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創新

  • 時間:
    10月21日19:00
  • 地點:
    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
  • 內容:
    10月21日19:00,十九大新聞中心將舉辦集體採訪活動,主題為“農業科技創新”。

新華網

10月21日19: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集體採訪活動,主題為“農業科技創新”。新華網進行圖文直播,敬請關注。[ 2017-10-21 18:46 ]


劉晉

各位記者朋友晚上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晚上的集體採訪活動,這是新聞中心組織的第五場集體採訪,本場的主題是農業科技創新,我們請來了五位農業領域裏的優秀黨代表,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2017-10-21 19:16 ]


劉晉

第一位是唐華俊同志,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位是何中虎同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第三位是魏靈玲同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農業部休閒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第四位是沈玉君同志,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最後一位是淩繼河同志,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首先請各位代表依次作一個介紹,首先請唐代表。[ 2017-10-21 19:16 ]


唐華俊

媒體的各位朋友,晚上好,今天是周末,大家都很辛苦。今晚的主題是農業科技,大家都很關注,與我們吃飯有關係,從我們每天餐桌上的變化,就是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的變化,就能夠看到農業科技的變化和進步,不斷地豐盛、豐富。[ 2017-10-21 19:17 ]


唐華俊

這幾天各位代表都在熱烈討論十九大報告,我們幾位農業科技代表對黨的十九大報告裏邊有關農業農村發展,科技方面的安排和部署感到非常的振奮和高興、激動。在十九大報告裏專門強調,要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加快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因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核心關鍵還要靠科技,靠科技創新,靠科技進步。[ 2017-10-21 19:18 ]


唐華俊

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説它有發展、有進步,有三個指標可以比較好的來説明。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去年已經超過了56%,與“十二五”初期比,與“十三五”將來的奮鬥目標相比都有很好的發展,更不用説改革開放的時候百分之十幾,能夠發展到超過56%,應該説這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2017-10-21 19:19 ]


唐華俊

第二,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65%,與“十二五”末比也是了不起的一個貢獻,基本上每年兩個百分點的增加。現在小麥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像水稻、玉米的收獲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這是了不起的一個進展,解決將來誰種地,沒有機械裝備的發展和進步也是不行的。[ 2017-10-21 19:21 ]


唐華俊

第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2016年穩定在96%,應該説也是了不起的,現在大田的、園藝的都實現了良種化。這三個指標比較好的説明瞭十八大以來科技的一些進步和進展,具體歸納起來,大概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包括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上,比如説水稻、黃瓜、桑蠶,這些基因組學作物現狀的形成機理機制,這方面有很好的進展。比如黃瓜,大家吃黃瓜都會發現黃瓜根部不願意吃,有點苦,到底是什麼東西控制著這種苦味,如果在機理機制上搞清楚了,我們在育種上就會有更好的方向。[ 2017-10-21 19:22 ]


唐華俊

我們在一些重大品種和技術方面,也有很好的進展。比如超級稻,水稻過去尤其是像南方的秈稻,很多人不願意吃,但是現在的超級稻在品質上有很大的改善,在品質上有提高。同時在其他方面,比如説一些設施技術,智能植物工廠,在改變農業生産方式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馬鈴薯的主食化,可能很多同志們看到“砥礪奮進的五年”的展覽裏,3D列印的馬鈴薯産品,比如饅頭、麵包、麵條等很多産品都有很大的發展。
另外,在條件平臺建設方面也有很好的發展。我們國家的農作物基因資源重大科學工程、農業生物安全重大科學工程先後建成投入使用。農業部以重點實驗室體係建設為抓手,加大投入,現在已經建成了42個綜合實驗室,下面又建了近300個專業或者區域實驗室,同時還建了近270個實驗臺站,就形成了一個體係,就是説綜合實驗室有專業或區域實驗室,還有科學觀測試驗站。[ 2017-10-21 19:28 ]


唐華俊

在這個基礎上,部裏遴選了400多個農業科學野外觀測臺站,建成了一大批的數據中心,這個對科研條件建設很重要,我們覺得這在過去五年裏有一個很大的進展和發展。這是過去五年來,自主創新方面的提升和發展。[ 2017-10-21 19:29 ]


