被平息之後,相關領導為安撫民心而“率先”或者“親自”品嘗某種曾經的“問題食品”時,就不要怪罪民眾對這樣的“身先民眾”不買賬,長期被“特供菜”“特權菜”吃出的健康,是經得起這樣作秀的。到任何時候,人的生命尊嚴與健康權利都是平等的,在“民以食為天”的常理下,食品安全更不應有貧富差異,官民之別。權力部門心安理得用納稅人的錢為自己定制原生態食品,不僅是對民眾健康權的剝奪,更是對自身責任的放棄和褻瀆,“特權菜”存在一天,民眾就難以對我們的食品安全放心一天。 …[詳細]
  “特供”“專供”産品泛濫,不僅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重要的是,一些以政府機關等冠名的“×××專供”“特供×××”的産品,還嚴重地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為“特供”“專供”都是以巨款埋單、鋪張浪費甚至是以腐敗為前提的。日前有媒體報道,配置、功能相同或類似的電子産品,被供貨商貼上“專供政府採購”的標簽後,竟比市場同類産品價格高出不少,顯然,這一採購背後暗藏著揮霍浪費和腐敗。 …[詳細]
投票與調查
擴展閱讀
· 國家工商總局:全國清查"特供"商品標識
· 國內市場特供標識泛濫 涉嫌過度宣傳
“紅派壹號”純屬另類特供
清華大學稱百年校慶特供煙萬元售賣消息不實
話中音
  對“特供”、“專供”標識的清理整頓,恐怕不能只頭痛醫頭的拿標識開刀,而更應有病治根的切除特權,只有權力部門沒了“專供”、“特供”,市場上才不會有對“專供”、“特供”的迷信。
網友 新華網111
  只要享用特供的群體存在,隱與不隱商標的“特供”字眼都不會有什麼真實意義。
網友 牽強
  對標上“特供”“專供”的商品購買者的較真才是根本。
網友 自由魚2
  長期以來,“特供”、“專供”商品盤踞于各類商場的貨架之上,有著極為廣泛的消費者。這些“特供”“專供”産品,僅因為其多了這樣的字眼就使價格大幅攀升。“特供”“專供”産品泛濫,不僅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重要的是,“特供”“專供”産品都是以公款埋單、鋪張浪費甚至是以腐敗為前提的。國家相關部門一定要深刻反思這種産品泛濫的深層原因,從人們對特權和“特供”“專供”等産品的盲目崇拜的“特權思維”思想源頭上進行圍追堵截和根本性“清除”,同時採取有利于樹立節約、節儉及對官員公務等揮霍性行為的監管,才是根本之策,才有可能讓“特供”“專供”不再卷土重來。
網友互動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往期話題
特供産品泛濫“供”出了什麼
敘利亞危機到了緊要關頭
一頂“窮帽子”引發的質疑
預言2012:A股軌跡運作大猜想
掛鉤評優,能否醫治“血荒”之慌
2011,細數基金“幾宗最”
美國與伊朗的“膽小鬼遊戲”
上市公司高管頻現辭職忙套現
2011年,券商為何如此不給力
“紅派壹號”會成為電子版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