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面

  • 時間:
    10月20日15:00
  • 地點:
    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
  • 內容:
    10月20日15: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集體採訪活動,主題為“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面”。

新華網

10月20日15: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集體採訪活動,主題為“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面”。新華網將全程直播,敬請收看。[ 2017-10-20 14:57 ]


主持人馬曉光

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連日來,大家緊張地採訪十九大,辛苦了。今天下午我們在新聞中心安排了第三次集體採訪活動,歡迎大家的光臨。為了使大家進一步多角度了解我們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今天,我們特意邀請到來自文化界、藝術界和傳媒界的5位優秀黨代表參加訪談。一會兒,他們將結合各自工作領域,談談他們在傳統文化的傳承、現代文化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與傳播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他們的感受和心得。[ 2017-10-20 15:03 ]


主持人馬曉光

這5位黨代表是: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同志;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同志;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同志;中央電視臺駐北京記者站站長王小節同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西亞非地區廣播中心主任夏勇敏同志。下面我們請5位代表向大家作自我介紹。[ 2017-10-20 15:04 ]


劉玉珠

各位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叫劉玉珠,是一名文物工作者,服務于國家文物局。我覺得作為一個職業來講,文物工作這個職業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職業。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只有文物工作者為了今天而對話昨天,同時又為了明天而珍藏今天。簡單地説,就是讓人類記住過去、現在和未來,因為文物工作者正是這樣的人。謝謝大家。[ 2017-10-20 15:06 ]


宋寶珍

我是來自文化部下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的宋寶珍。我的工作是讀書、看戲、寫作,我主要是做戲劇理論、歷史和劇場美學研究,我的朋友們都非常羨慕我擁有這樣一份工作,因為我們每個人可以經歷一種人生,但是我在戲劇舞臺上能看到千百萬種不同人生的表現形態。所以我很熱愛我的工作,我也很願意為中國的戲劇事業發展貢獻我的綿薄之力。[ 2017-10-20 15:08 ]


孟廣祿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謝全世界各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支援,今天的日子是我一生難忘的日子。謝謝大家。[ 2017-10-20 15:09 ]


王小節

我叫王小節,1999年我從人大新聞係畢業進入中央電視臺,從記者、主持人、到制片人再到記者站站長,一直在新聞一線,一直是採訪別人的人。今天坐在這裏,讓這麼多優秀的同行們來採訪我很不適應,但同時倍感榮幸。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記者朋友會跟我一樣,都深深熱愛著我們這個職業,因為它能讓我們總能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新聞的第一現場,親眼看到歡笑、淚水和奇跡,親手觸動這個時代跳動的脈搏。像我個人,我既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報道過,也在朝鮮的金日成廣場上報道過,見證過青藏鐵路通車的歷史性時刻。如果不是作為一名國家媒體的記者,平凡如我,很難有這樣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和非比尋常的人生感悟。所以總書記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記者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麼呢?那就是要通過我們的報道去服務于黨和國家,推動社會進步。所以在這樣的初心和使命下,使我永遠都是激情滿懷。我時刻提醒自己,我不僅是一名記者,同時更是一名共産黨員。如果要想讓我們的報道真正能夠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就需要把我們每個媒體人的新聞理想和黨的理想信念相統一,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每一條報道都做到黨之所願、民之所盼、記者所能。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樣,跑新聞,我們永遠在路上。謝謝大家。[ 2017-10-20 15:11 ]


夏勇敏

各位媒體同行,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夏勇敏,從事國際傳播。我是學習土耳其語出身。曾經作為常駐記者向中國的百姓介紹土耳其。同時我也是一個翻譯,我曾經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翻譯成土耳其語,同時也把土耳其的一些名著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現在我帶領的一支由100多名中國員工和30多名外籍員工組成的團隊,每天用7種語言向亞洲和非洲30多個國家的5億多人進行媒體傳播和文化交流。也就是説跨文化傳播是我職業的全部,今天很高興在今天見到各國同行,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 2017-10-20 15:13 ]


主持人

感謝5位黨代表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 2017-10-20 15:14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請問劉玉珠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請問您如何理解總書記這句話?國家文物局怎樣把保護利用和傳承落到實處?[ 2017-10-20 15:15 ]