唐華俊

第二,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快。比如我們的推廣轉化體係,過去所謂的“線斷、網破、人散”,在過去五年有很大的改善,我們的隊伍建設方面,業務用房建設方面,條件裝備方面有很大的進展,這是在體係建設方面。在成果推廣轉化方面,我們的重點是圍繞農業生産中的關鍵問題,圍繞著需求進行推廣,比如小麥的“一噴三防”,有重點的來開展工作。推廣轉化的模式機制也有創新,比如“專家+農技推廣人員+示范戶”,這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7-10-21 19:35 ]


唐華俊

第三,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進一步深化。大家知道,我們農業科技涉及到國內的科研機構包括省裏科研機構,涉農的還有大學、企業,應該説在體制上要一下做一個大的改革,是比較難的,但是農業部在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係建設方面作出了創造性的探索。農業部以小麥、水稻、生豬等50個主要農産品為單元,以産業為主線,組建了産業技術體係,每個體係有首席科學家,首席科學家下面還有若幹個崗位科學家,還有若幹個綜合試驗站,形成了一個體係,把全國的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都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圍繞一個産品的科技問題發揮作用,應該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2017-10-21 19:36 ]


唐華俊

另外,2014年,農業部開始組建了一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這個是圍繞産業、行業重大問題,像農業廢棄物的處理等,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我們把方方面面的專家、方方面面的單位組織起來,共同圍繞著一個大的産業問題或者科學命題來解決,這幾年來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017-10-21 19:40 ]


唐華俊

相關的政策改革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昨天晚上王志剛書記跟大家介紹的改革,包括成果轉化、應用,種業的智慧財産權與改革,現在科學家也可以兼職、也可以持股,這樣的智慧財産權權益改革,讓科學家也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創新。借這個機會,我把過去五年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推廣轉化、體制機制方面給大家作一個比較全面的介紹,讓大家有一個概貌。謝謝。[ 2017-10-21 19:40 ]


何中虎

大家好,我是從事小麥育種工作的,這個工作的特點就是周期長,選育一個品種一般10-12年,從雜交組合到審定,審定到推廣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周期非常長。小麥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它同時還是健康和環保作物,之所以説它健康,就是你吃了以後不會發胖,這是國際上有很多文獻支撐的,如果有條件的話,建議大家吃全麥粉,會對身體更好。[ 2017-10-21 19:42 ]


何中虎

之所以説它環保,是因為冬小麥可以解決冬天和春天的農田裸露,大家想想,如果沒有冬小麥的話,我們冬天的沙塵暴等等,那將是很嚴重的。中國的小麥2016年的面積是3.6億畝,單産3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準高60%,總産1.28億噸,佔全世界的17%,當然也是居全球首位。應該説過去五年小麥的持續增産對保障糧食産量登上新臺階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過去五年,全國小麥育種概括起來取得了三個方面的進展。[ 2017-10-21 19:42 ]


何中虎

第一,小麥在內的前沿技術研究,比如基因組學、基因編輯等,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應該説跟國際上最先進的基本上是並行的,有些領域可能還處于領先水準。第二,育種家培育了100多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優質綠色的新品種,其中有6個新品種年推廣面積超過了1000萬畝。[ 2017-10-21 19:44 ]


何中虎

第三,大家關心的華北北部缺水的問題,通過大家的努力,華北北部小麥的灌溉,全生育期的灌溉由過去的4-5次,現在減到2-3次,所以一般來説,冬天一水,春天一水,如果夏收前太幹旱了,再補充第二次水。所以,使用的水顯著減少,我可以自豪地説,中國的小麥育種在國際上是享有很高聲譽的。我們小麥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信心、有能力為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綠色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謝謝大家![ 2017-10-21 19:44 ]


魏靈玲

大家好,我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設施農業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方面的一些情況。我是做設施農業的研究,設施農業是什麼呢,大家能夠看到的就是有很多的溫室大棚,植物工廠,用它種菜、種花、種蘑菇,我本身是做園藝的,當然設施農業的,也有養豬、養雞的方面,它能夠突破環境和資源的限制,是高效生産的手段,設施農業在我們國家發展了很多年,也為我們國家菜籃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017-10-21 19:51 ]


魏靈玲

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設施農業的面積增長的非常快,現在我們國家的設施農業面積已經達到了410萬公頃,産值也有9800億元,創造了4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在種大棚方面,農民增收效果也是很顯著的,農民基本上平均增收能夠近2000元左右,設施農業為我們國家農業現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017-10-21 19:51 ]


