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榮譽出品
總策劃:周錫生 本期策劃:黃庭滿 本期編輯:楊理光
  近日一則南京“天價路牌”的帖子引發網民關注。帖子稱,為了以更好的城市形象迎接2014年青奧會,南京擬花上億元更換3萬余塊新路名牌,平均一塊路牌花費3000元。南京市城管局回應稱,花1億元換路牌係誤讀,不過相關負責人也承認,他們在試點前未能充分徵求民意。類似“天價路牌”這樣的原本應該和市民“商量著來”的事情,為什麼被如此“輕率”地被決定了呢? …[詳細]
      “誤讀”的症結在于“關門決策”、“閉門實施”
  “天價路牌”風波出現後,南京市城管局的反應還算迅速,對此作出了緊急説明。不過“誤讀”二字,倣佛委屈滿腹而又無處訴衷腸。難道真的是公眾理解上存在偏差,而又心底偏狹,處處與管理者為難?與其事後抱怨公眾誤讀了自己,不如切實完善工作程式,提前讀懂市民的心。要想不被誤讀,首先要懂得“讀”是一種雙向行為,而非“剃頭挑子一頭熱”。作為公權部門,應該謙恭地運用好手中的權力,用心地讀懂老百姓的呼聲與渴求。如果總是希望別人主動來讀懂自己,恐怕各種誤讀會不絕于耳。 …[詳細]
  無論是免費房頂的改造,還是城市路牌的更換,都是民生工程,應該是好事。市民作為城市的主人,應該在這些建設中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對其合理性與可行性提出意見與建議,而這樣的環節應該體現在動議與決策之前,以利于形成實施前千個聲音、實施後一個聲音的局面。毫無疑問,産生“誤讀”的症結在于“關門決策”、“閉門實施”。這表明,在資訊充分發達、市民參與政務事務途徑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市民的權利意識不容忽視,這一權利需要的是制度與機制作為保障。面對市民的質疑,釋疑的不能僅僅只是“誤讀”的內容本身,更在于政府及部門“開門搞建設”的勇氣與魄力,善于和市民交流溝通,善于集聚民智民力。 …[詳細]
      地方政府緣何頻陷“花錢大手大腳”的指責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一些地方為何屢屢陷入花錢大手大腳的“誤讀”?公眾之所以對一些地方政府花錢形成習慣性質疑,除了某些客觀原因之外,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呢?錢沒少花,可謂原因之一。公眾期待公共財政應投入到更薄弱、更迫切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謂原因之二。一些地方財政預算、支出的管理不盡嚴格,可謂原因之三。某些決策過程簡單粗略,未及時公開資訊、未充分聽取民意,可謂原因之四。 …[詳細]
  地方政府管理一座城市、一級行政區域,怎麼花錢、花在哪兒、花多少,應該有一個周到的規劃,考慮投入和産出的性價比,並且依法依規去做,不能以一種近乎“生米煮成熟飯”的方式去決策,迫使百姓接受一個結果,而應該盡可能地把工夫下在決策之前,該公開的資訊要公開,該論證的問題要論證,該聽取民意的要聽取民意。事實上,政府部門每一個重大決策都應主動做好決策之前的工作,而不是被誤讀之後一次次被動澄清、解釋。 …[詳細]
      公共事務決策要多聽取民聲 避免“事後説明”
  類似的“事後説明”在許多地方很常見。民眾作為城市的主人和管理服務的對象,對政策制定應該享有重要的發言權,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部門往往不尊重甚至忽視、削弱這樣的發言權。因為事前徵求民意、聽取民意不夠,所以公眾對一些城市管理決策不知情,更談不上什麼理解與支援。也因為事前被忽略的聲音沒有被及時“打撈”,被壓制的意見表達不暢,一旦決策執行過程出現問題,公眾的質疑與批評便噴涌而出。在此背景下的“事後説明”,往往難以彌補前期疏漏造成的不利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事後説明”實際上是決策民主化、科學化不夠的後遺症。 …[詳細]
  事實上,科學決策需要正確地把握正反兩方面的意見,需要各種觀點、意見充分的交流、碰撞和較長時間的磨合,讓不同意見尤其是普通民眾的反對意見,能夠在決策過程中得到充分考慮。公共事務決策要想少些“事後説明”,就必須進一步強化決策的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強化公眾的利益表達、偏好表達,使公共決策真正成為公眾參與決策的過程,成為最大程度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這樣,公眾作為決策的參與者,不僅對決策過程了如指掌,而且還會一同承擔決策面臨的風險與責任。 …[詳細]
投票與調查
擴展閱讀
· 南京“天價路牌”事件調查
· “天價路牌”曬出什麼良心?
“天價路牌”為何能繞過民意
“天價路牌”是短視的決策
話中音
  ‘天價路牌’實是一大敗筆,不但不能提升城市形象,反而降低了行政機構的公信力。
——《羊城晚報》·喬杉
  公眾之所以‘誤讀’,很大程度上是有關部門資訊公開得不夠,接受監督不主動。
——《工人日報》·林琳
  不少職能部門在類似更換路牌這些‘小事’上,往往並沒有和市民‘商量著來’的習慣。
——《西安晚報》·李記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陣痛期”,同一個公共政策,領導、專家和民意有時會因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訴求出現分歧,這使得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更加復雜與棘手。在這樣的國情條件下,如何在眾多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形成公共政策,已日益成為地方政府創新社會管理中不可回避的挑戰。事實上,科學決策需要正確地把握正反兩方面的意見、需要各種觀點意見充分的交流、碰撞和較長時間的磨合。而現實中讓不同意見的人,尤其是普通民眾的反對意見在決策過程中被充分考慮恰恰是最缺乏的。因此,公共事務決策充分尊重和吸取各種意見尤其是公眾意見,就顯得愈發重要。
網友互動 點擊進入論壇討論  歡迎網友提供熱點話題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往期話題
“天價路牌”怎能繞過民意?
成品油為何降價慢吞吞
故宮的聲譽該如何修復?
破格錄取為何屢遭質疑?
18萬畝閒置土地何時“長”出房子
槍聲驚醒歐洲 極右勢力會否卷土重來
透視味千"骨湯門":洋品牌還能信嗎
“水滸反腐”,靠不靠譜?
錢塘江大橋讓誰汗顏?
朱民上任,中國能期待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