劉玉珠

謝謝您的提問。關于這個問題,我也是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總書記在報告當中對文物工作提出來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總書記對我國的文物工作一直高度重視。5年來,習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就有40多次,蒞臨文博單位考察指導也有30多次,包括出席和見證重要文物的活動也有十多次。[ 2017-10-20 15:17 ]


劉玉珠

總書記在報告當中提出來關于加強文物的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這個問題對文物工作者首先有一個學深悟透的問題,因為文物保護和利用從理論上講也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問題。之所以是保護,因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它的文化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文物保護涉及到文物安全,它是文物工作者的底線,也就是紅線。所以保護自始至終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是全國文物戰線的一項主要任務。[ 2017-10-20 15:18 ]


劉玉珠

利用這個問題,社會的認可度和業內還是有不同認識的。因為作為文物工作者,更強調保護,但是社會層面可能強調更多的是利用。因為工作的性質不同,所處的角度不同,我覺得有這些看法也是合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在文物保護和利用當中,就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充分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我們國家的文明進步服務,這是作為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要高度關心和研究的問題。我們現在不僅是在法規上、政策上,還有相關措施上,都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017-10-20 15:20 ]


劉玉珠

關于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因為文化遺産的面比文物保護面還要大,國際通稱的文化遺産,包括了物質遺産和非物質遺産。關于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社會認可度要比文物保護利用的認可度更高一些。保護前面已經説了。文物只有在保護好的前提下才可能被利用,才可能傳承。但是傳承就不一樣了,所以文物是保護利用,對文化遺産是保護和傳承。所有的文化遺産都應該受到保護,因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我們先人在當時勞動生産過程的反映,也是供我們後人了解前人的窗口。但是要傳承,比較有價值的東西才能傳承,這裏面的價值包括要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同時文物的意義或者説科學、歷史和藝術方面的價值,還有就是經濟和社會價值,還有就是供專家科研學者研究方面的價值,只有這樣的才應該是傳承的。[ 2017-10-20 15:23 ]


劉玉珠

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會在全係統深入學習總書記的報告,特別是第七部分,就是關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不僅提到了文化遺産的問題,而且對整個文化工作,五千年文明的傳承都提出了一係列的要求。所以這次總書記的報告,還有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係列重要指示批示,我們都要學深悟透,關鍵是要學好、領會好,在我們的工作中,包括法規制度、措施上體現出行政部門對總書記要求的貫徹落實。謝謝。[ 2017-10-20 15:25 ]


光明日報記者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攀登藝術高峰成為了文藝界的共識。請問宋寶珍代表,從話劇領域來看,這幾年是否出現了您期待的作品?您喜歡的作品?另外,創作如何實現既具備思想性,又能讓大眾喜聞樂見?[ 2017-10-20 15:26 ]


宋寶珍

話劇我先來解釋一下,它是伴隨著中國近代、現代歷史文化變革所産生的一種新型舞臺藝術樣式。到目前為止,今年正好是它的110周年。話劇在長期發展當中,積累了自己的優秀傳統,也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之後,廣大戲劇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經成為一種風氣。比如説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一位年輕編導,他曾經近20次去西藏,為了創作一臺反映西藏地區人民生活的戲劇。在西藏,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點情況,他完全不會藏語,但是走到一家藏族人家,僅憑著溫暖的、友善的目光,他們就進行了心靈的交流,而且很好。[ 2017-10-20 15:27 ]


宋寶珍

現在廣大戲劇工作者深入生活成為一種風氣,很多人扎根基層。目前來講,我們不僅一些國有的話劇院團創作出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作品,比如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他們都有多部優秀作品,而且一些邊遠省區,比如雲貴川地區,以前話劇演出比較少,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資助的力度加大,這些邊遠省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戲劇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出現了可喜的進步。[ 2017-10-20 15:29 ]