魏靈玲

我是一名研究設施園藝的科研人員,但同時我也在做成果轉化的工作。在科研方面,我們一方面注重自主的創新和原創的技術突破,我們在智能化的設施裝備、植物工廠、植物LED人工光技術、農業的物聯網技術、營養液栽培,還有設施農業用的節能或者新能源的高效利用等等方面,我們做了很多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搭建國際化、開放的科研平臺,和國際上更多科學家一起來搭建這種整合、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技術體係,推動我們國家設施農業基礎性研究的發展。[ 2017-10-21 19:53 ]


魏靈玲

另一方面,我們做科技成果的轉化,這個我大概做了15年,從研究生畢業開始,現在比較流行的叫創新創業。在成果轉化領域,我們嘗試著把科學院的科研成果連接應用單位和農民走通“最後一公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嘗試從園藝的角度,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産業鏈的技術體係的搭建,現在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益。我們能夠通過市場的推廣獲得效益,能夠讓農民看到科技成果給他帶來收入的增加,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找成果轉化的推動。[ 2017-10-21 19:53 ]


魏靈玲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企業為主導,市場為導向,把産學研進行深入的融合。我做了15年,基本上一邊做研究、一邊做轉化,我就感覺到在這個時候,科研人員的春天就又來了,一邊做研究的工作,一邊做轉化,會有更多的舞臺讓我們發揮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在想,在未來的時間,因為我們還都比較年輕,能夠緊緊依靠中國農業科學院這種國家隊科研平臺,不斷地加強研發、創新,搭建我們國家自主設施農業方面的技術支撐體係,同時我們做好成果轉化的工作,讓我們的客戶從市場上掙到更多的錢,讓這些資金反過來推動我們的研究,取得産業的主導權。基本上就是這樣,謝謝大家。[ 2017-10-21 19:54 ]


沈玉君

各位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我叫沈玉君,我主要從事的是農村能源與環保相關的科研工作,具體來講,我主要是從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關的工作。雖然我們的工作和畜禽糞便和秸稈這些又臟又臭的東西打交道,但是我們科研的目標是非常美好的,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農業更綠,讓農村更美,讓農民更富。[ 2017-10-21 19:58 ]


沈玉君

這幾天我也在深入學習十九大報告,報告中也提到了要推進綠色發展,特別是提到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等等。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特別是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到了農業的綠色發展,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2017-10-21 19:58 ]


沈玉君

農業部門貫徹黨中央的部署,從2015年就打響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年又啟動實施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據我了解,前幾天剛剛公布了我們國家第一批40個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的名單,來作為農業示范發展的先行區,可以説政策措施力度非常大。農業綠色發展要靠政策的引導,當然也要靠科技支撐,所以我們作為農業科技人員也是深感責任重大。[ 2017-10-21 19:58 ]


沈玉君

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在耕地品質提升、化肥農藥減施增效,還有包括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境修復等等這些領域已經研究推廣了一批先進的技術模式。就拿我所從事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這個方面來説,我們研究提出了適合我們國家不同區域特點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模式以及一批單項的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目前我們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種養迴圈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到2016年底,我們國家畜禽分污的資源化利率達到了60%以上,秸稈的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0%以上,可以説有力的推動了農業綠色發展。[ 2017-10-21 19:59 ]


沈玉君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這個《意見》非常明確的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還有具體的措施,我也相信在十九大報告的指引下,在這個《意見》的推動下,未來幾年我們國家在這個領域一定會突破一批關鍵的技術成果,研發推廣一批試用成熟的綠色生産技術,來推動農業的綠色發展,讓我們的農業更綠、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謝謝。[ 2017-10-21 20:00 ]


劉晉

最後請淩繼河同志介紹有關情況。[ 2017-10-21 20:00 ]


淩繼河

大家晚上好,我叫淩繼河,很高興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我的身份很簡單,我是億萬農民當中的一名,我榮幸既是農民,又是黨代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視察時,因為我們規模化經營和帶領農民致富,習近平總書記表揚我,我很高興、很激動。[ 2017-10-21 20:00 ]


