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傳遞家國情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04 14:30:00
來源:新華網

用光影傳遞家國情懷

字體:

  周雪松在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的收藏室內留影(8月3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周雪松在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的收藏室內檢查老電影膠片(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周雪松運送膠片電影放映設備到放映點(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周雪松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懸挂電影幕布(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周雪松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放映電影(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周雪松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放映電影(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觀眾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觀看電影(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周雪松在電影放映間隙拍攝觀眾觀看電影(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agebreak

  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家小村,周雪松為一名小朋友介紹膠片電影放映原理(8月2日攝)。

  幕布上的畫面逐漸清晰,放映機旁的周雪松停止了調試,他緩緩坐下,目光被那部熟悉的老電影牢牢攫住。

  今年62歲的周雪松,自幼就對露天放映的紅色電影産生濃厚興趣,並為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深深觸動。1981年入伍後,周雪松被分配到電影組,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退伍後,周雪松進入大同市博物館工作,雖然工作繁忙,他對電影的熱愛卻愈加深厚。周雪松利用業餘時間跑遍各地二手市場,至今已收藏各種規格的放映機7套、電影拷貝400多部,其中大部分為經典革命電影。

  從2003年開始,周雪松帶着傳統膠片電影輾轉大同市多地,通過無償放映紅色題材電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累計播放電影近200場,觀影人數超過5000人次。

  周雪松的人生軌跡始終被光影牽引,電影裏的英雄人物依然年輕,而曾經坐在幕布前目不轉睛的少年已過花甲之年。如今退休,他更加投入,一邊繼續放映老電影,一邊為人們介紹膠片電影放映知識。“我就是想把自己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快樂和成長分享給更多的人。”周雪松説,他將繼續通過光影,將那一份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