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恩朝格圖用鼻子觸碰一頭初生的牛犢(6月14日攝)。
仲夏的阿魯科爾沁草原,綠浪翻滾,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在草甸上,潔白的蒙古包靜臥其間,像擱淺的雲朵。對牧民彩恩朝格圖來説,這不僅是放牧的季節,更是一場守護草原的使命。
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阿日呼布嘎查,55歲的彩恩朝格圖正為一年一度的夏季轉場忙碌着。這條100公里的遷徙之路,他已走了41年。
彩恩朝格圖的草場位於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屬於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這裡的人們至今恪守着古老而傳統的游牧習俗。2022年5月20日,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天未亮,一家人已開始準備。彩恩朝格圖騎馬聚攏散落的牛羊,妻子娜布其將物資裝車,兒子敖日格樂則用無人機查看是否有落單的牲畜。“夏營地休息了大半年,該讓它‘上班’了。”彩恩朝格圖解釋着。牧民們清楚,只有輪換放牧,被啃食的草地才能喘息重生。
“以前要走8天,現在3天就能到。”彩恩朝格圖説。但縮短的時間並未減輕這份辛苦。途中陰雨連綿,浸透了他的襯衫。“下雨才好呢”,他抹了把臉笑道,“讓草‘喝飽水’,今年長得高高的,牛羊吃得胖胖的。”
41年來,他熟悉這片草原的恢復周期,懂得何時離開和歸來。轉場的辛苦不言而喻:跨溝過坎、風餐露宿。但牧民們從未抱怨。“草場好了,牛羊才能好,我們才能好。”
今年,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1200余戶牧民帶領12.8萬頭(只)牲畜踏上了游牧轉場之路。在這片草原上,遷徙不是征服自然的跋涉,而是與自然簽下的古老契約。“彩恩朝格圖們”的腳步,丈量着生計,更丈量着對草原的承諾。他們用行動守護着草原,也守護着這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中)和妻子娜布其(右)、兒子敖日格樂在夏營地合影(6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6月14日,在內蒙古高格斯&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敦都烏蘇管護站,牧民們在排隊等待清點牲畜數量後進入保護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6月14日,在內蒙古高格斯&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敦都烏蘇管護站,工作人員在清點進入保護區的牲畜數量。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出發前,彩恩朝格圖的妻子娜布其在家中收拾被褥(6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6月14日,彩恩朝格圖在驅趕牧群(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在冬營地將羊群聚攏,準備出發(6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6月13日,彩恩朝格圖的兒子敖日格樂操作無人機檢查牲畜數量。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在冬營地將羊群聚攏,準備出發(6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的妻子娜布其在趕牛(6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6月14日,彩恩朝格圖的兒子敖日格樂(左)騎摩托車趕羊(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到達夏營地後,彩恩朝格圖將初生的牛犢抱下卡車(6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6月13日,彩恩朝格圖的兒子敖日格樂拎着兩隻羊涉水。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6月14日,彩恩朝格圖在推陷在泥中的車。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在雨中趕牛(6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的兒子敖日格樂(右二)在雨中趕羊(6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前往夏營地的一處泉眼打水(6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的妻子娜布其(左)為兒子敖日格樂穿雨衣(6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6月13日,彩恩朝格圖(右)在轉場途中和其他牧民交談。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右)向兒子敖日格樂演示借助套馬桿上馬(6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彩恩朝格圖的兒子敖日格樂在羊群中尋找一隻生病的羊(6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agebreak
6月14日,彩恩朝格圖(右)和侄子敖特根巴亞爾(中)、妻子娜布其在借宿的蒙古包中吃飯。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6月14日,牧民在草原上驅趕羊群趕夜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6月15日,彩恩朝格圖的妻子娜布其在整理蒙古包。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pagebreak
6月15日拍攝的彩恩朝格圖在夏營地的蒙古包(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