宋寶珍

我覺得在歷史上,中國話劇曾經有過經典的作品,比如説曹禺先生的劇作《雷雨》《日出》《家》《北京人》等等,比如老舍先生的劇作《茶館》。《茶館》曾經在80年代在歐洲巡演,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在新時期,我們也曾經出現過一係列的優秀作品,比如説《桑樹坪紀事》等等。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之後,我們出現了一些很有內涵、很有經典潛質的優秀文藝作品,我對將來我們在中國話劇舞臺上産生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偉大的史詩性作品很有信心。我覺得我們的優秀戲劇作品應當具備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這樣三個條件。在指導思想上,我們必須堅定地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 2017-10-20 15:32 ]


宋寶珍

在體裁上,如果把時代生活比喻成一條滔滔的大江大河,那文藝工作者就是要從生活的河床裏撈起那些最有分量、最有含量、最有溫度、最有品質的生活素材。在這樣的素材基礎上加工完善整理,譜寫出很好的優秀作品,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國的核心價值觀。[ 2017-10-20 15:33 ]


宋寶珍

還有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也是一部好作品所必須具有的條件。近年來,話劇特別強調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與觀眾共同創造。好的藝術作品需要有好的觀眾,需要有好的發展環境,我們面臨著歷史上最好的話劇發展時期,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創造出從文藝“高原”向文藝“高峰”邁進的作品,我很有信心。謝謝。[ 2017-10-20 15:33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請問孟代表,我們知道,在戲劇傳承當中,現在咱們國家有音像工程,就是對傳統優秀劇目進行錄音錄影,我知道您是這方面的專家,您也參與其中。但是我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地方劇目出現傳承困難,一方面經費不足,另一方面傳承人的歲數比較大,您覺得應該如何結合像音像工程推動優秀劇目發展?還有什麼舉措推動傳統劇目的進一步發展?[ 2017-10-20 15:36 ]


孟廣祿

謝謝記者,您提得很好,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麼多年,習總書記在很多重要場合的講話都提到了大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包括這次十九大,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數十次提到文化的發展。這幾年,戲曲人走訪基層、進校園。比如説“像音像”工程,我們每年有上百出戲報上來,我們篩選,把唱得響、站得住、留得下的藝術作品錄下來。[ 2017-10-20 15:41 ]


孟廣祿

我們仔細一算有三個賬:第一,事業的賬。一個演員幹事業非常不容易,他的榮譽感,參加“像音像”有榮譽感。第二,效益的賬。我們的演出賣票,也就是一兩千人看,但是通過“像音像”,那是幾千人上萬人看,效益多大。第三,子孫的賬。把我們最好的時光留給我們後一代人,這樣來講,國家花了很大的力量,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所以我們必須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想有夢想,讓好的戲曲唱得響、站得住、留得下。[ 2017-10-20 15:44 ]


解放日報記者

這些年我們非常注重文化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升溫、穩步推進的背景下,各位認為文化能在中間發揮多大的推動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提升走出去的傳播效果和到達率以及接受度,從而真正講好中國故事?[ 2017-10-20 15:46 ]


夏勇敏

“一帶一路”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宏偉的構想,也是一個由世界各國參與的人類大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傳統習俗等等都各不相同,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國家之間有一些不了解和誤解,這個也很正常。所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的時候,習總書記就曾經提出了“五通”,這其中文化相通我想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説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這裏的心相通就是文化的相通,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鑒,這個當中可以看出文化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017-10-20 15:48 ]


夏勇敏

我想舉幾個例子,比如説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聯合舉辦的絲路中俄這樣的活動,比如説由國際臺牽頭舉辦的絲路名人中國行這樣的係列活動,我們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由不同國家的媒體組成共同的採訪組,了解不同國家的民風、民俗、社會發展、經濟狀況,了解那個國家的文化,通過媒體的報道增進各個國家民族的相互了解,這是媒體應盡的職責,也是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2017-10-20 15:50 ]


夏勇敏

問題的第二個部分,也就是剛剛您説的走出去,實際上我認為所謂的走出去就是文化交流,就是跨文化交流,不同國家之間怎麼樣進行文化的交流?這裏我還是想用一個例子來作為回答。[ 2017-10-20 15:51 ]


