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榮譽出品
總策劃:周錫生 本期策劃:楊新華 本期編輯:姚潤萍
  11月8日,中華慈善總會發布消息稱,將先期在四川、甘肅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學捐贈111萬余冊《慈善讀本》,後期還將向全國各地中小學推廣。今後,中華慈善總會將與教育部門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計劃,慈善將有望納入到學生素質評估中。有人認為,將慈善納入道德評估,對學生慈善意識的生成不乏裨益;但也有人質疑,慈善評價是否與慈善的“自願性”背道而馳,更戕害了孩子們的慈善信仰。 …[詳細]
      國內首部《慈善讀本》入校園引熱議
  首冊《慈善讀本》進學校,體現了中華慈善總會與教育主管部門嘗試愛心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創新,順應了公眾渴盼道德回歸的民意訴求,盡管教育效果尚需實踐檢驗,但此舉對社會道德教育的引領作用卻是不言而喻的。而《慈善讀本》通篇亦未宣傳捐款並以免費形式發放,更避開了誘捐的嫌疑,且不增加學生負擔,著實值得稱道。《慈善讀本》在無章可循、無例可考的情況下,積極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以培養青少年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校園中弘揚慈善文化,其良苦用心值得肯定。 …[詳細]
  慈善和學生的素質如果捆綁成功,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或者家長都要一齊聯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預期的收益。學生為了能給自己的素質增分,就會多捐款,他們繳納的錢款越多慈善素質得分就越高。這樣的後果是很可怕的,會給學生的心靈涂抹上一層陰影,甚至還會扭曲他們的性格,而這一些不健全的東西都是慈善的強制綁架所造成的,到那時,慈善能承受得住這種責任嗎?慈善走出信任危機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地用好每一分善款,而且禁得起任何檢驗,慈善的公信力自然就會恢復。 …[詳細]
      慈善教育 該如何“從娃娃抓起”
  培養孩子的慈善意識,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慈善機構提升公信力。如果每個慈善機構都有強大的感召力,能夠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從事慈善能夠帶給人們心靈美好,那麼即便不制定慈善教育計劃,孩子也會在社會濃重美好的慈善氛圍中,參與慈善事業。此外,身教重于言傳。在美德問題上,一個示范勝過無數次的説教。美德的養成,關鍵不在于喋喋不休地説教——在“人之初”的階段,通過教授告知美德的基本標準的確很重要——而是有沒有人在不停地示范,借助榜樣的力量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一種自覺實踐美德的習慣。 …[詳細]
  將慈善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估”,這確實是個很有想像力的創意,也未嘗不可——只是,“尺子”還沒修好,就急吼吼地去測量別人的蜚短流長,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今天的中國慈善,還處在“一朝被蛇咬”的境地,修彌斷裂、重塑公信才是當務之急。公權與慈善的糾葛、善意與貪腐的角力、理念與制度的碰撞,都處在一個亟待轉身又分外糾結的“節骨眼”上——當此語境,孩子的“慈善素質”固然重要,但誰好意思當真去評估呢?事有輕重緩急,更有顏面與底氣的考量,還是先做好大人的事情,再去剛性約束孩子的“慈善素養”吧。 …[詳細]
      慈善業 如何凝聚向善的力量
  有網上調查表明,80%以上的網民表示不會再捐款給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的公開透明,離公眾的期望值還有距離。因不公開、不透明,從中國紅十字會到中國慈善總會、宋慶齡基金會……國內慈善組織遭遇一係列的信任危機。公信力和透明度對于慈善事業來講非常重要。非政府組織沒有權力也沒有錢,靠的是公信力。公信力是慈善組織最寶貴的軟實力,同時也是最脆弱的“軟組織”。社會監督是慈善組織最好的保護繩,公益慈善組織一定要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以透明度贏得公眾的信任。 …[詳細]
  所謂的道德問題並非始于今日,更不是只存在于我們身邊。應該明確,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今天,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可以克服和解決的。無論是面對市場經濟新環境的不適應,還是個別人道德堤壩的失守,在今天都只是局部問題、個別問題。只要我們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我們就能明辨是非榮辱,讓發展的步子走得更加堅實。只要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守望良知、堅守信念,我們就一定能塑造出新時代的道德風范,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出豐富的精神財富。 …[詳細]
投票與調查
擴展閱讀
· 人人長存憐憫仁愛之心 共用道德天空
· 捐錢與慈善並不衝突
中國掀起“道德風暴”積聚“向善”力量
如何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質
話中音
  國外的許多中小學,考試成績並不是評估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公益活動的表現,也會被計入其綜合素質評價。在我國,將慈善納入到學生素質評估中,關鍵看怎麼搞。
——新華每日電訊
  我們做爹媽的,當然希望自己的娃娃有慈善心,做慈善事。但是,我自己遇到乞丐的時候,我不一定會給錢。因為我擔心很多,比如乞討背後有復雜的利益鏈條,未助人,卻害人。
——南方網
  '從娃娃抓起',已成為一種時尚,繼'廉潔從娃娃抓起''孝順從娃娃抓起'之後,慈善從娃娃抓起閃亮登場。
——京華時報
  我國慈善傳統源遠流長,我們也並不缺少慈善資源。欲讓孩子多些善念和善行,需要全社會弘揚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還需要培植一種健康的慈善文化。在美德問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接受者和示范者,不應簡單地把社會道德的滑坡歸咎于社會和他人,而應反躬自省,讓自己成為一個實踐的示范者。
網友互動 點擊進入論壇討論  歡迎網友提供熱點話題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往期話題
“狼爸”,該支援還是反對
兩億元“獎勵” 背後是否有貓膩?
美極力向亞太炫耀雄心想幹啥?
三座大山壓頂 房企靠啥過冬?
“給俺擦鞋”裏的傲慢與偏見
中國足球如何“重裝係統”
從“慈善讀本”進校園説開去
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
伊朗戰爭會否打響?
速凍食品頻陷“病菌門”敲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