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李國偉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查看永子成色。
一黑一白,陰陽交錯;一起一落,風雲變幻。方寸之間,産自雲南保山的永子見證了眾多棋壇高手對決的巔峰時刻。
永子産自雲南保山,保山古稱永昌。明代永昌人李德章以當地的南紅瑪瑙、黃龍玉和翡翠等天然礦石為原料,精確配比後高溫熔化,以手工滴製成圍棋子,創制出永子。之後,永子被定為貢品,聲名遠播。
走進位於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的永子文化園,上千度的窯爐晝夜不息。永子第十二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國偉坐於爐前,目光如炬。他右手持特製滴棒,從容蘸裹熔化的玉料,將其輕巧滴瀝在左手所持的厚鐵板上。在一點一收間,一枚枚瑩潤細膩的永子從火紅的液態逐漸凝固成扁圓的固態,在鐵板上整齊排列。“這看似機械、快速的動作,至少需要六七年的苦練才能達到心手合一,”李國偉説,“因為滴制永子沒有模具,大小薄厚全憑經驗和手感。”40多度的室溫環境下,火光照映在李國偉臉上,汗水浸濕衣衫,他卻氣定神閒,一氣呵成,幾分鐘就滴制出一盤大小、薄厚統一的棋子。
李國偉拾起新制出的永子,細數其妙:黑子並非純黑,而是“黑如鴉青”,對光照視,邊閃翠環,宛如秋水深潭;白子“白如蛋清”,呈象牙色,潤糯如羊脂。經打磨後,色澤明而不炫,適合弈者長時間觀看思考。執於手間,凸而不顯,身扁而不覺其薄。輕落枰上,聲鏗而不脆,既提醒對手,又不擾思緒。當弈者舉棋不定時,指尖的溫度仿佛能夠賦予永子生命,在靜默中指引方向。
自小與永子相伴,李國偉從中悟出的遠不止製作技藝。“永子只有黑白兩色,卻包羅萬象;棋盤縱橫十九道,卻變化無窮,”他説,“永子從來不是拘泥於方寸之間的棋子。”在他眼中,棋如人生:玉石經熔煉而重生,心智在對弈中淬煉。1997年,20歲的李國偉師承伯父李學堂,開始學習製作永子。光陰荏苒,李國偉已帶徒傳藝,培養弟子150餘人。爐火不熄,薪火相傳,這門古老的手藝,有了更多人延續。
夕陽西下,永昌閣的飛檐翹角倒映在青華海平靜的碧波中。李國偉憑欄遠望,看蒼山如黛,湖水浮光。永昌閣內,國內外弈者手執永子對弈,陽光穿過黑子白子,在指尖投下溫潤的光影。光影中沉澱着的是永子穿越幾百年的一滴一凝,也是匠人對智慧與美的不懈追求。
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20日,李國偉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查看永子成色。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李國偉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園滴制永子。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匠人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園滴制永子。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匠人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園滴制永子。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園,李國偉(左)指導徒弟張佳林滴制永子。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李國偉(右二)在永子文化園向顧客介紹永子産品。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20日,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李國偉注視李德章雕像。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李國偉(左一)在保山市永子棋院內的永子博物館向游客介紹一副古代永子。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20日,游客在保山市永子棋院內的永子博物館拍攝圍棋藝術裝置。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李國偉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園研究棋譜。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20日,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李國偉查看永子的成色。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19日,李國偉在永子文化園挑選製作永子的原料。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11月20日,李國偉在保山市永子棋院永昌閣前遠眺。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pagebreak

這是11月19日在保山市永子文化園拍攝的剛“出爐”冷卻降溫中的永子。新華社記者 高咏薇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