夏勇敏

2013年的時候,在場的很多記者朋友可能都還記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非洲國家坦桑尼亞的時候,在達累斯薩拉姆雷尼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的時候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讓坦桑尼亞百姓了解了中國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習主席説出這句話的時候會場上所有人報以會心的歡笑和熱烈的掌聲,從這個歡笑和掌聲中,我想不難看出這部電視劇確實被坦桑尼亞的觀眾、聽眾看了而且看懂了,為什麼這部電視劇能夠在非洲引起這樣的關注,能夠成為非洲百姓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呢?這裏面有幾個關鍵點。[ 2017-10-20 15:54 ]


夏勇敏

一是我們使用了母語,也就是説我們用東非地區通用的斯瓦希裏語進行了翻譯,從而掃除了受眾觀看這部電視劇可能存在的語言障礙,二是我們選擇了反映中國當下生活的這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裏有家常裏短比如婆媳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非洲的家庭中也處處存在,這樣的話題很容易在非洲觀眾中引起共鳴。還有就是我們和當地電視臺的合作,比如我們播出的平臺是當地主流的電視臺,比如在坦桑尼亞,這部電視劇通過坦桑尼亞國家電視臺播出的,它的受眾達到了600萬,之後這部電視劇在其他的東非國家受到熱捧。[ 2017-10-20 15:56 ]


夏勇敏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在埃及,《父母愛情》在緬甸等,這樣的例子可以反映出只要我們找對了方式,我們用受眾聽得懂的語言,用他們能夠聽得進的方式,用一個個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就能夠把我們的故事説好。同樣,其他國家如果要向中國介紹他們的文化,我想這也是他們可以借鑒和參考的一條路。謝謝。[ 2017-10-20 15:57 ]


土耳其環球廣播公司記者

請問夏代表,“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各國積極響應,土耳其是這一倡議的重要參與國,文化交流在兩國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您作為對土傳播的參與者,您認為文化傳播在兩國國際合作與交流中發揮了何種作用?謝謝。[ 2017-10-20 15:58 ]


夏勇敏

這個問題我想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正如剛剛我開場白時所説的,我自己長期從事和土耳其的交流。在國際傳播、跨國傳播過程中,文化既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重要平臺,同時,文化也是對外傳播的一個很好的內容。另外,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應該説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是這個國家和民族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的精神標識和精神基因。[ 2017-10-20 16:00 ]


夏勇敏

那麼如何從傳統的文化當中去挖掘我們民族優秀的特性?把這些優秀的特性講給外國受眾聽?我們從各自文化當中去挖掘它的精髓,通過講述這些精髓的故事,可以讓不同國家的受眾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價值觀,了解他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背後存在的必然原因。我想在座的還有很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我想我先回答這個部分,然後剩下的這一部分請其他幾位繼續回答。[ 2017-10-20 16:02 ]


孟廣祿

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習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我覺得其實就是一條船,大家一塊坐上去,開辟一條新的道路。我們最近也排了一出戲叫《鄭和下西洋》,就是唱響“一帶一路”,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有知己,世界才會有光明和陽光。我也希望我們的國家會吸收別的國家的文化發展成果。我們文藝人,都有責任把中國文化傳下去,一代一代地發揚光大,更好地唱響中國主旋律。[ 2017-10-20 16:07 ]


孟廣祿

這次習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文藝工作者非常振奮,我想第一個百年目標馬上就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一定會達到。謝謝大家。[ 2017-10-20 16:08 ]


劉玉珠

我個人認為“一帶一路”是偉大的倡議,它是惠及沿線各國乃至于世界的,而不是單單為了中國自身利益。這個倡議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主要要靠文化,要靠交流,各國歷史、宗教、文化、社會制度不同,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是特別重要的,而文化正好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相互的交流,對別國的文化了解才能産生尊重,産生了尊重才能産生學習和借鑒的作用。而在這方面,特別是從文物的角度、文化遺産的角度來講,這方面的作用應該是先行的。[ 2017-10-20 16:11 ]


