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中國丨《同谷七歌》和杜甫草堂-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30 20:38:00
來源:新華網

詩意中國丨《同谷七歌》和杜甫草堂

字體: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參觀游覽。

  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因有“兩水同聚一谷”的峽谷地貌特徵,古稱“同谷”,縣城東南的飛龍峽峽口有座杜甫草堂,是為紀念曾寓居同谷的唐代大詩人杜甫而建。杜甫草堂又稱“杜少陵祠”“杜公祠”,始建於1123年,經過歷代不斷維修重建,目前佔地15畝,包括祠堂、碑林等主體建築。

  為避“安史之亂”,杜甫於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帶家人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南下成都,途中在同谷住了約一個月,留下《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也就是《同谷七歌》等詩作。“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髮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裏。”《同谷七歌》的開篇就展現出杜甫白頭髮發的衰老形象和進山撿拾橡栗充饑的困苦生活,寫的是詩人自己的經歷,也是“安史之亂”背景下廣大民眾生活的真實寫照。隴蜀之行是杜甫一生中最艱辛的旅程,讓他深入了解人民疾苦,為日後創作出更多飽含憂國憂民之情的現實主義作品打下基礎。

  如今的杜甫草堂景區被松柏翠竹環繞,鮮花爭艷,清泉淙淙,是市民游客了解詩聖杜甫、學習傳統文化、休閒納涼賞景的好去處。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拍攝的杜甫雕像。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拍攝的飛龍峽口處的成縣杜甫草堂景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拍攝的成縣杜甫草堂景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拍攝的杜甫雕像。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拍攝的成縣杜甫草堂景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參觀游覽(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成縣杜甫草堂景區講解員李濤向游客介紹杜甫的《同谷七歌》。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參觀。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參觀游覽。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參觀杜詩碑林。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杜詩碑林拍照。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拍攝的成縣杜甫草堂景區牌樓和對面的鳳凰&,杜甫住在這裡時曾寫下《鳳凰&》一詩。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參觀游覽。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拍照。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小朋友在成縣杜甫草堂景區茶社繪畫。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游客在杜甫草堂景區對面的鳳凰&上參觀大雲寺,山下是成縣縣城,杜甫在《鳳凰&》一詩中寫有“亭亭鳳凰&,北對西康州”,唐朝時曾在成縣設置西康州。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agebreak

  7月13日在杜甫草堂景區對面鳳凰&上拍攝的成縣縣城景觀,杜甫在《鳳凰&》一詩中寫有“亭亭鳳凰&,北對西康州”,唐朝時曾在成縣設置西康州。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