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你|這座“美麗的菜市場”長啥樣?-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27 14:44:17
來源:新華網

十五五規劃@你|這座“美麗的菜市場”長啥樣?

字體:

  11月25日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拍攝的一家菜鋪。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一家面檔經營者在準備食材。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選購。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拍攝的公共閱讀空間。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小朋友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圖書角挑選書籍。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這是11月25日拍攝的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一角。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圖書角打卡游玩。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購買商品。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一處冰淇淋檔口付錢購物。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挑選商品。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挑選商品。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挑選商品。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一處休閒區聊天。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內挑選蔬菜。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一處小吃檔口前選購。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11月25日,市民在天津市河西區“美麗的菜市場”一處休閒區聊天。

  原木風格的書屋、撞色設計的復古墻、飄着香氣的咖啡檔口與各類新鮮蔬菜、生鮮攤位共處一堂,這座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美麗的菜市場”,原是已有20多年歷史的三水道菜市場。今年9月,該菜市場完成改造後,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場景的精心設計,加入了圖書角、咖啡檔、特色小吃與休閒交流區等新空間、新業態,菜市場從單純的採購地點,轉變為可逛、可拍、可小憩的生活場所,也成為輻射周邊13個社區3萬多居民的便民生活樞紐。

  “現在完全不像老菜市場了,環境好多了。”剛在市場採購完的趙建華滿載而歸。作為附近的老居民,她對菜市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不僅我們老年人愛來,不少年輕人也常來逛逛。”

  菜市場的煥新,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升級,也是河西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河西區已建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實現全域覆蓋,形成了“步行5分鐘滿足日常所需,15分鐘享受品質服務”的立體網絡。“十五五”期間,當地還將繼續通過優化布局、提升服務,讓“家門口”的便利設施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