淩繼河

我公司現在流轉土地20070畝,托管土地35700畝,年加工稻谷40000多噸,帶領農民6700戶致富。實際上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很簡單,就是六個字:“良種、良法、良田”。良種我們主要是引進一些優質品種,適合我們當地的氣候、土質,我們實驗成功就大力推廣,我們現在推廣達到了90%以上,像以前普通大米賣到2塊錢一斤,大家還挑三揀四,現在我們品質比較好的大米最多賣到18塊錢一斤,市場還供不應求,所以説比較好的品種對産業發展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2017-10-21 20:01 ]


淩繼河

良法,我們全程機械化,現在機械化我們達到了90%以上,以前是人工插秧一天一畝,現在高速插秧機一天插五六十畝,是人工的60倍,人工插秧的産量還沒有機器高,因為機插的分蘗多、返青快,産量更高。比如我們現在用測土配方施肥,減少了成本,增加了收入。還有統防統治,我們推廣飛防一天可以打五六百畝,原來人工一天就打20畝,甚至用藥量更大,現在應用的少,省了成本,又省了人工。這是良法。現在我們公司主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像今年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拿兩百個億,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全省高標準農田基本建完。我就説三點,謝謝大家。[ 2017-10-21 20:02 ]


劉晉

謝謝五位代表介紹,相信他們的介紹,使大家會對農業創新的情況有更多的認知。接下來進入答問環節,請大家圍繞農業創新這個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報一下你們所代表的新聞機構。現在開始提問。[ 2017-10-21 20:02 ]


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我注意到農業部啟動實施了一係列舉措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不管是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還是化肥減施,有機肥替代化肥,可以説有機肥的作用都很重要。但是有些地方反映,有機肥的使用費時費工,可能在推廣方面會面臨一些問題,請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2017-10-21 20:03 ]


唐華俊

綠色發展也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變革,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關鍵,所以我想請沈玉君同志來回答這個問題。[ 2017-10-21 20:03 ]


沈玉君

謝謝這位媒體朋友,我是從事這個專業的,我也很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從農耕文明以來,我們國家就有施用有機肥、農家肥的傳統,但是和化肥相比,有機肥確實存在著使用量大,使用不方便的一些問題,所以農民更習慣于用省時、省工、省力的化肥。另一方面,隨著我們國家這些年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專業化分工,導致了種養分離,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有機肥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種養迴圈渠道的通暢。[ 2017-10-21 20:04 ]


沈玉君

第二,我們國家部分地區的耕地有機質在不斷下降,有機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它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國家每年畜禽糞污大約有38億噸。到目前為止還有40%沒有有效利用,畜禽糞污既産生了環境污染,同時也是資源浪費,如果將這些畜禽糞污轉化成能用的有機肥還到農田中,既解決耕地有機質提升的問題,又解決了糞污的污染問題。[ 2017-10-21 20:05 ]


沈玉君

第三,如何推動有機肥的適用。這些年,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也採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帶動有機肥的利用。一是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在全國選100個果菜茶生産縣和畜牧生産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二是發改委和農業部聯合啟動的整線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項目,也是提到2020年要支援200個以上的畜牧大縣,支援他們開展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當然還有包括一些耕地品質提升項目等等,一係列的措施,我想農業部門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有機肥的利用。[ 2017-10-21 20:05 ]


沈玉君

在綠色發展新的形勢下,我們國家科研人員也積極的開展研究工作,我們目前也研究出來適合我們國家不同區域特點的一些種養結合的技術模式,還包括研發了一些高效的有機肥産品以及技術裝備,還包括我們在畜禽糞便堆肥無害化和有機肥工程技術標準方面也開展了一些研究的制定工作,這些標準也陸續出臺了,我想這些也都是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在推動有機肥的利用。[ 2017-10-21 20:05 ]


沈玉君

我相信十九大之後,農業綠色發展的力度還會繼續加大,我們有機肥的利用將會更好的推動。謝謝。[ 2017-10-21 20:05 ]


香港商報記者

品種創新離不開國際合作和種質資源交換利用,從國外引進的種質資源曾對我國作物育種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介紹一下國際合作在目前和未來中國小麥育種中的作用呢?謝謝。[ 2017-10-21 20:11 ]


唐華俊

謝謝你的問題。種質資源尤其是國際合作非常重要,如果説我們今天,尤其是菜籃子吃的那麼豐盛、那麼豐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際合作的結果,就是在糧棉油糖肉蛋奶菜茶等各個方面都有合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下面請何博士以小麥為例,談談跟國外到底怎麼開展合作的,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情況。[ 2017-10-21 20:11 ]