劉玉珠

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我們和沿線多個國家開展了15個境外聯合考古項目,對5個沿線國家進行了文物修復方面的援助,而且這些援助的資金額都是上億元的,這主要就是為了保護別國文化,加強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比如説我們在柬埔寨開展了文物修復,在尼泊爾、緬甸等開展了震後文物修復援助,同時我們國家文物局每年組織上百場國際間的展覽合作與交流。通過對各國歷史的了解、文化的了解,才能産生學習和尊重,才能消除一些誤會,在這方面文物、文化遺産的作用尤為重要。[ 2017-10-20 16:16 ]


劉玉珠

包括剛剛土耳其記者提出的,我們和土耳其不僅有國家間的文物保護,包括打擊盜掘、盜竊和文物走私方面的協議,同時我們在學術研究、文物保護、展覽交流乃至考古方面都有多項合作,而這不僅是土耳其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化交流,而且使不同文明、不同國家文化相互了解、相互交流,這樣才能達到彼此尊重,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民心相通。[ 2017-10-20 16:19 ]


王小節

我覺得“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中國故事。在貧困的非洲、偏遠的小山村,孩子們上不了學,而中國人去給他們建起了學校,讓他們看到了電視。我相信如果這樣的新聞報道,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都是會接受和受感染的,因為這是全世界都可以有共鳴的。謝謝。[ 2017-10-20 16:22 ]


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

請問劉玉珠代表,您在文化部長期工作,並且曾負責文化部的文化市場工作,而且還代表中國參加了WTO的談判。我的問題是關于外資進入中國文化領域的,在今年《電影産業促進法》中,中國第一次允許外資有條件地進入中國的影視産業,另外,在近期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幹措施的通知中,其中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演出經紀兩項都屬于文化領域。請問這樣的兩個措施是否預示著文化領域對外資的準入條件將會進一步放寬?是什麼樣的信號?外資進入中國會給中國的文化産業帶來怎樣的影響?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變化?謝謝。[ 2017-10-20 16:30 ]


劉玉珠

謝謝你的提問,你的提問讓我很難準確地回答。第一,我現在是全心全意地學習研究和從事文物工作,對于你剛剛所説的這兩個文件的精神還沒有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所以回答起來不一定算是有的放矢。第二,我回答這個問題好像有點“超范圍經營”之嫌,但是既然提出來了我還是想説説我的看法。[ 2017-10-20 16:32 ]


劉玉珠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中國和國際交往合作日益深入,特別是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的交流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一方面是政府間的,或者是我們通俗所説的官方之間的交流會日益頻繁。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要靠市場,靠市場、靠産品和服務的交流,只有這樣的交流更加可持續,而且能夠更加深入。大家看到,現在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很快,文化市場的活躍程度超出我們想像。[ 2017-10-20 16:35 ]


劉玉珠

關于國際合作這方面,我覺得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文化領域的交流所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觀念、視野、市場,這方面我覺得是屬于互利的。我們通過開放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通過開放了解了中國。[ 2017-10-20 16:36 ]


劉玉珠

在文化領域,現在的開放我所説的是我所了解的文化部所管轄的這個領域,已經全面地向世界開放,沒有説哪一個領域對國內開放,另外一個領域對國際開放,都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過程。[ 2017-10-20 16:37 ]


劉玉珠

你剛剛説到的國務院的這兩個文件,實際上不僅僅是信號,也是我們整個文化建設面向世界的延續。這次習總書記在報告當中關于對文化,特別是對對于向世界開放,不管是胸懷還是氣魄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中國和世界合作的力度、廣度和深度也將是空前的,文化領域也不例外。文化領域的開放所帶來的短期上立見成效的可能並不明顯,但是它對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好,對于各國文化的交流合作、民心相通也好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且開放的結果使大家彼此更加熟悉、更加了解,誤會就會減少,合作發展的機會就會更大。謝謝。[ 2017-10-20 16:40 ]


經濟日報記者

我的問題想請問王小節代表,現在是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並存的時代,有時候自媒體的傳播速度、傳播效果比傳統媒體還要快、還要好,那麼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您作為一個媒體人,您覺得如何才能在保持主流、權威、公信力的前提下擁有更好的傳播效果,更好的點擊量?謝謝。[ 2017-10-20 16:40 ]


