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醫”中國求學記-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0 15:20:59
來源:新華網

“洋中醫”中國求學記

字體:

  10月16日,來自津巴布韋的留學生吳春在學習辨別中藥材黃芪的氣味。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pagebreak

  10月16日,安徽中醫藥大學老師潘銀星(左一)教外國學生把脈。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pagebreak

  10月16日,安徽中醫藥大學老師潘銀星(右一)帶領外國學生學習秤的使用方法。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pagebreak

  10月16日,安徽中醫藥大學老師潘銀星(左)教學生們認識穴位。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pagebreak

  10月16日,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常健安(前左)與同學們在上中文課。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pagebreak

  10月16日,來自阿爾及利亞的藥學專業大二學生常健安(右)和來自津巴布韋的吳春(中)在老師潘銀星的帶領下認識中藥材及其功效。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pagebreak

  10月16日,來自阿爾及利亞的藥學專業大二學生常健安學習辨別中藥材黃芪。2024年,在本國學習生物化學的常健安通過考試,獲得了來中國系統學習中醫學和中草藥的機會。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pagebreak

  10月16日,來自馬來西亞的凌巧惠在安徽中醫藥大學武館進行武術訓練。5歲就接觸武術的凌巧惠認為“武術守護健康,中醫治愈病痛,二者相輔相成”,這一想法促成她來到中國學習中醫。

  在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14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正在系統地學習中醫藥理論知識,踐行他們的求學之路。

  學院採用雙語教學形式,結合臨床實踐,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傳授給留學生,夯實他們的中醫學基礎。同時,留學生們通過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如今,部分學生已學成歸國,服務當地的醫療事業。

  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