何中虎

謝謝唐院長,謝謝記者的問題。其實中國並不是小麥的發源地,小麥的起源地是在中東,通過可能2-3種途徑,現在還不能完全證實,傳到我們國家。就國際上來説,包括種質資源交換在內的國際合作,應該説是全球作物遺傳改良的重要因素。據估計,國際上有這麼一個數字,大概“遺傳異種病染”的30%-40%是因為全球性的種質資源交換,在我們國家也是這樣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就大批引進了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的品種。七十年代引進東歐的品種,如前蘇聯的。[ 2017-10-21 20:12 ]


何中虎

八十年代以後,引進國際小麥改良中心、墨西哥的品種,在我們國家的不同時期解決産量、矮桿、抗病、品質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相應的中國的一些小麥品種,比如抗赤霉病的品種,也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策略是通過協議,並且遵照遵守國際種子交換協議,就是MTE,進行不同國家的種子交流交換。[ 2017-10-21 20:13 ]


何中虎

第二,大家都知道,不論是我們國家還是其他國家,都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一些問題,比如旱害、澇害等,同時病蟲害比以前明顯增多,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自主創新,但僅僅自主創新是不夠的,更需要跟國際同行攜起手來,大家一起努力做到共同投資、共同獲利。我們國家在推動不論是小麥還是其他的作物,在國際合作上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2017-10-21 20:13 ]


何中虎

但現在的形勢跟過去不一樣了,在九十年代初,我們主要是靠國際上來資助我們的科學家去學習,現在我們國家發展了,國際上也希望中國在國際農業界發揮更好的作用,所以現在的合作方式和原來不一樣了,過去是以學習引進為主,現在在學習引進的同時進行合作研究,比如説我這個實驗室分別跟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國際小麥改良中心等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2017-10-21 20:14 ]


何中虎

這個聯合實驗室是什麼模式,就是我們國家的政府,科技部、農業部或者自然科學基金、外專局支援我們的工作,外方相關的政府和單位支援他們的工作,但是雙方在一起共同收集實驗方法、共同交換材料、共同培養研究生,我們也派出很多人學習,通過這個來共同提高我們的水準,共同提高我們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 2017-10-21 20:14 ]


唐華俊

我再補充一點,因為種質資源大家都很關注,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種質資源是戰略性的資源。目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我們建有國家農作物資源庫,儲藏有40多萬份種質資源,其中15%左右是國外來的,85%左右是我們自己的,而美國種質資源庫超過50萬份,大部分是國外來的,小部分是美國自己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將來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互惠互利,為解決全球尤其是糧食安全問題、生態安全問題做出貢獻。我補充這一點,謝謝。[ 2017-10-21 20:15 ]


經濟日報記者

我關心的是農民種糧效益的問題,目前很多農民感覺種糧效益差,一些農民不願意繼續種糧,我的問題是是否要繼續堅持種糧,如果堅持,應該怎麼解決效益問題和“誰來種”的問題?謝謝。[ 2017-10-21 20:21 ]


唐華俊

謝謝你的問題,農民收入問題一直是中央政府非常關注的,因為它涉及到農民的生計問題,今天正好現場有一位農民代表在這兒,請淩代表跟大家説一下。[ 2017-10-21 20:21 ]


淩繼河

大家好,因為我是一線的農民,我今天想跟大家説的是,我們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大,政策越來越好。第二,就像總書記説的要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剛剛説的好的品種,就是改革供給的問題。以前我們的大米賣到兩塊錢,現在的大米可以賣到十八塊錢一斤,就是因為有好品種,以前想吃好米要外國進口,現在我們中國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營養,我認為這樣就增加收入了。[ 2017-10-21 20:22 ]


淩繼河

另外關于機械化,機械化就是減少了人工,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本,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有我們現在種田的大部分是60後、70後,因為年齡比較大了,我們大量的需要年輕的80後、90後,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就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在我們合作社,去年這些年輕人平均達到拿到14.7萬的年收入,現在還求著我種田,以前不願意種田,但在我們合作社種田是排著隊在等,我們有租金、現金、獎金,還有股金,我們最高的一個狀元拿獎金拿到30多萬,在我們合作社六年拿了182萬,所以説不擔心沒有人種田,讓年輕人去做這件事。謝謝大家。[ 2017-10-21 20:22 ]