王小節

謝謝,終于有媒體同行願意與我交流、分享一下對于新聞報道的思考。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我們每一個記者平時都在想的。其實也就是希望我們的節目怎麼做得又好看觀眾又買賬。[ 2017-10-20 16:41 ]


王小節

我想那就是我們的節目應該既有筋骨又有溫度又要正氣。我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三點,節目就應該會有收視率和點擊量。為什麼呢?我覺得雖然説時代在變化,但是很多東西是不變的。比如説我們每個人內心對于“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説好的新聞作品永遠會受觀眾歡迎的。[ 2017-10-20 16:43 ]


王小節

這次習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讓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我想這就是我們主流媒體責無旁貸的使命。央視一貫堅持內容為王、導向為魂。我怎麼理解有筋骨?我覺得筋骨在當下就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溫度就是讓觀眾們感受到“真善美”,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我想首先就是要不斷地推進內容的創新,怎麼讓我們作品內容緊扣時代主題,回應社會關切。[ 2017-10-20 16:46 ]


王小節

比如像今年7月份以來,我們央視連續推出了7部大型專題片紀錄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巡視利劍》《大國外交》《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等。這樣的題材是不是太正了?但實際上我手中拿到的最新數據,截至10月11號這7部片子收看觀眾人數達到近10億人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2017-10-20 16:47 ]


王小節

就是因為比如説像《巡視利劍》裏面特別生動、真實地舉了很多腐敗的例子,不僅讓我們黨員幹部深受教育,也讓老百姓看到我們黨以這麼大的力度反腐。[ 2017-10-20 16:48 ]


王小節

比如《將改革進行到底》全面、深刻、準確梳理十八大以來這不平凡的五年,我們經歷的歷史性變革,這樣的一個宏大的視角,豐富的、珍貴的視頻史料,我們很多記者修改了幾十遍,所以它會受歡迎。[ 2017-10-20 16:50 ]


王小節

像這樣的內容創新也實現了央視在重大時間節點上大型特別節目報道的新高度、新境界,這屬于一種探索,受到了百姓的關注,甚至國際社會也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2017-10-20 16:51 ]


王小節

第二要做到的就是必須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這是要下苦工夫的,沒有捷徑可走。舉個小例子,每年國慶節期間八達嶺長城都是旅遊熱點,每天遊客流量超過6萬人,我們策劃了一個節目,跟隨長城的保潔員一起上長城撿垃圾。幹了幾天後,記者傳回了非常生動的報道。她計算了一下,因為長城上摩肩接踵,保潔員只能一步一小挪,挪兩小步大概一塊城磚的距離就要彎一次腰,因為很多遊人扔了雞蛋殼、麵包渣等很細碎的垃圾,保潔員就要蹲下來摳縫隙裏的垃圾。他們一個人負責150米的距離,兩小步一彎腰,一趟就要彎腰500次,一人一天走8個來回,16趟,一天彎腰8000次。《長城保潔員彎腰8000次》的新聞一經報道,網上引起熱議,這條新聞裏只用生動畫面的真實展現,提醒大家文明出行,不要破壞景區環境,結果效果很好。[ 2017-10-20 16:57 ]


王小節

再舉個例子,去年下半年10月份開始,我們對北京南鑼鼓巷的改造升級進行了關注,講了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胡同靜下來、老街坊們如何找回鄉愁的主題報道。經過十個月扎實的蹲點,記者和胡同裏的商戶、老百姓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發出的報道經新聞頻道播出,同時段收視率拉升了20%多,改編成45分鐘的《新聞調查》專題後,收視率再次拉升,超出很多輿論監督類報道,一經新媒體轉發,不到一天就達到10萬+。好的作品觀眾一定買賬。很多網友紛紛點讚留言,期待能夠見到鳥語花香的新南鑼。[ 2017-10-20 17:09 ]


王小節

更多的像以“家風是什麼”為代表的“海採”係列、“最美”係列、《大國工匠》等作品都是有筋骨有溫度有正氣的作品。所以當我們抱怨自己的節目關注度不夠高,先要問問自己夠不夠用真心、有沒有動真情、笨功夫下得是不是到位了。這是在創作層面,好的作品要有好的傳播渠道才能收到好的收視效果。總書記這次在報告中明確提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那怎麼能實現這一點呢?[ 2017-10-20 17:09 ]


