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能卡曼(左)在工作室向游客介紹自然教育中收集回來的花和種子。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8日,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自家門前留影。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4月1日,能卡曼(左)在村民家中教授編織技藝。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發(朱濤 攝)pagebreak
10月8日,能卡曼(右)和在磽磧藏族鄉進行調研的研究生盧俊糖裝飾即將完工的文化空間。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7日,能卡曼在工作室演示牦牛毛編織。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8日,能卡曼(右)給在磽磧藏族鄉進行調研的研究生盧俊糖展示她拍攝的當地群眾剪牦牛毛的視頻。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8日,能卡曼(右)在四川雅安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夾金山村的田地裏拍攝視頻素材。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7日,能卡曼(左)在工作室為游客介紹牦牛毛紡織技藝流程。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8日拍攝的能卡曼家經營的藏家樂。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8日,能卡曼在藏家樂為游客準備午餐。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8日,能卡曼(右)與游客在藏家樂裏喝茶休息。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7日,能卡曼(左)在工作室裏為游客介紹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pagebreak
10月7日,能卡曼(左)在工作室帶領游客體驗牦牛毛紡織技藝流程中的捻線。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性,這份幸運不單是家人和朋友一路給我的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熱愛!”談起自己的經歷,能卡曼想到了“幸運”這個詞。
今年40歲的能卡曼來自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是一名嘉絨藏族婦女,在藏語裏,她的名字意為“天空女孩”。
2007年,能卡曼和丈夫阿泰在家裏經營起藏家樂,並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從事自然教育,帶領前來參與研學的孩子們走進牧場,在大自然中徒步、觀鳥,把沿途撿到的植物做成標本。
2014年,能卡曼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拍攝當地群眾徒手扳倒牦牛、剪牦牛毛等等,用相機記錄下家鄉的生活和文化。也正是在記錄的過程中,能卡曼發現隨着社會發展,曾是當地婦女必備技能的牦牛毛紡織技藝和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正逐漸面臨無人願做的情況,於是她決心保護並傳承這些技能。
2016年,她創立能卡曼紡織手作工作室,利用傳統技藝,結合創新設計,製作背包、圍巾、腰帶等手工藝品,並參加集市、開展線上銷售。隨着訂單變多,能卡曼把訂單分享給村裏的婦女,大家在農閒時也多了一份收入。目前已有50余名婦女在能卡曼的帶動下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收入3千至3萬元不等。
如今,能卡曼已是“磽磧花腰帶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工作室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吸引不少學校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探訪體驗。藏家樂裏,能卡曼創立的文化空間已初具雛形,歡迎更多朋友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