唐華俊

我再補充一下,農民收入有一個很重要的是適度規模經營,一家幾分田,不到一畝地,確實很難。但是像淩代表這樣的規模,他已經差不多有2萬多畝地了,所以他有多種形式。所以從全國來看,既有種糧大戶自己流轉來的地,另外也有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根據農業部的數,今年大概適度規模經營的比例已經佔到了差不多40%,從這個意義上講,規模起來了以後,從某種程度來説可以讓農民有利益,種田可以賺錢。淩代表比我們當教授的收入還高。[ 2017-10-21 20:23 ]


中國日報記者

長期以來,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一直是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個難題,請問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這個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突破,在十九大報告中,有沒有作出相關的部署和指引?謝謝。[ 2017-10-21 20:27 ]


唐華俊

謝謝你的問題,成果轉化確實從某種程度上是制約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再好的成果如果説不能轉化為生産力,不能與經濟結合,不能用,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現在的成果轉化率還比較低,這樣使大部分的成果擱置起來了,研究完了就放在那兒了。今天魏靈玲代表剛才講她既是科學家,同時也是公司的法人,並且公司做的很好,成果轉化也做的很好,是真正實現“名利雙收”的代表,所以我們有請魏靈玲代表現身説法,給大家講一講她是怎麼幹的。[ 2017-10-21 20:28 ]


魏靈玲

謝謝你的問題,我特別高興有機會在這裏分享15年來一邊做企業、一邊做研究的想法和心得。剛才唐院長説的是一邊做科學家一邊做企業,確實我在這兩個身份中每天都要互相切換,但我到現在來講感覺都很好。[ 2017-10-21 20:28 ]


魏靈玲

怎麼打通實驗室的科學成果到應用單位到農民的“最後一公里”實際是科技成果轉化中最關鍵的問題。因為在實驗室做研究的時候並不了解市場,這次十九大報告中就寫到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來做産學研的深度融合。我們一直想做以市場為導向,知道市場需求再來實驗室進行科學應用的研究,把科研成果應用到市場需要的不同應用場景中,這樣才能實現新模式的探索和嘗試。[ 2017-10-21 20:28 ]


魏靈玲

我們具體的做法就是以項目引領産業,以園區帶動地區,大家會發現現在我們國家都在建立很多的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示范區,這些園區基本上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是一個很復合業態的高新開發區,但是在農業領域,它整合了不同的經營主體,有政府、有企業、有農村合作社,還有農民。[ 2017-10-21 20:29 ]


魏靈玲

一個農業園區的業態也很復雜,可能有種植、養殖、加工,還要有終端的銷售。我們實際的做法就是以一個農業園區或者一個項目為案例,剛開始的時候會從規劃和設計做起,因為我們在中國農科院,我們在唐院長的領導下有非常多的優秀科學家,有好的科研平臺,這個時候我們會組織專家的團隊進行規劃和設計,給項目進行準確的定位和方向的把握。[ 2017-10-21 20:29 ]


魏靈玲

之後我們就會做工程的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打造國際開放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能有荷蘭的企業、美國的企業,也有我們自己中國的企業,大家一起來完成整個園子的建設。[ 2017-10-21 20:29 ]


魏靈玲

園區建設好之後,還沒有結束,因為如何來管理和運營這個園子,我們一般的做法還是希望通過專家技術團隊去幫助他種植,給管理者進行培訓,包括給農民進行培訓,這樣的話種出來的蔬菜和蘑菇,還通過我們終端的銷售渠道賣出去,一步一步就形成了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産業鏈模式。[ 2017-10-21 20:29 ]


魏靈玲

這樣一方面需要技術支撐體係,另一方面也需要不同的商業模式,也需要機制體制的創新,剛才説到有多元主體的經營,不同的企業政府,甚至還有農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但是我們有很好的科研平臺,也有很好的政策,我們本身的運營主體是企業,我也是企業的法人,企業就會比較靈活,我們以企業化的模式運作,最後我們還會以合資的形式或者是以資本運作的形式來完成一個園區的整體商業模式,幫助它良性的運作下去。[ 2017-10-21 20:30 ]


魏靈玲

如果一個項目有效益,投資的企業就會更有積極性,來要求你進行更多科研成果的轉化,農民看到了效益,也學到了技能,就更主動的想學習,帶動周邊的農民,這就是我説的以項目帶動産業,以園區帶動地區的模式。[ 2017-10-21 20:30 ]