王小節

一是表現手法的創新。這個很容易理解,節目當中大型的航拍、特種設備的運用。國慶節期間推出的《還看今朝》,在《北京篇》開篇用了一個無人機從前門牌樓穿越過去的航拍,飛過正陽門後俯瞰天安門廣場,看到紫禁城時,隨著《我愛你中國》音樂響起,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我們沒有從這個視角看到過北京,這就是表現力的創新。[ 2017-10-20 17:09 ]


王小節

技術手段的創新要依靠新媒體,媒體融合的步伐不斷推動。在這裏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記者的工作量考核和新媒體發稿量是掛鉤的,央視記者不再是傳統媒體的記者,同時也是新媒體記者,我們記者站記者隨時隨刻可以進行新媒體直播。今年2月19日,央視移動新聞網上線以來,充分發揮移動直播特色和矩陣號資源優勢,積極佔領網絡輿論宣傳制高點,這是推動傳播手段創新很關鍵的一步。謝謝大家。[ 2017-10-20 17:10 ]


劉玉珠

我想接著説兩句,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産,央視記者跟隨長城保護員拍攝,我要對記者表示感謝,同時我還要感謝長城的保護員,對他們為文物保護的付出表示敬意。全國有大量的同志為了文物的安全、文物的完好在默默無聞的付出,這些同志都是我們應該表示敬意的人。謝謝。[ 2017-10-20 17:17 ]


中評社記者

我想請問劉玉珠代表,今年香港回歸20周年的時候,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210組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受到香港市民的熱捧,今年6月底香港和故宮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我想請問您如何看待故宮與香港的未來合作前景,以及如何以更加創新的方式讓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華人華僑更好地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謝謝。[ 2017-10-20 17:19 ]


劉玉珠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項目我也有幸參與,包括活動和策劃。我也注意到媒體的報道,這個在香港還是很成功的,受到香港廣大市民的歡迎。國家文物局一直比較重視香港和內地在文物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像故宮,乃至于今後有更多的博物館會和香港有這種交流和展覽活動,國家文物局一直持積極支援的態度。今年11月份,我們在香港也將有一個比較大型的文物交流和展覽活動。[ 2017-10-20 17:23 ]


劉玉珠

通過文物的交流,特別是像故宮這類國際知名度這麼高的博物館,它的藏品在香港展出,一方面對豐富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有很大的意義。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文物的展覽展示,讓香港市民了解燦爛的中華文明,了解祖國文化遺産,增加對祖國的認同感,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國家文物局將來還會繼續加強和支援這方面的工作,使文物界的交流與合作能夠更加廣泛和深入。謝謝。[ 2017-10-20 17:24 ]


荷蘭人民報記者

請問,最近在荷蘭法庭開了一個案子,關于福建古老的“肉身菩薩”,福建村民自己去荷蘭打官司,為了讓這個“肉身菩薩”文物回到中國。這個案子您肯定知道,希望您給我們介紹一下?[ 2017-10-20 17:28 ]


劉玉珠

謝謝您的提問。國際間關于防止文物的盜竊、走私和盜掘是有國際公約的。中國和荷蘭是公約成員。我們兩國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護文物不受非法侵犯。關于這個事情已經拖了很長時間,主要是因為民間文物在荷蘭被其所謂的“所有人”所持有,要進行市場交易。福建村民發現了這個問題,跟他們丟失的(肉身像)是完全一致的,經過各方面考察認證,認為就是(福建)丟失的文物。我們通過一定的渠道,希望能夠追討回來。後來商討不成功,就通過打官司這種方式。到目前為止,這個事情還沒有一個結果。這是民間的文物追討活動,希望得到荷蘭政府公正的司法支援。謝謝。[ 2017-10-20 17:33 ]


主持人

今天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對話,記者朋友可以繼續通過新聞中心向各位代表發出提問,我想他們會努力地回答大家的關切。時間關係,今天集體採訪到此結束,謝謝5位代表,謝謝媒體朋友的光臨。[ 2017-10-20 17:33 ]



0100200215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