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左)和手工藝人段利蘭在周城村“璞真染坊”拆花(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璞真染坊”一景(無人機照片,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左)和手工藝人段利蘭在周城村“璞真染坊”晾曬扎染成品(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在周城村“璞真染坊”扎花(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袁在周城村“璞真染坊”將縫紮好的布料放入染缸內浸染(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在周城村“璞真染坊”印花(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袁在周城村“璞真染坊”製作扎染模板(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袁(左)在周城村“璞真染坊”將縫紮好的布料放入染缸內浸染(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左)和手工藝人段利蘭在周城村“璞真染坊”拆花(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一名女子在周城村“璞真染坊”體驗晾曬扎染(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袁在周城村“璞真染坊”繪製扎染圖案(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在周城村“璞真染坊”印花(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袁在周城村“璞真染坊”漂洗布料(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在周城村“璞真染坊”拆花(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妹(右)和手工藝人段利蘭在周城村“璞真染坊”扎花(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pagebreak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袁在周城村“璞真染坊”製作扎染模板(11月21日攝)。
周城,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白族扎染之鄉”,全村現有扎染經營戶200多家,從業人員4000餘人。作為大理地區傳統手工印染工藝,白族扎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族扎染以板藍根為主要染料,工序包含繪圖、製版、印花、扎花、染色、漂洗、拆花、晾曬等。其中,扎花、浸染為核心步驟,手工藝人執針走線,在布料上扎出不同類型的圖案,再用植物染料染出藍底白花、生靈百態。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