魏靈玲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驅動的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更深度的加強一二三産業融合,希望在未來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昨天我也聽到科技部的王志剛書記説,希望鼓勵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給科研人員更多優惠的制度,比如説可以持股,比如説可以有更好的效益,還有可以兼職等等。[ 2017-10-21 20:30 ]


魏靈玲

我相信在十九大以後,在未來很多年,越來越多像我這樣喜歡創業的,喜歡研究的科研人員能夠走出科研一線,投入到市場中,從市場獲得需求,反過來反哺我們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夠形成實驗室的轉化和市場需求的良性互動。謝謝您的問題。[ 2017-10-21 20:30 ]


記者

我想問一下,今年中央1號文件裏提出,要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想請問一下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科技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2017-10-21 20:34 ]


唐華俊

謝謝你的問題,確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農業部的1號文件都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我理解主要是解決三個問題:第一,要適應市場的需求,要改善供求關係,就是説你沒有市場,再好的東西生産出來也賣不出去,這是很關鍵的,所以供求關係很重要。第二,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第三,推進生産方式的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 2017-10-21 20:34 ]


唐華俊

我理解圍繞這三個方面,從科技入手,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2017-10-21 20:35 ]


唐華俊

第一,綠色投入品的開發、研究、運用。我們要從源頭上,就是好的農産品,如果有污染、有殘留這不行,所以我們從農藥、肥料、飼料投入品上下功夫,推出綠色的投入品。比如説生物農藥阿泰林,大家可能在市場上看到過,它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來防病的,可以從這個方式來防病,因此市場也很好,應用的也很好,並且走出了國門。所以投入品在推動供給側改革方面,從農藥、化肥、飼料等方面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去年農藥已經實現了零增長,化肥今年差不多也能夠實現零增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2017-10-21 20:35 ]


唐華俊

第二,推出一係列的品種,像剛才淩代表講的,高品質的水稻,現在我們的超級稻品質也好、産量也高,並且市場也好。比如高品質的棉花,就是所謂的冗長強度都超過30分,比如油菜,還有過去一大批都不太重視的小的産品,比如小米、小豆,這些現在市場效益也很好,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017-10-21 20:36 ]


唐華俊

還有大家也注意到了,我們與觀光農業相結合,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方面,比如説桃花,過去大家只注重于採食的,現在還有觀賞的,現在觀賞桃花也早熟的品種,到中熟的品種,到晚熟的品種,幾個月都可以看到桃花。還有油菜花,油菜過去都是榨油的,現在觀賞油菜市場也非常好。所以我們推動一大批特色的、市場好的,老百姓需求的,能夠提高改善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産品,應該説效果也非常好。[ 2017-10-21 20:36 ]


唐華俊

第三,技術的整合。我們要提高品質,單項技術可能很難發揮作用,因此我們把相關的做育種的、搞植保的、栽培的、加工的組成一個全産業鏈的研究團隊,組成一個綠色增長的發展模式,針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種來進行推廣,來提高品質、改善結構,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2017-10-21 20:36 ]


唐華俊

在機制上,我們也推出了一係列的措施,比如説我們剛才提到的創新聯盟,以創新聯盟的方式來解決某一個産業、某一個重大的技術問題,比如我們已經組建了50幾個創新聯盟。剛才講的畜禽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就是把全國的相關力量,大學的、企業的、政府的、科研單位的力量共同組織起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做工作。因此我覺得這幾個方面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並且取得很好的效果。謝謝。[ 2017-10-21 20:37 ]


路透社記者

我想問何老師一個問題。我們了解到中國從海外進口大量強筋小麥,以滿足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請問您的中心是否正在改進這些強筋品種適應中國本土化種植,在中國種植更多的強筋小麥有什麼困難呢?[ 2017-10-21 20:38 ]


何中虎

謝謝您的問題,使我有機會為我所從事的工作再做點宣傳。首先大家都是普通的消費者,小麥的品質在所有作物裏是最復雜,做麵包的、做餅幹的、做麵條的、做饅頭的對品質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大致的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強筋的,是可以適合做麵包的,還有一類叫弱筋,適合做餅幹糕點的。[ 2017-10-21 20:38 ]


