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潮涌新疆70年 民族新歌:忙人馬大姐-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20 21:29:30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潮涌新疆70年 民族新歌:忙人馬大姐

字體:

  9月17日,馬秀花(左)和朋友沙勒克江·依明進行交流。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客人們在餐後跳舞。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為大家端上俄羅斯族特色風味的俄式煎蛋。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為大家端上俄羅斯族特色風味的俄式煎蛋。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在菜園裏採摘油菜。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在“朋友莊園”內。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提着風乾肉走出涼房。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在“朋友莊園”門口迎接親朋。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在“朋友莊園”門口迎接親朋。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這是馬秀花製作的漢族風味的燉魚(9月17日攝)。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一名客人在拍攝塔城地區特色的俄式風味大列巴。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在菜園裏採摘薄荷,用於製作薄荷茶。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在製作哈薩克族傳統風味的包爾薩克。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準備將水果端上桌。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馬秀花和多民族親朋一起走在“朋友莊園”。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pagebreak

  9月17日,哈薩克族客人哈加依甫·也克斯漢在餐後拉起手風琴,人們隨琴聲起舞。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哈薩克族客人庫爾加娜在院中跳舞。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不同民族的客人在一起交流。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達斡爾族客人宋瑞琪在餐後跳舞。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不同民族的親朋在席間唱歌。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辛悅衛 攝pagebreak

  9月17日,錫伯族客人春英(左一)在席間與朋友一起歌唱。

  好交朋友的馬大姐名叫馬秀花,今年60歲。她一開口便聽得出來是土生土長的塔城人,這是一種塔城人獨有的多民族融合口音。馬大姐和丈夫一起在家鄉的小院裏一磚一瓦蓋起了名為“朋友莊園”的農家樂,每天在這裡招呼着各地往來的朋友。

  馬大姐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地處塔額盆地北緣的塔城,居住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0余個民族,人口不到16萬。在這裡,像馬大姐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不在少數。

  朋友們穿着民族服飾來到“朋友莊園”,馬大姐招呼大家進屋就坐。親朋好友拉着家常,品嘗着馬大姐的拿手菜和小院裏結的新鮮水果。房間裏飄揚起歡快的歌聲,不同民族的親友們在房間裏共舞。

  在新疆,五十六個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着火紅甜蜜的日子。忙人馬大姐的小院,也將迎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來此相聚。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