何中虎

我們國家過去主要是解決人口的吃飯問題,所以對品質重視的不夠多,西方國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開展品質研究,而中國是在1985年前後才開始的,並且那時候的儀器設備各個方面的研究經費都很有限,真正中國的小麥品質研究應該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的,也曾經育成了一批強筋品種,也得到了大量的推廣。但是前幾年尤其是在2006、2007年,由于國際上的糧食危機影響了中國優質麥的推廣。[ 2017-10-21 20:38 ]


何中虎

剛才另外一個記者提到産業結構調整,對小麥來説,産業結構調整就是要種植優質的強筋麥,或者優質的弱筋麥,強筋麥除了做優質麵包之外,和普通的麥子搭配還可以做很好的麵條、很好的水餃或者是很好的饅頭。[ 2017-10-21 20:38 ]


何中虎

我們最近育成了兩個品種,一個叫中麥29,另一個叫中麥578,已經跟隆平高科簽署了合作協議,前不久我們把這個樣品送到了天津的大成公司,他對品質要求很高,對我們品種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評價麵包是按麵包的高度來評的,他説16釐米以上的高度就是很好的了,他做了兩次,我們那個品種的麵包高度在17.5釐米以上,所以我們很感興趣。也歡迎你以後多報道優質麥方面的事情,我覺得中國的優質小麥非常有希望。謝謝。[ 2017-10-21 20:39 ]


劉晉

我們再提最後一個問題。[ 2017-10-21 20:46 ]


新華社記者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水準顯著提升,但我們同時也知道,我國農業科技水準與國際先進水準還有一些差距。我想請問,差距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準,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謝謝。[ 2017-10-21 20:47 ]


唐華俊

謝謝你的問題,這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因為中國的農業科技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剛才,我們説從我們的糧棉油糖油蛋奶菜花茶,我們吃的能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17-10-21 20:49 ]


唐華俊

但是我們與國際上的差距也很明顯,根據科技部組織的一個咨詢報告叫“競爭力報告”,目前我們把它劃分為領跑、並行,還有跟跑,我們中國的整個農業科技領域,在國際上處于領先的只佔到19%。在哪些領域呢?包括很多文獻的分析,在大宗農作物的育種,無論是雜交稻還是講到的其他的作物,還處在很不錯的位置。[ 2017-10-21 20:50 ]


唐華俊

另外,動物疫病包括我們的疫苗,禽流感、口蹄疫,這個方面也是做的非常好的。絕大部分我們處在跟跑的階段,64%是在處在跟跑或者跟蹤的階段,這也是我們的短板,在哪些領域我們差距最大呢?[ 2017-10-21 20:50 ]


唐華俊

第一個是大動物育種,我們核心的一些種畜都是靠引進,奶牛基本上把世界上買遍了,還有豬很多都是在國外進口的,確實這裏與大動物育種周期比較長有關係。再比如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育成的一個大頭牦牛,花了大概31年。高山美麗奴羊花了大概19年,應該説這方面差距還比較大,目前我們已經有一些部署,但還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時間。[ 2017-10-21 20:50 ]


唐華俊

第二個差距比較大的就是大型的農機具裝備,比如東北、新疆這些主要的農業省份的大型機械都是進口的。當然還有很多領域,包括人工智慧的、綠色制造的,比如農産品的精深加工的等等。[ 2017-10-21 20:50 ]


唐華俊

這次十九大報告裏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創新驅動發展專門做了部署,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領域,我感覺差距既是潛力,也是動力,我們將根據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將來重點在基礎和原始創新部分進一步加強,比如剛才講到的大豆育種。[ 2017-10-21 20:51 ]


唐華俊

在技術方面也要加強研發,比如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比如剛才講的設施園藝做的也不錯,農産品精深加工的技術,另外區域性的技術整合方面也需要加強。因為現在單項的技術可能難以解決綜合性、區域性發展問題,因此我們將按照新的要求和部署來全力補短板,尤其是在短板的這些領域集中力量、加強突破、加強研究,力爭為我們國家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謝謝。[ 2017-10-21 20:51 ]


劉晉

由于時間關係,今天晚上的集體採訪活動到此結束,謝謝5位黨代表,謝謝各位媒體朋友。再見。[ 2017-10-21 20:52 ]


新華網

本次直播到此結束,謝謝關注。[ 2017-10-21 20:52 ]



0100200215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